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刻瓷在陶瓷艺术领域中的发展与创新

2017-05-30 10:48孟广健
江苏陶瓷 2017年4期
关键词:刻瓷陶瓷艺术创新

孟广健

摘 要 陶瓷艺术自陶器出现之时,似乎就已预示了其自身特色及在现当代所处的地位。它存在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面,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在审美方面给大众带来的艺术享受。而刻瓷作为陶瓷艺术领域中具有“高、精、尖”特点的特殊门类,其在百花争艳的陶瓷艺术大格局中的发展与创新值得我们予以关注。

关键词 陶瓷艺术;刻瓷;发展;创新

在英文单词中,“China”首字母的大写意为“中国”,小写则意为“瓷器”。看似无关的两个词语,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恩格斯说过:“野蛮时代的最低级阶段是由制陶术的应用开始的”。近万年之前,人类对陶器的制作有了最初的接触,随着时间的沉淀及技艺的不断发展与提升,陶器完成了其向瓷器过渡的跨越式发展,而中国自然而然地成为世界陶瓷的发源地。正是因为作为载体的陶瓷奠定了如此良好的基础,呈现于其身的装饰艺术才得以大力发展。

刻瓷,作为陶瓷装饰艺术中一种既古老又新兴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术种类,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说其“古老”,是因其在秦汉时期就已呈现出发展的端倪;说其“新兴”,是因其在经历了民国初年到1949年间的断裂空窗期后,重现社会时的焕然一新。最初,它只是作为陶瓷艺术领域中的一个细小分枝在慢慢发展,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审美情趣的提升,其特有的艺术魅力愈发得到大众的青睐,使之在陶瓷艺术之林中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从而逐渐成为一个依附于陶瓷艺术但又相对独立的艺术门类。

有句古话这么说:“没有金刚钻,莫揽瓷器活”。此言论一语中的地道出了刻瓷艺术的精髓所在。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体现在工具上,通过一种用天然金刚石或合金等硬质材料制作的刀具,以刀代笔在瓷器釉面上雕刻山水、花鸟、鱼虫、动物、仕女人物、肖像及书法等各类题材的作品,并根据不同釉色和不同工艺敷色或不敷色而显形。它集用脑、用眼、用手于一体,要求刻瓷艺人既要承受长时间的敲击声,还要尽量做到不影响别人。同时,因其是在坚硬的瓷面上进行錾刻,所以难度系数相对比较大,需要有足够的经验和承受能力。这就要求作者不仅要有过硬的理论功底、绘画功底和心理素质,还必须兼备“稳”、“准”、“狠”的操刀技能。因为錾刻是刻瓷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位置、力度的把握都是非常关键的,一刀刻下去,没有更改的余地。正因如此,在刻瓷艺术技艺方面的要求一向是非常高的。

可以说,刻瓷作为一种“金石之韵”与“笔墨情趣”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自身呈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是其曲折发展的直接根源与动力。之前的断裂期使其一度落入万丈深渊,面临失传的困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但令人欣慰的是,这种民间传统艺术终究“拨开云雾见天日,守得云开见明月”,在近30多年的光景里,在数代民间刻瓷艺人的不懈努力下得以突破,获得较大发展,并形成了几大流派体系,如山东刻瓷流派、扬州刻瓷流派、景德镇刻瓷流派等。但这一时期的刻瓷艺术较之前还是有所不同的,它经历的是一个分解—重构的过程。传统刻瓷艺术被逐步分解,在现代艺术审美观念的支配下,刻瓷艺术吸收传统艺术中的精华并与其他形式相融合,进行重构,使刻瓷艺术重获生机。这样做既能保持刻瓷艺术的传统性,又能使之与现当代的发展接轨,生命力得以延续。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顾名思义,就是说民族大众的东西才有时效性,才会被老百姓认可,才会在流通過程中具备生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观念的不断更新,越是与民族挂钩的民间艺术,越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不可避免的困境,刻瓷艺术也是如此,但或许这又是它们走向世界、发扬光大的必经之路。所有问题都是在发展中产生,并在发展中解决的。刻瓷艺术在迂回曲折的发展道路上,已经渐渐从一种技艺被打磨成一种文化象征。因此,文化的传承,绝不可能是固地自封、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注重新鲜血液的注入,如受众群体方面、形式方面、技术方面等,使其得以充分的创新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扩大刻瓷艺人群体队伍。现如今的刻瓷艺术虽然以地域为特点划分成几个部分,呈现出较为风格迥异的发展,但受其自身的特殊性及传承方式的影响,这一领域的名家屈指可数:如张明文、李梓源等。前文中曾论述过,刻瓷这一艺术形式需要的是专业复合型人才,要有扎实稳固的理论和技艺功底,同时还要具备作为一名艺术家应有的审美素养和艺术修养。过高的硬件要求导致很多人不敢迈过这道门槛,而专家的稀缺更是导致这种艺术形式自发展之初就缺乏社会影响力,受众人群自然就不会太多。加上刻瓷这种技艺的传承大多是在家族间进行的,所以刻瓷艺人的数量一直无法得以提升,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因此,为了使其获得更好地发展与传承,重中之重就是要扩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影响力,突出其自身优势,使更多的人愿意走进这个圈子,从而真正实现刻瓷艺术的大繁荣。

