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力
过去一年,我国个人支付领域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们不但在线上,而且在线下越来越习惯甚至依赖微信和支付宝支付,商业银行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次要。这一切发生得如此自然和猝不及防,让许多银行家非常困惑。让人唏嘘的是,曾经保证银行长期健康发展的风险防控机制,恰恰是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银行擅长创新,但更强调防控风险
银行发展历程中,从来不缺乏创新精神。远的不说,就以信息技术为例。银行率先采用信息技术代替传统手工记账,推出自助柜员机、销售点终端、呼叫中心、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一系列服务渠道。这些创新扩大了客户队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让银行本身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我国的银行创新实践仅涉及服务效率的提升,只是减少了人为环节的操作风险;一旦涉及到风险管理本质改变的创新突破,就会被银行和监管当局的风控体系共同抑制。
支付公司异军突起
电子商务发展初期,交易双方相互缺乏了解和信任,需要有共同信任的中间人扮演交易担保的角色。基于此,第三方支付公司应运而生。
在随后发展过程中,第三方支付公司积极改善交易过程中的客户体验,努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鼓励用户提前将资金存入其在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账户,当交易发生时采用快速认证机制,直接从存在第三方支付公司账户的资金中扣款。该做法简化了曾经繁琐的支付认证手续,在带给客户便利的同时,仍能够保证其资金的安全。正是在此过程中,银行的角色作用被逐渐弱化。
银行的窘境
从經营许可范围来看,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开展第三方支付业务,但实际情况是银行前期没有下决心,后期下决心要进入该领域时却已经没有机会了。
第三方支付业务发展初期,电子商务市场规模非常有限,银行缺乏对其后续井喷式发展的预估。盲目自信于自己所提供的网上支付产品,认为其已经能够满足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大多数的支付结算要求,不必再投入其他精力创新另一种支付手段了。
在具体业务中,第三方支付需要掌握交易双方的信用情况,而这些数据并不直接掌握在银行手上。对于配套的支付纠纷处理,银行也极为排斥,担心在缺乏证据手段的情况下,贸然处理会影响自身声誉或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监管当局出于金融稳定的考虑,未鼓励银行参与该项支付创新,某种程度上也在暗示银行谨慎行事,避免不可控的风险。
实际上,银行对于移动支付非常重视,早在智能手机出现后就开始研究面对面支付的产品方案。其解决的思路是不能突破风险零容忍的束缚,倾向于智能芯片和外接设备的结合,期待用一劳永逸的安全支付满足移动市场的要求。然而该选择使得所开发出来的产品安装使用门槛非常高,难以被客户认可,推广过程遇到很大阻力,也不能形成规模效应。
当前,金融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其最大威胁是来自行业外的闯入者,类似对支付领域的攻城略地或会更多发生。现有金融企业的相关风控体系,已经难以承担为其自身创新发展保驾护航的重任,金融家们必须迅速主动将其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