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茂君
[摘要]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雾霾现象尤为突出。雾霾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继华北、华中、华东地区后,成都成为另一个雾霾高发地,且冬季雾霾与夏季相比,污染天数更多,污染程度更深。成都的大气污染主要表现为煤烟、机动车尾气和扬尘混合型污染,同时以PM2.5和臭氧为代表的区域复合型污染。本文采用计量模型,对成都雾霾与产业结构以及EKC曲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从回归结果出发,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结合成都地理环境、产业结构、现阶段发展特点等,提出关于成都雾霾治理的对策建议。
[關键词]绿色发展;成都;雾霾;产业结构;EKC曲线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7)04—0134—09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过去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突出,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则是破解我国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要求。2013年以来,雾霾天气在全国大范围持续爆发,清新空气、蓝天白云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灰蒙蒙的天空和浑浊的空气,对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危害。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秉持着绿色发展理念,笔者结合成都雾霾频发的现象,根据地理环境、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状况、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等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治理雾霾的对策建议。
一、成都成为新一个雾霾的高发地
2016年,美国耶鲁大学发布《2016年环境绩效指数报告》。该报告主要通过测度指标得分,对将环境问题视为高级优先领域的国家表现进行了环境绩效指数(EPI)排名,其中一项关键指标是空气质量。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空气质量排名竟然是倒数第二,仅比倒数第一孟加拉国略强。毫无疑问,中国已成为世界PM2.5超标重灾区,PM2.5超标范围已基本覆盖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在环保部发布2016年全国空气质量状况中,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仅有84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占24.9%,部分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冬季大气污染形势十分严峻。中国的雾霾天气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中、华东地区。而近年来,又添加了另一个雾霾高发地:成都。
2016年12月7日,题为“四川区域性雾霾已持续8天未来3天成都重度雾霾”的新闻引起笔者的重视。通过查找成都空气质量指数月统计历史数据,从2016年1月到2017年3月,污染月数占比接近47%。意味着,成都居民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处于空气质量糟糕的环境中,可以说极大地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2016年四川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按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六指标综合指数评价21个市(州),成都有6次垫底榜单。同期全国31个省会城市的排名中,成都位于倒数第8位,污染综合指数只略好于北京,与天津持平,相比较而言,2015年同期排名恶化两位次,空气改善幅度不及全国大多数城市。目前,成都的大气污染特征已从煤烟型污染转变成为煤烟、机动车尾气和扬尘混合型污染,同时以PM2.5和臭氧为代表的区域复合型污染突显。
在全球范围,空气污染已成为一个主要的公共健康危机,每年引发650万例过早死亡,仅在中国的过早死亡案例就占全球比例高达15.4%。雾霾对于人体健康的伤害是极大的。首先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巨大。数百种大气颗粒物直接进入并黏附在上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并且大部分会被人体吸入。雾霾天气还可导致近地层紫外线的减弱,使空气中的传染性病菌增强,增加传染病发生。雾霾天空气中污染物较多,气压低,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雾霾天能见度低,影响正常交通,容易引发汽车追尾事故。雾霾天气还对航空、航运、农作物生长、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有极大影响,生活幸福指数大大降低。此外,一个地区的空气质量糟糕,如何吸引高端产业进驻,如何留住高端人才?成都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道路上,仅从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方面考虑,也要高度重视雾霾问题。
二、成都特殊地理环境分析
成都地处四川盆地西部,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面环山的地形阻碍了盆地内外的空气对流,极易形成多云多雾现象,并且总体风速小、静风频率高、冬季雾日较多,常年存在逆温层,为全国两大静风区之一,不利于大气污染的水平和垂直扩散。
