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军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要能灵活的运用各种教法,由课堂主导者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型良师益友,使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创造学习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中,还要进一步对教学法探究,推动体育新课程的改革。在新课程实施下的今天,学校体育教育方法愈显重要。体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改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让主导者和主体和谐发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新课程;素质教育;优化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合作为基础的民主型教育,是针对当前中小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教学理论。它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标,以促进每一个人全面发展为宗旨的,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学实践中的主要任务。要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体育教学也要屏弃“应试教育”短处中陈旧的教学理念,创新的向素质教育转变,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只有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才能实施好素质教育。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在体育课堂中实施好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就要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优化三个“实现”。
一、优化师生关系,实现主导与主体和谐统一
应试教育的教法侧重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传授知识满堂贯,教师站在高处片面性的强调统一性,忽视了教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即教师只是一个授课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根本目的是如何教会学生去自主学习,去身心愉快、生动活泼地上好体育课,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与技能,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素質教育的体育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为基础。在体育教学中做到“教”—教会“学”,“学”—会自主地学。师生的合作,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学变得积极主动,教师适时的指导,使课堂气氛高涨,教学的效果越来越好,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师生的合作,使课堂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舞台,学生愿学、乐学,学生在自主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的同时,做到了会学、善学,让课堂成为欢快的海洋。课堂不单是传播知识的场所,也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彼此沟通、交流的天地,更是形成社会能力的创造性生活的场所。教师还要发挥主导作用,注意多贯彻启发式教学,使教与学能让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更加和谐的统一。
二、优化教学方法,实现“教会”与“学会”和谐统一
在体育课堂教学方法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学会”,又要使学生的体质、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会学”,要打破“教学、教学,只重教,不重学”的应试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探究,去自练、去发现、去创造,这种教会能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自我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体育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进行自主地学习锻炼,并能组织应用已学技能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通过教师教会,促使学生不仅学会学习,而且学会做人,在师生合作的过程中,让教师的教会与学生的学会和谐的统一。
三、优化教学手段,实现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
在体育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上,在教学中,即要重视他们共同的发展水平和变化趋向,还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实行差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素质教育不是精英主义教育,而是大众主义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必须考虑个性的发展。
1.因材施教
学生各有各的身体素质,有的学生可能善于跑,有的学生善于弹跳,有的学生协调柔韧好,针对着这些差异,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分层提出不同要求,创造好的练习条件,以促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得到全面锻炼。
2.因异施教
由于学生在个性上存在着差异,往往会形成好、中、差三种类型的学生,对于此类学生,教师应采取分类施教,分类指导,分类提高的策略,对不同类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活动要求,增强每一个学生的自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跳一跳摘到自己想要的果子。
3.因性施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之间的差异并不仅仅表现在体质上还表现在性别上,同时也表现在在个性特点和接受能力上,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性别特点,个性特点采取不同措施,如对女生鼓励大胆些,对男生要求勇敢些,对接受能力差的要鼓励他们多思多练,对强一些的,但活动不够刻苦积极的学生则多给一些有难度的练习,锻炼他们精益求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其的创造力和独立性。
總之,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体育课堂教学的优化、和谐统一必将推进素质教育在体育课堂中的进一步向前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阳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