(2)提升刻瓷艺人的专业水平。由于刻瓷艺术的受众面较小,加之家族传承方式的影响,致使刻瓷艺人的专业性还有待提升。目前,国内院校内的美术学院除了书法、国画、雕塑等大型专业以外,没有设置过与刻瓷相关的专业,这也就导致现有的刻瓷艺人缺乏系统性学习,只能通过自行摸索其中的门道及精髓进行创作,自身创作能力及艺术修养相对较低。此种现状,使刻瓷艺人的凝聚力和创作动力大大降低,也就无力推动刻瓷艺术更好地发展。因此,提升刻瓷艺人的专业水平是引导其走向康庄大道的必要前提。国家可以适当加大社会投入力度,注重宣传、注重引导,设置相关部门定期进行专业培训指导或在相关院校内设置选修课程,此举既能扩大受众人群,又能在专业方面体现出应有的高度,使刻瓷不仅仅为收藏而做,而是作为一种与文化相结合的载体并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呈现在大众面前,可谓一举两得。

(3)注重形式方面的创新。习近平主席曾说:“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对于艺术而言,亦是如此。现当代刻瓷艺术与传统刻瓷艺术是不具可比性的,仅构图的繁复程度就足以说明这一点。表现内容简单的还好,但表现内容复杂的尤其是人物众多、线条复杂的大件作品,是要求作者对图纸设计及构图比例有着很好的考量的。因为刻瓷作品不全都是在平面上进行创作的,如果只是平面,对照原图进行创作就可以。而对于非平面的瓷器而言,尤其是型号比较大的,有很高的创作要求,创作者需要经受严峻的考验。所以,在构图上,非平面瓷器的设计就需要有着非常清晰的比例逻辑思维,尽可能在瓷器上予以原图最大的还原。同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构思设计及创作者精湛技艺的前提下,一件刻瓷作品的灵魂显现离不开色彩的着附。同一件作品,着色处理不同,效果就大为不同。早期的刻瓷作品更多以黑白为主色调,使作品本身的生命力过于单调。而现如今的刻瓷作品为了追求艺术效果,在色彩的运用上更具选择性。为了使作品能够长久保存,现在的刻瓷大多选用釉彩和油画颜料,它色彩丰富鲜艳、附着力强,能够很好地诠释作品的艺术内涵。当然,这一切都需要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开阔的思路,大胆构思,积极进行形式方面的开拓创新,使作品呈现出它所特有的瑰丽效果。

(4)注重技法方面的创新。刻瓷艺术是陶瓷和绘画的有机融合,刻瓷艺术家需要根据陶瓷器的不同造型设计构图画面,然后利用镌、錾、点、色等刀法錾出图案,予以着色,使画面呈现出应有的浓淡深浅效果。早期的刻瓷艺术多为线条式的表现,缺乏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及层次性。当代刻瓷中则突破了单线条的模式,逐渐实现了点、线、面的结合,清新脱俗中融入了丝丝细腻,使作品更具真实性。其次,在着色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刻瓷中的着色已不再是简单的敷染,对颜料的选择、应用及浓稀程度都要严加把握,根据实际情况,达到作品创作效果的制高点。另外,是刀法方面的创新,传统刻瓷多采用刀法较为简单的圆凿法,而现代刻瓷则更多选用平凿法,运用这种刀法可使具有国画风格的作品更具金石韵味,所以一度受到刻瓷艺术家的青睐。而说起刀法,就不得不提一下分层雕刻,这是当代刻瓷刀法中的重大突破,也是最难掌握的一种,它的出现成为肖像刻瓷强有力的后盾,使其逼真程度更高一等。由此可见,刀法在刻瓷艺术中的重要性,任何一件作品的完美呈现离不开成熟的刀法水平,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整个作品的瓦解。因此,这就要求刻瓷艺术家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錾刻刀工,使刻瓷艺术的刀法水平得到更大突破。

中国的刻瓷艺术自发展之初就一直享有盛名,它的进步、创新不是单行线,而是与经济、社会、文化等息息相关的。作为一种高级艺术,虽然创作过程比较艰苦,但是呈献给大众的美的享受却是无法取代的。相信在大家的呵护及艺术家的不断摸索与创造中,这一传统民间手工艺术能够逐步走向世界,走向更加繁荣的明天。

参 考 文 献

[1]江和平.刻瓷艺术刍议[J].陶瓷研究,2012(04):52-53.

[2]关永华.刻瓷艺术漫谈[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0(05):47-48.

[3]丁邦海.论刻瓷艺术的起源及发展[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3(08):40-43.

[4]江河平.刻瓷艺术的历史源流与当代创新[J].中国陶瓷,2013(01):62-64.

猜你喜欢
刻瓷陶瓷艺术创新
窑变刻瓷,工巧合一
刻瓷艺术浅谈
民间工艺介绍(二十三)
陶瓷艺术在现代家庭装饰中的意义研究
浅析景德镇陶瓷粉彩雪景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浅析动漫艺术创作与陶瓷艺术的融合
中原陶瓷艺术创新机遇研究
董善习《刻瓷艺术》于9月淄博陶博会期间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