成都冬季更易出现雾霾,空气质量较夏季更加糟糕,一定程度上与成都降雨分布相关。成都年平均降水量873毫米~1265毫米,降雨年内分布极为不均,主要集中分布在6~9月,其中又以7、8月份最为集中,降雨最少月份为12和1月。降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减雾霾,改善空气质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汤天然认为,“在大气污染物中,水溶性有机物约占PM2.5有机物总量的20%到80%。并且,相对湿度高的空气会导致颗粒物表面更容易吸附气态污染物。由于这些污染物都有易溶于水的特性,所以它们与空气中不可溶的悬浮细颗粒物,都会在降雨或降雪时,随雨雪滴沉降到地面,也就是湿沉降现象”。
成都夏季6~8月污染天数较冬季12~2月少,且夏季基本为轻度污染,冬季污染天数增多,同时污染程度也加深,出现重度污染甚至严重污染情况。成都夏季降雨充沛,蓝天白云时常可见,而冬季长期笼罩在灰蒙蒙的天中,十天半月都见不到一滴雨水。成都特殊的地理环境位置以及降雨分布特点,为雾霾的持续形成提供了极好的天然环境,也为雾霾的治理提出更高要求。冬夏两季降雨量差距大,空气质量状况对比明显,如何应对这个差距,提高雨水利用率与储备率等方面需引起足够重视与关注。雨水降霾,或许可成为雾霾治理的一个重要突破点(详见表1)。
三、成都产业结构与雾霾的关系分析
1.成都雾霾构成
雾霾主要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组成。成都PM2.5和PM10主要来源于城市扬尘、煤烟尘、工业废气排放、机动车尾气、秸秆焚烧等;SO2主要来源于燃煤一次排放和各类工业排放气体,氮氧化物(NOX)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气和机动车等污染排放。
2.成都三次产业发展情况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是雾霾产生的原因之一。比如以重工业为主的华北地区,长期依赖于工业发展,大量排放的工业废气,加剧了空气质量的恶化。成都从2008年到2016年以來,GDP都保持较高的增速,在2011年曾高达20.13%,在2016年全国百强城市排名中,成都升至第6位。随着成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频繁出现的雾霾现象引起我们的思考,成都产业结构的发展与雾霾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不同的产业结构与布局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有显著的不同,合理的产业结构不仅可以加快经济的发展,同时对于空气质量的优化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笔者通过查找2005年到2016年历史数据,制得表2。
由表2可以看出,自2005年以来,成都的第一产业比值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第二产业发展也受到影响,有一定程度下滑,伴随着后期国家实行四万亿的经济政策又加速了工业化进程,启动了大量工程项目,第二产业增速迅速反弹。但在刺激政策一过后,增速放缓,对经济贡献有所减弱,但总体在44%左右上下浮动。第三产业维持一个稳定递增的趋势。截止2016年,成都三次产业之间的比值为3.9:43:53.1,而在同期,全国三次产业比值为8.56:39.81:51.63。成都第一产业比值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第二三产业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学者认为,成都第三产业比值高于全国水平,其主要推动力来源于房地产的超常规发展,而这些都是产业虚高的表现,并不符合经济的一般发展规律。成都2016年统计年鉴显示,全市房地产业占第三产业比值达10.48%,而同期北京仅为7.85%。2015年,仅成都一个城市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007亿元,占成都经济区的比重为51%。可见,成都市区之间的固定资产投资也存在明显的差距。
3.模型的设定与变量选择
为了分析产业结构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建立如下计量模型:
选择可吸入颗粒物作为被解释变量Y,Yt表示在t期成都的可吸入颗粒物数量。
X1t=t期第一产业生产总值/t期成都地区生产总值
X2t=t期第二产业生产总值/t期成都地区生产总值
X3t=t期第三产业生产总值/t期成都地区生产总值
Ut表示随机误差项
4.回归分析
由于X1t+X2t+X3t=1,X1t与X2t、X3t存在完全多重共线性,因此我们暂时舍弃X1t,对Y、X3t、X2t用Eviews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详见表3。
由表3可得,X2t、X3t的显著性通过。
利用Eviews进行单位根检验,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皆是平稳的,因此模型不存在非平稳性。
利用回归分析的结果进行怀特检验,可认定方程不存在异方差问题。
在给定性显著性水平0.05下,DW值处于2左右,不存在自相关,所以初步可得方程:
Y=-1.305+1.579X2t+1.397X3t+Ut
(小数点均保留到三位数字)
数据来源:《成都统计信息公众网》(2010~2016)。
