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红剑 何平 金慧
摘 要: 提高企业知识创造能力是实现企业长久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本文以知识创造的内涵研究为基点,对企业知识创造过程、影响因素及对企业发展价值、知识创造提升策略进行系统地文献回顾,这对企业知识创造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知识创造; 企业成长; 综述
中图分类号: F 2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7)04-0105-04
0 引 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知识创造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企业知识创造能力的提升也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乃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基础。众多学者围绕知识创造的概念、过程、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等问题展开了众多研究。由于各研究者研究背景、视角与重点等的不同,这些研究成果往往呈现零散分布的状态,既不利于研究者更好地开展深入研究,也不利于实践界更好地参考借鉴这些已有理论研究成果。为此,本研究拟对企业知识创造现有国内相关研究进行系统回顾与总结,帮助人们从企业知识创造的概念、过程、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等方面更好地掌握企业知识创造的活动规律及其管理策略。
1 企业知识创造的内涵
知识创造的概念最初由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在20世纪90年代研究美国和日本的新产业形态时提出。此后,众多学者围绕此概念进行了大量但略有不同的研究。
综合而言,学者们主要从主体层面、知识类型的演变、学科领域对知识创造进行概念解析。部分研究者基于主体层面视角认为知识创造是发生在个体与组织之间的行为活动,组织将内部成员的知识进行整合、梳理、条理化,将这些知识进行凝练并使之与组织知识的体系相匹配,最终形成新知识的过程。韩维贺(2013)[1]从主体层面将知识创造定义为是组织进行改革创新、挖掘新思想、开发新知识替换旧知识的过程,并随着个人认知程度的深化、知识的社会化和协同化,组织知识被不断地创造、共享、强化、验证。此外,亦有学者从知识类型的演变为出发点将知识创造分为隐形和显性知识两大类,而企业知识创造就显性知识与隐形知识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相互作用的过程。王小趁(2011)[2]以知识分类为基础,认为知识创造本质上就是显性和隐形知识的转化,显性知识指可描述的、较为正式的,如工作规章、手册等。而与显性知识相比,隐形知识是以一种非正式的状态而存在,不可编码且根植于情感、价值观之中。部分学者从学科类别角度出发对知识创造进行解析。张旭等(2008)[3]基于心理学视角对知识创造概念进行描述认为知识创造是个体知识存量的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个体在实际解决问题中对大脑中的知识存量进行搜索、排列、提取,以完成解决问题的新知识创造。戈黎华(2008)[4]从企业供应链管理视角出发认为知识创造是企业根据自身战略规划,在现有知识存量的基础上建立的新资源链接和资源要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不断地产生新知识,知识存量亦不断增加,最终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过程。综合以上分析,本研究将企业知识创造定义为企业在产品或服务的开发等问题解决中,为实现特定目标,将已有知识或自外部获取的新知识在消化吸收基础上,通过知识的融合、重构、组合创新等方式产生有价值的新知识的过程。
2 企業知识创造的过程
关于企业知识创造过程,国内研究的视角很多,但多数集中在知识类型、知识创造主体、企业活动等方面。如部分研究者以知识类型为出发点去探析知识创造的过程,认为知识可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知识创造就是隐形知识与显性知识循环往复的转化过程。李民等(2015)[5]认为知识创造过程是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经历社会化、表出化、联结化、反思内化、实践内在化、系统化的过程。党莹(2012)[6]认为企业知识创造是由隐形知识积累到一定的量突破界定阈值转化为显性知识,而转化后的隐性知识就能更好的被应用到企业经营活动中。知识创造主体视角认为企业的主体可分为个人、群体、组织,而企业的知识创造活动是在多个层面交叉进行以促进知识的交互流动,此过程呈现螺旋上升的状态。而在每个相关主体层面都应完成特定的行为活动,去完成知识创造的每一环节。知识创造各环节能否顺利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应行动主体层面的知识储备与知识管理能力等企业资源能力状况。企业知识创造成果最终需要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因此,国内部分研究者从企业活动的视角去探究知识创造的过程。该视角认为企业知识创造贯穿于整个企业运营活动中,知识创造与业务流程、客户交流、工程咨询等企业活动融合,在此过程中逐步实现了知识的积累和创造。企业产品研发的过程既是社会性活动过程亦是知识创造的过程,产品想法的产生、产品的生产、产品的改善都伴随着新知识的产生,产品创新体现的是知识的创新[5]。
