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韵榛 龚曦紫 钱铭怡
小林是公司里水平最高的摄影师之一,却迟迟得不到晋升—他总是推辞各种活动摄影的邀请,给公司带来很多麻烦。同事们都以为他是端架子,殊不知,小林有难言之隐。每当站在人群里,小林就感觉周围的人都在注视他,并在心里对他的外貌和举止评头论足,这使他感到非常紧张不安。与人聊天时,他感到脸发红发烫,心跳加速,担心自己会说出令人难堪的话。只要对方一皱眉,他就更焦虑了,心想,是不是自己说的话太无聊。别人夸他摄影技术好,他非但不觉得高兴,反而担心人们会对他要求越来越高,自己做不到这么好。苦于这些烦恼,小林尽可能待在家和个人办公室,不和人打交道。
平静的日子一直到这一天,小林应老板要求,不得不负责一场大型会议的摄影。他觉得身边所有的人都在打量着他,旁边几个人的窃窃私语仿佛是在议论他的不足。他出现了强烈的焦虑反应,感到头晕、心悸、欲吐,最后被送往医院,医生诊断为社交焦虑障碍。小林一直回避社交场合的原因这才让人真正知晓。
社交焦虑障碍又称社交恐怖症,是指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存在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恐惧的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或某些人,也可以相当泛化,可包括除了某些特别熟悉的亲友之外所有的人。在上文的故事中,小林的行为表现出社交焦虑的典型症状:
1针对社交场合的焦虑反应
无论是在交谈时,还是在会议摄影时,只要处于社交情景之中,小林就会表现出过度的害怕和焦虑,如心跳加速、出汗、脸红等。当他独自在家或办公室时,就不会出现这些反应。可见小林的焦虑症状只在社交场合中出现,有人存在或者与人相关的社交情景总是会引发过度的害怕和焦虑。
2负性认知
在交谈过程中,小林常常对别人身上出现的模糊迹象作出负面解释,例如将对方皱眉的动作理解成“他不喜欢和我聊天”,但事实上,对方可能只是在思考小林所说的话,而非对他作出负性评价。这种负性解释倾向加剧了小林的焦虑反应,导致其社交焦虑症状的维持。
不仅是模糊信息,就连表扬和赞赏也会被小林视为潜在的威胁。在受到表扬时,小林会不由自主地认为别人对自己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而非将其视为对自己的赞赏。我们临床心理学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社交焦虑相关研究,发现高社交焦虑个体在社交背景下更容易对正性信息作负面解释。同样是做演讲,一般人看到听众的笑容通常会觉得这是对方在认可和欣赏自己,但高社交焦虑个体却可能认为对方是在嘲笑自己。
同时,社交焦虑患者对社交场合中的负性信息更加敏感,他们会快速警觉并有意地回避对方表现出的愤怒、厌恶等负性情绪,但仍然难以克制地去关注它们。例如,只要对方皱皱眉,小林就会立刻注意到这一细节,而且盯着这个细节不放,忍不住往坏的方面去想。临床心理学实验室的研究也发现,社交焦虑患者比常人更多地注意社交过程中的威胁信号,对“批评”等负性评价词语关注更多,对“称赞”等正性社交词关注较少;相比于微笑的面孔,他们更多地关注那些看上去很生气的面孔。
3回避社交场景
由于害怕别人评价或在其他人面前出丑,小林在社交场合感到过度的焦虑和恐惧,这种不愉快的体验驱使他不得不推掉活动摄影的工作,想方设法避免和别人打交道。这样做虽然能够减少他的焦虑,但却使他的症状维持下来。长此以往,小林会变得越来越害怕并越来越回避社交场合,这对他的社交、职业发展、生活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事们对他产生偏见,工作也无法开展。
需要注意的是,社交焦虑障碍不同于害羞。适度害羞是一种正常现象,20%—30%的成年人有害羞体验,他们可能对人际交往感到紧张和害怕,并担心自己的言行会使自己丢脸,但不至于必须用回避行为解决问题;只有5%—10%的人会过度地、病理性地担忧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另外,二者造成的体验不同,社交焦虑障碍的痛苦体验尤为强烈,患者能认识到害怕是过分且无理由的,却不得不回避。
针对社交焦虑患者的负性认知,认知治疗可以通过挑战患者的非理性认知,建立替代性认知,有效减轻焦虑症状。例如,引导小林将“别人皱眉就是对我不满意”改变为“别人皱眉并不一定与我有关,也可能是他们在思考,或者有其他原因”。
治疗师可以让小林再次进入社交场合,并观察周围的其他人是否真的在注意自己。多次暴露在各种社交场合,不再回避,患者可以发现,社交场合并不是自己想的那么可怕,焦虑就会逐步减轻。更进一步,在小林的例子中,如果可能,当小林再遇到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皱眉时,可以向他询问为什么皱眉。对方的回答应该是与小林无关的。通过类似的现实检验,使小林意识到“在社交场合,未必有什么人会注意我”,“别人即使是皱眉,也未必是针对我的”。多次面对人群,而不是有意回避,同时改变对社交场合的负性认知,小林的焦虑就会逐步下降。
此外,積极关注训练可以降低患者对负性信息的过多关注,降低焦虑。我们临床心理学实验室曾经使用正性思维日记的方法进行研究,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高社交焦虑者进行一个月的正性思考,问题的内容包括对某一正性事件的积极想法、积极的情绪、舒适的躯体感受及积极的行为结果(如问:当时你在头脑中想到了什么让你不禁开心起来)。研究发现,一个月后,患者的焦虑水平和抑郁水平明显改善。
从临床实践及研究的结果看,社交焦虑障碍是可以治疗的。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等都是科学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综合比较各种疗法,目前研究表明,最有效的是认知与暴露结合的认知行为疗法,不论是近期疗效还是远期疗效都要优于单独的行为疗法。通过认知行为治疗,四分之三的社交焦虑障碍患者都能够在临床上获得显著的改善。认知行为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可以增强社交焦虑障碍的疗效,其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得益于互联网的普及,人们也可以选择网络认知行为治疗(ICBT)。我们临床心理学实验室通过未名心苑开展了六期ICBT干预项目,参与者逾300人,绝大多数参与者的社交焦虑症状均得到了程度不一的缓解。
本文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人际和谐心理健康促进技术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1411000023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