根据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截距项为负,即在停止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活动时,可吸入颗粒物会随着时间增长有一个减少趋势,可以理解为生态环境的一个自我修复能力。但在现实生活中,生产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如何在产业发展与良好的空气质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是需要长期研究的一个问题。第二产业在成都地区生产总值中每增加一个百分比,可吸入颗粒物会增加大约1.579毫克每立方米,第三产业在成都地区生产总值中每增加一个百分比,可吸入颗粒物会增加大约1.397毫克每立方米,模型结果是符合现实情况的。2016年全年成都经济运行情况报告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而分轻重工业来看,轻工业增加值增长1.7%,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70.5亿元,同比增长14.3%,从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79.4亿元,同比增长172.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250.1亿元,同比增长39.1%,其中工业投资2246.2亿元,同比增长41.0%;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941.0亿元,同比增长5.3%。可以看出,成都目前仍然是高度依赖工业发展,尤其是重工业增加值增幅较大,第二产业的固定投资也相对较大。
为了完整研究各个产业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笔者单独对Y、X1t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详见表4)。
由表4可得,X1t是显著的,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Y=0.178+(-1.486)X1t+Ut(小数点均保留到三位数字)
由回归结果可得,第一产业在成都地区生产总值中每增加一个百分比,可吸入颗粒物会减少大约1.486毫克每立方米,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比重增加,空气质量会得到一定程度改善,第二、三产业比重越大,空气质量越差,雾霾现象越容易发生,这与实际相符,也为一个地区规划产业结构和平衡空气质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参考性依据。
四、成都工业废气排放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分析
1.EKC曲线简介
1996年Panayotou借用1955年库兹涅茨界定的人均收入与收入不均等之间的倒U型曲线,首次将这种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间的关系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EKC揭示出环境质量开始随着收入增加而退化,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随收入增加而改善,即环境质量与收入为倒U型关系。EKC理论假说提出后,国内国外学者不断进行实证研究,结论呈多样化,有的支持倒U型,也有结论显示两者呈U型、N型、单调上升型、单调下降型,并且不同污染物的污染与收入间关系呈现差异形态。目前关于成都EKC曲线的研究较少,且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这种倒U型曲线是否对中国或者任一城市都适用,还有待验证。
2.模型设定的意义
倒U型的EKC曲线普遍适用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即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会逐渐得到改善,但这不能成为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借口。成都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地区生产总值占四川省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5年的32.10%上升到2016年的37.24%,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呈稳定上升趋势。工业排放的SO2、NOX、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空气中能转化成硫酸盐、硝酸盐以及臭氧等二次污染物,根据2015年成都市环境保护局印发的成都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结果,这些二次颗粒物对PM2.5的贡献高达37%,对PM10的贡献高达32%。在2014年成都市废气排放中(详见表5),二氧化硫排放中工业源占比91.2%;氮氧化物排放中工业源占比47.5%,机动车占比50.3%;烟粉尘排放中工业源占比87.3%。因此,研究成都工业废气排放与人均GDP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结论是倒U型,那我们不能因为现在暂时处在顶点左侧,就以牺牲空气质量来发展经济;如果回归结果不是U型,也为我们发展经济与空气质量之间的平衡提供了参考。
资料采源:2014年度成都市环境统计公报。
3.模型的设定与变量选择
本文选择成都人均GDP作为解释变量,以成都三废排放中的工业废气排放量作为被解释变量,主要包括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工业氮氧化物排放以及烟(粉)尘等。所选取的变量皆为成都2003年到2015年年度数据,来源于成都市环境统计公报和成都市统计年鉴等。
本文采取简化的EKC模型进行回归,模型设定如下:
Y=β0+β1X+β2X2+U
其中,y代表成都工业废气排放量,x为成都人均GDP一次项,X2为成都人均GDP二次项,β0为待估参数,β1、β2为模型系数,u为随机误差项。
因为模型采取的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为了避免存在伪回归现象,对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首先进行了检验,这里采用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工业废气排放量Y值为平稳序列,人均GDP一次项和二次项皆为二阶单整。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得到如下结果(详见表6)。
4.结论及解释
根据回归结果,人均GDP一次项和二次项的P值在5%的水平下,都是显著的。所以方程可写为:
Y=519521-15.69414X+0.000146X2+U