根据现有前人研究成果,本研究将知识创造的过程简化为知识积累、知识消化吸收与新知识的产生三个阶段。知识积累既包括对现有知识在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的积累,也包括对潜在知识的发现并积累应用的过程。知识积累是知识创造的基础,所积累的知识既可以来自企业内部,也可以来自企业外部。消化吸收过程指企业将所积累的知识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融入自身已有知识体系,进一步丰富已有知识储备并优化其结构的过程。企业只有通过知识的消化吸收,才可能不断提升知识创造的潜力。知识经消化吸收融入企业知识体系的过程也是企业不断整合应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企业在应用这些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对现有知识产生新的认知,发现与构建知识之间的新联系,并重组知识要素,从而产生新的知识。
3 企业知识创造的影响因素
以往研究者们对企业知识创造影响因素研究问题上,他们所提出的因素具有多样性,例如知识创造的情境、组织氛围、组织结构、激励机制、网络关系等。但笔者从宏观上将其归置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企业的内部因素是影响知识创造的内生因素,外部因素是外生性因素。
在针对内部因素影响知识创造的问题上,多数研究者从企业内部的组织、员工、领导三层面去探析其对知识创造的影响。其中组织层面以往研究者主要探讨了组织氛围、组织结构、组织学习对知识创造的影响。部分研究者认为组织内部的文化氛围对企业知识创造活动具有引导作用,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可以引导组织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责任感,使员工对组织目标和行为产生认同感,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潜力参与组织知识创造[7]。周坤等(2016)[8]认为组织的创新氛围与企业的知识创造成正相关关系,创新氛围越高越有利于企业的知识创造。大量文献研究表明,组织学习对知识创造具有正面作用,企业通过不断地学习吸取知识,提高认知能力对企业的知识创造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组织员工的能力、性格、现有知识基础等都是影响企业知识创造活动的关键性因素。部分研究者认为企业员工若拥有自信、开放、热情这三种性格及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越有利于企业开展知识创造活動[9]。企业领导人员行为对企业知识创造活动的开展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冯长利等(2016)[10]认为企业内部高层管理者的积极支持行为能够促进知识的上下游流动,提高员工开展知识创造活动的积极性。
外部因素对企业知识创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技术环境、市场竞争环境、环境动荡程度、网络关系等方面。技术和市场竞争环境反映了市场的产业发展状况,产业内潜在的机会、替代品等,它们对企业知识创造活动具有导向性的作用。若企业能够及时的对市场反馈信息作出相应的决策和行动,则利于新一轮的知识创造活动的开展。环境动荡程度方面,研究者们认为在一定程度上高动荡环境比低动荡环境更利于知识创造活动的开展。这是因为在高动荡环境下企业接收到市场信息比低动荡环境下更频繁,并且潜在的知识创造机会高于低动荡环境。国内研究者从企业网络关系深度和密度来探讨对知识创造的影响。网络关系嵌入深度上可分为弱连接和强链接,而无论强链接还是弱连接都利于企业的知识创造,强链接更利于企业知识获取,而弱连接利于企业获取异质性知识,两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利于企业知识创造[11]。而从网络关系的密度上来分析,当网络密度较小且关系强度较强时利于企业开展知识创造活动[12]。
4 知识创造对企业发展的价值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造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推动企业实现长久发展的核心利器。在企业知识创造对企业发展的价值研究上,主要集中在企业知识创造与企业成长、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绩效三方面。
大量文献研究表明:企业知识创造对企业成长具有显著地正向作用,有效的知识创造成果能为企业提供发展所需的知识素材。张军等(2016)[13]从知识创造的新颖程度出发,认为不同新颖程度的知识创造对企业成长有着不同的影响。知识创造成果在一定时间段内与企业成长呈现U型的关系,但随着知识新颖度的降低,此时知识创造与企业成长呈现倒U型的关系。在先前的研究成果中,学者们认为知识创造成果具有稀缺性、不可仿制性,企业的知识创造力能使企业在产品研发、服务创新等能力得以提升,知识创造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此外,陈建勋等(2009)[14]认为企业知识创造是通过提高知识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去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以往研究表明:知识创造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但部分学者认为知识创造活动并不会直接改善企业绩效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或提高企业核心能力才能产生效应。此外,亦有从时间跨越视角去探析知识创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该视角认为知识创造在短期内对企业绩效影响并不显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创造成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吴晓璐(2011)[15]从知识创造过程视角出发,认为知识外部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大于知识内部化。综上分析,知识成为推动企业实现长久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企业知识创造是促进企业成长、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绩效的重要手段。
