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佐琛
[摘 要]博物馆是受众了解古今中外的文化延续脉络、提升自身文化内涵的地方,是国家为公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之一。中国56个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是民族博物馆展览中的璀璨瑰宝。在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现代社会,博物馆展览中的民族文化呈现方式除了常见的文字、图片、实物、视频、讲解外,如今涌现出新的表达方式——演艺。
[关键词]博物馆;展览;民族文化;演艺表达
博物馆是地方文化的保护主体之一,在展品中蕴含着“文化保护”理念,其建立的任务及主要目的是提高公民的文化保护意识,加强地方文化的保护。
一、常规的博物馆展览方式
博物馆向受众介绍展品的常规方式如下。
(一)文字
博物馆通过文字描述来介绍展品、陈述史实,能够让受众明确概念,了解新事物,掌握历史事实。文字介绍具有抽象性,缺少趣味性,对受众的教育程度也有一定的要求。
(二)图片
博物馆通过图片来展示展品、重现场景,通过形象思维让观者过目不忘,具有直观、鲜活的效果,可以给受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增加了观展的趣味性。
(三)实物
实物展览是博物馆展览的重要方式,通过实物的陈列,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距离,受众通过观摩甚至触摸实物展品的方式来感受文化的历史积淀。
(四)向导讲解
文化通过人际间的交流得以传播。博物馆通过向导、志愿者的讲解来向受众介绍展品知识,通过人与人的互动让受众获得观展的沉浸式体验,从而使受众对于展品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五)多媒体视频
在多媒体与自媒体出现之后,有了视频资料、自助语音讲解导览与手机客户端等新型展品介绍方式。通过在博物馆内循环播放多媒体视频,受众可以观看有关展览主题的影片,主动地获取知识。自助语音讲解导览器、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等自助讲解工具或程序作为新兴的展览资讯获取方式,让受众的博物馆之旅具有个性化、自助性、便捷性的特点,大大提高了受众的观展满意度。
二、广西民族博物馆简介
广西民族博物馆于2008年建成并开放,是一座自治区级、全民所有、公益性、专业性的民族文化博物馆,以研究、收藏和展示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要工作任务,兼顾对广西周边省份各民族以及东南亚各民族的文化研究、文物资料收藏和宣传展示工作。
(一)广西民族博物馆的特色定位
广西民族博物馆是广西第三个自治区级博物馆,是广西迄今展示面积最大、设施较为齐备的民族文化专题博物馆,全面生动地展现了广西12个世居民族丰富深厚、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鲜活地体现在人民的日常劳动、生活当中,表现为舞蹈、山歌、民俗,是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动态成果。
(二)广西民族博物馆的专题陈列布局
广西民族博物馆的民族文物专题陈列:博物馆常设六个固定陈列展览,其中大型主题陈列《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陈列》展示面积约4000平方米,展出民族文物及其他实物资料一千八百余件,展览通过 “序厅”“家园”“霓裳羽衣”“匠心神韵”“和谐乐章”五个部分,全面生动的展现了广西12个世居民族丰富深厚、獨具魅力的民族文化①。另外五个固定陈列展览是《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化》《壮族文化展》《多彩中华—中华民族文化展》《缤纷世界—世界民族文化展览》《昨日重现—百年老物件展》。
三、在博物馆展览中采用演艺表达方式
的必要性
传统的博物馆展览陈列方式强调“以实物为主”,对无形文化的展示显得重视不足。呆板的室内展览手段沿袭传统的方式,给人以陈旧、落后的感觉,难以表现出广西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特点。因此,专门针对博物馆展览中的演艺表达方式呼之欲出。广西民族博物馆演艺表达是通过歌舞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博物馆展厅面对受众进行歌舞、器乐、民族风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场表演方式来展示民族文化内涵的展览方式。
(一)演艺表达是博物馆展览方式的创新点
现代社会的特点之一是资讯泛滥,要让博物馆展览从平淡的文字、图片、实物等传统展览方式中跳脱出来,吸引受众,实现博物馆的存在价值和历史使命,演艺表达无疑是博物馆展览方式的创新点和突破点,是博物馆适应时代潮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尝试。广西民族博物馆在进行民族文化展示形式的设计时,应考虑内外结合、动静相辅,发掘广西各民族的历史渊源与展现广西各地方的特色,使观众产生深刻、独特的印象。
(二)演艺表达能够增加受众观展的趣味性
民族文化的特点在于丰富多彩,表现为现在进行时。民族文化是鲜活的,流动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流传在一代代人的劳动与生活中。博物馆在进行民族文化的展示时亟需新颖的表达方式,通过学者的知识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亲身献艺、歌舞演员的现场表演,将原本存在于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当中的民族文化立体地呈现在受众的眼前,让受众切身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演艺表达手段,将人和民族文化在博物馆的空间内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博物馆对于民族文化的展示、传播、保存、延续功能,增加了受众观展的趣味性,增强了博物馆展览的吸引力。
(三)演艺表达能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民族博物馆在民族文化传播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博物馆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娱乐功能,向公众提供多方面的公共文化教育与娱乐体验。广西民族博物馆通过经常举办异彩纷呈、文化气息浓厚的传统民族节庆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现场演艺活动,达到社会反响良好、受众喜闻乐见的效果,逐步成为一个集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展示、民族教育、老百姓享受文化成果与经济发展成果于一体的文化场所。通过邀请传承人到博物馆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造工艺示范,能够让受众零距离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真正将民族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