X2的系数几乎为O,可判断现在成都人均GDP与工业废气排放不存在U型关系,而是呈现线性关系。由于数据查找有限,所得到的样本数量较小,在这个时间段里,不足以说明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人均GDP与工业废气排放是否会走向U型关系,如果使用的年限數据增加,或者采用季度数据,则回归结果会更有说服力。
由回归的结果可知,随着人均GDP上升,工业废气排放量会有一定程度减少,可以有如下解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个人绿色环保意识、自我约束管理得到加强,对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更高,更加注重生活废气废物排放;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如废气排放过滤设施不断优化,清洁能源的大量推广使用等等;三次产业规划更加合理,成都三次产业结构比值由2003年的8.2:45.9:45.9,调整到2016年为3.9:43:53.1,过去集中在农业、工业部门的大量资源,逐渐转向新兴服务业、绿色环保型行业等,同时传统制造业不断进行转型升级,新兴服务业得到不断发展等等;政府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如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力度加大,增加绿化设施等等,这些都会促进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减少。
五、成都雾霾治理的对策建议
1.树立坚定的绿色发展理念
四川省和成都市的领导机关应对成都的雾霾现象高度重视,成都地区无论是进行产业规划还是招商引资,都必须考虑成都的环境承受力、资源条件、特殊的地理位置等,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模式已不再适用,必须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放在首位,必须树立坚定的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问题的根本指导思想,只有在以发展绿色环保为前提的条件下大力发展经济,才能有效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从而在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中占据主动和有利位置,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循环发展。同时,绿色、环保、低碳理念应从学生时代的教育开始做起,理念只有转化为文化,才能被信仰和坚持,成为行动指南和行为习惯。
2.加快构建绿色产业格局
为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换到空气质量总体改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的轨道上,必然要走绿色发展道路,构建绿色产业格局。
(1)调整产业布局。成都目前仍然是以发展工业为主,尤其是重工业增加值增幅较大。成都现有21个工业园区,已有过多之嫌,不应再盲目扩大工业园范围,而应结合各个园区所处的环境资源进行特色分析,优先发展绿色环保型产业,对于不符合绿色发展要求且效率低下的园区进行转型升级,或者舍弃。而对于主要集中在城区或紧邻城区的工业园区,也应规划布局,减轻城市中心环境负担的压力,逐步向远郊区域过渡。应考虑将高端制造业和具有核心技术、绿色环保型的产业保留在成都,其他中低端产业分散到周边城市。
(2)稳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引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政府对新兴产业的政策引导作用,鼓励企业踊跃创新,积极开展研发活动,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实行绿色生产,对资源采取循环利用,以达到“低开采、高利用、低污染”的效果。其中重点发展环保产业,研究表明,环保投资对GDP的投资乘数约为1.4。成都目前处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产业规模尚未形成,核心技术和品牌效应皆有待加强。环保产业研发投入大、耗时长,政府可采取激励、补贴、减免税收等政策调节企业的活跃程度,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以此鼓励更多环保企业进入创新发展轨道。
(3)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发展新兴服务业。服务业不一定就是绿色化、无污染的。成都目前仍然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传统服务业不仅满足不了现有需求,还会造成一定空气污染。2016年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全年商品房销售同比增长高达25.3%,而关于计算机服务业、软件服务业、租赁业、科技交流业、仓储业和其他运输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总体上还处于摸索或起步阶段,无论是规模、技术、管理等都不够规范。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必须提上日程,采取有力措施优化发展新兴服务业。
3.完善雾霾治理监督体系
结合成都目前雾霾现象,政府应尽快出台一套完整有效的雾霾治理与预防措施,不仅需对现有污染源进行大力整治,还需形成完备有效的监管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
成都有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位置,且雾霾污染物来源复杂,雾霾治理与预防需从全局角度出发,以生态保护为出发点,以促进经济增长与生态持续发展为目标,考虑现有经济发展阶段特点、产业结构与分布状况、冬夏两季雨水差异大且雾霾更易在冬季发生等特点,对雾霾进行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
(责任编辑 王丽娟 付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