王 硕(北京语言大学) 在“大华语”战略背景下,除了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技能,华语教育也應该体现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
长期以来,语言学界一直强调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并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和教学工作,但华语的教育价值远不止于此。交际性并非语言的唯一属性,对于语言属性的不同视角的认识,可以引发出不同的教育理念。重视语言的认同功能,把语言和民族文化统一起来开展大华语教育,无疑对于缓解全世界华人对华语、中华文化和民族身份的认同困惑具有重要作用。忽视大华语教育在这方面的积极作用,就会加速华语的继续分化并且产生更多的华语变体;而过分强调这一作用,无视学习者和使用者的实际经济需求,又容易产生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
每一种语言都是资源。华语教育的文化价值固然重要,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其背后的经济价值更不容忽视。现代社会语言学认识到,语言资源具有强大的市场价值,而掌握某种语言后能够获得的经济利益是影响这种市场价值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人们学习语言是有功利目的的。“大华语”概念下的华语教育应更加关注学习者和使用者的经济动机,做到有的放矢。华语教育的目标不应仅局限于华人华侨对于“大华语”这种语言文字的使用以及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认同,而更应充分考虑他们在诸如就业谋生等方面的经济需求,增强“大华语”在人的生存与发展方面的竞争力,以此来强化华语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全球推广大华语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