四、民族文化演艺表达在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呈现方式
博物馆的民族文化陈列物想要由“静态”变成“动态”,就得突破原有的展览方式,寻求创新的表达方式,让民族文化通过学者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示范、歌舞演员的表演等创新方式得以鲜活地呈现。通过在博物馆中的指定展厅来展示与演绎民族文化,让文化通过“人”这一主体得以展现和传承,例如山歌的演唱、民族舞蹈表演、铜鼓的使用、壮锦的织造、祭拜祖先仪式的流程等。
(一)表演山歌对唱
广西历来被称为“歌海”,刘三姐是壮族人民传说中的“歌仙”,她出口成歌、智斗财主的传说在广西壮族人民当中代代流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更是歌海中的一颗明珠,每年金秋汇聚着来自五大洲的民歌好手。在广西民族博物馆的《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陈列》的“和谐乐章”展厅中定期进行山歌对唱表演,邀请民间艺人现场对歌,通过字幕来展示歌词,让受众亲身体会山歌对唱中所蕴含的韵律、智慧、幽默,感受广西“歌海”的无穷音乐魅力。
(二)展示民族舞蹈
民族舞蹈是广西各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庆贺丰收、祭祀祖先、欢度节日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壮族的蚂■舞,就是模仿青蛙的动作而形成的。壮族先民认为青蛙是雷神的儿女,是雷神派到人间的使者,当人们渴望风调雨顺时,便告诉青蛙,青蛙即对天空鸣叫,雷神听到青蛙的叫声后,就降下雨水,满足农业需要。因此,在壮族先民心目中,青蛙是沟通人间与天上雷神的使者,是神的化身,故备受崇敬。为求得生存繁衍与农业发展,壮族聚居区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蛙崇拜及祭祀活动。世界文化遗产——宁明花山壁画上的图案有相当一部分正反映了蚂■作为壮族人民心中的图腾。广西民族博物馆会在《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陈列》的“霓裳羽衣”展厅中定期展示民族舞蹈,邀请舞蹈演员表演广西各世居少数民族的舞蹈,更形象、直观地进行展览,仿佛宁明花山壁画上的人物活灵活现地跃然于眼前。
(三)演奏民族乐器
少数民族乐器奏响天籁之音。壮族天琴被誉为继铜鼓之后壮族的又一标志性乐器,已被列入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京族的独弦琴独树一帜,奏响奇妙的美丽乐章。广西民族博物馆通过在《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陈列》的“和谐乐章”展厅中定期由民间艺人演奏民族乐器,让受众能够现场聆听乐音,可以扩大民族乐器的影响力。
(四)展现传统技艺
很多传统技艺在中国都面临着失传的境地,例如铜鼓铸造技术、壮锦织造技术、绣球制作工艺都是亟需保护、传承的民间传统技艺。2009年6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也是广西民族博物馆开馆以来迎接的首个“文化遗产日”。广西民族博物馆以“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作为该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主题,举行了系列活动,如:对四大中国名锦之一的壮锦的编织工具、编织技艺及传承人专门进行了发掘、研究、保存、宣传、推广活动。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大堂内,安排了手工艺人现场为观众们表演壮锦的织锦技艺。观众们兴致勃勃观看并向手工艺人询问壮锦的制作工艺和壮锦纹饰的文化内涵。在手工艺人的指导下,观众还可以坐到织机上,亲身体验织壮锦的乐趣。广西民族博物馆会在《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陈列》的“匠心神韵”展厅举行这样的活动,对保护、传承壮锦、绣球、铜鼓等优秀民族文化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五)传承民族风俗
民族风俗代代相传,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民族风俗在庆贺丰收、辞旧迎新、民族节日、婚丧嫁娶、祭祀祖先等方面都有着一套既定的规矩和仪式。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与流行文化的冲击下,民族风俗的传承受到了影响。每逢传统节日时,广西民族博物馆会在《多彩中华—中华民族文化展》布置相应的场景来展示民族风俗的仪式,例如农历三月三时,营造壮族人民赶歌圩的盛况,制作五色糯米饭分发给观展的观众品尝;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时,展示壮族的祭祖仪式;农历十月十六瑶族盘王节时,展示瑶族人祭祀祖先盤古的隆重庆典……结合少数民族节日,进行不同主题的民族风俗展示,可以向观众展示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有利于其得到持续的传承。
五、结语
广西民族博物馆是一个开放性、功能性的文化场所,它以保护、传承民族文化遗产为己任。通过设计广西民族博物馆展览中的演艺表达方式,对保护和传承山歌对唱、民族舞蹈、民族乐器、传统技艺和民族风俗可谓大有裨益,仿佛在绚丽的中华民族文化版图上锦上添花。民族文化的川流不息决定了它存续的时间相当长久,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决定了它存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广西民族博物馆通过到广西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民族文化专题调查研究,对弘扬民族文化、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推动民族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乃至对新形势下广西的文化事业发展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指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叶建芳.民族博物馆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为例[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
[2] 吴颉,丁智才.民族博物馆的特色与内涵建设——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为对象[J].创新,2012(2).
[3] 廖华.博物馆如何利用纪录片传承民族文化——以广西民族博物馆实践为例[J].百色学院学报,2013(5).
[4] 宋娴.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6.
[5] 朱莉·德克尔,王欣译.宾至如归——博物馆如何吸引观众[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