5 企业知识创造提升策略
在新经济形态下,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是效益的知识化、信息化。企业需不断地提高知识创造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扎根发展。在提高企业知识创造能力的对策研究部分,研究者们主要集中探讨通过知识管理活动、组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等方面去提高企业知识创造能力。
部分研究者从知识管理视角出发,去探析知识创造力的提升策略。该视角认为要恰当的选择管理学中对于改善组织绩效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机制和组织结构,以优选、创新、共享、合理利用知识为先导。也有研究者把知识创造分为了四种模式,而四种知识创造模式对应两种知识管理模式,一种是系统化知识管理,另一种是社会化知识管理,而对应于两种知识管理模式也具有不同的组织机制。企业应采用恰当的知识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的知识创造能力。此外,研究者们认为人才是开展知识创造活动的首要基础,企业需不断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升知识创造力。除了知识管理和人才培养视角,也有从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等视角对企业知识创造的提升对策进行研究。开放式创新组织结构、宽松的文化氛围环境更利于企业知识创造活动的开展。企业应营造利于员工开展知识创造活动和学习能力培养的文化氛围,鼓励员工创新。唐不不等(2010)[16]认为企业文化氛围是企业开展知识创造和知识共享活动的基础,企业应积极构建内部信任机制,提高知识共享度。此外,企业应加强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企业结构设计应相应的减少管理层级,采用偏平化、柔性化的组织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6 结束语
通过对知识创造的内涵、影响因素、过程及其提升策略进行系统地文献回顾,不难发现研究者们对企业知识创造已做出了许多具有实际价值和理论价值的研究,但该领域仍存在研究不成熟之处,有待后续研究者深一步的研究。研究者们对知识创造的内涵及过程研究主要聚焦于主体层面、知识类型演变、分类学科、知识类型、知识创造主体、企业活动等视角对知识创造的概念及其过程作出相关解析。以往研究者主要从企业成长、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绩效去探析知识创造对企业发展价值的效应,认为知识创造能促进企业成长,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绩效的重要手段。在提高企业知识创造能力的对策研究部分,研究者们主要集中探讨通过知识管理活动、组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等方面去提高企业知识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 韩维贺. 基于SECI模型的知识创造与金融产品创新机制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12):72-76.
[2] 王小趁. 企业知识创造中的几个问题[J]. 经营与管理,2011(4):29-30.
[3] 张旭,温有奎. 基于认知的知识内化和外化研究[J]. 情报杂志,2008(3):61-62.
[4] 戈黎华. 企業知识创造路径探讨——基于共享心智模式的分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06):94-97.
[5] 李民,周晶,高俊. 复杂产品系统研制中的知识创造机理实证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15(3):407-418.
[6] 党莹. 知识创造的云块突变模型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5):117-119.
[7] 汪小梅,白利娟,袁薇. 组织知识创造能力分析与综合评价[J]. 软科学,2006(6):19-21.
[8] 周坤,唐辉. 高新技术企业中领导行为对员工知识创造行为的影响[J]. 心理研究,2016(4):55-60.
[9] 王重鸣,田茂利. 技术创业企业知识创造过程及其影响因素[J]. 科研管理,2006(6):28-31.
[10] 冯长利,赵常宁,刘丹,等. 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创造影响因素Fuzzy DEMATEL分析[J]. 科学学研究,2016(5):734-743.
[11] 梁娟,陈国宏. 多重网络嵌入与集群企业知识创造绩效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15(1):90-97.
[12] 张鹏程,李铭泽,刘文兴,等. 科研合作与团队知识创造:一个网络交互模型[J]. 科研管理. 2016(05):51-59.
[13] 张军曲丽洋许庆瑞. 不同新颖度知识创造与企业成长动态关系研究——基于华为时间序列数据的探索性案例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16,34(9).
[14] 陈建勋,潘昌才,吴隆增. 知识创造能否提升组织绩效?一项实证研究[J]. 科研管理,2009(1):107-115.
[15] 吴晓璐. 社会资本、知识创造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研究[J]. 价值工程,2011(1):15-16.
[16] 唐不不,李娟. 基于知识创造理论的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知识创新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10(15):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