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的逻辑谬误研究

2017-05-30 04:37马玉杰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谬误新闻报道逻辑

马玉杰

摘 要:逻辑谬误是新闻报道中常出现的谬误之一。新闻报道中出现的逻辑谬误不仅会扰乱新闻秩序、降低媒体公信力,而且也会给社会大众带来不良影响。为了避免或减少新闻报道中的逻辑谬误,新闻行业应努力推动新闻队伍的建设,提高新闻工作人员的逻辑素养和职业能力,建立健全新闻机构的管理制度,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新闻从业环境。

关键词:新闻报道;逻辑;谬误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7)05-0135-03

谬误是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一切认识和言论,而逻辑谬误则是指违反思维规律、规则而发生的错误。新闻报道中的逻辑谬误会干扰人们的有效阅讀,影响人们对新闻内容的正确解读。逻辑谬误的出现与新闻工作者的逻辑素养有着很大的联系,逻辑素养在新闻工作者业务素质诸要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编辑记者的业务活动中,逻辑修养在许多方面直接影响着他们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但目前并没有受到新闻工作者应有的重视。[1]为了有效地避免或减少新闻报道中的逻辑谬误,本文将系统地分析新闻报道中逻辑谬误的现象,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新闻报道中的逻辑谬误

新闻报道中的逻辑谬误主要有概念谬误、命题谬误、推理谬误和论证谬误等。有的逻辑谬误出自记者;有的逻辑谬误出自新闻报道中的人物,但记者没有察觉。

(一)概念谬误

概念是最基本的思维形态,要进行正确地思维,首先要明确概念。概念谬误是由于对概念的理解或使用不当造成的。

2016年2月24日,“福建新闻联播”中关于福州地铁票价听证会的新闻,开头就出现了一个明显错误,报道称“福州地铁1号线南段5月份试运行”。而事实是,1号线南段已于2015年年底试运行,2016年5月份将载客试运营。“试运行”是指在轨道交通土建工程与机电工程初验合格,并完成系统联调后的非载客运行。而“试运营”是指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所有设施设备以及整体系统性能通过试运行检查、验收合格并审批同意后,在正式运营前所从事的载客运营活动。此则报道中新闻工作者混淆了“试运行”与“试运营”的概念。

2016年6月23日,凤凰网资讯报道了一则关于“英国首相卡梅伦宣布举行决定英国是否脱离欧盟的全民公投”的新闻,该则报道的标题为《为什么英国人总想脱离欧洲?》。显而易见,标题中将“脱欧”错误的阐述为“脱离欧洲”,此处含混了“脱欧”的概念。欧盟是一个由28个成员国组成的欧洲国家联盟,简称欧盟,是欧洲的经济、政治共同体。在公投中,英国所要脱离的是欧盟而不是欧洲。该新闻没有正确揭示出被定义项的内涵,从而产生了概念谬误。

(二)命题谬误

命题谬误指的是命题没有符合思维的基本规则从而产生的谬误,在语言上通常表现为语句的错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未理顺命题内部或命题与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2]

2005年7月6日,一则《左权县投资三亿元兴建中国“新闻烈士陵园”》的新闻中称:“该陵园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最大,也是唯一的‘新闻烈士陵园。”此则新闻的标题同时肯定了两个不可同真的概念:“最大”和“唯一”,由此产生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违反了矛盾律,从而造成新闻报道中命题的不严谨。

2016年7月6日至8日期间,华西都市报、网易新闻等多家媒体,纷纷报道了武汉龙王庙闸口防守人员誓死保卫江堤的事迹。防洪墙上挂着的生死牌上写着“誓死保卫大武汉,堤在人在”。“堤在人在”,从逻辑上看是一个隐含了充分条件联结项的假言命题,相当于“只要堤在,人就在”。不难推测,这句话的本意是想表达防守人员誓死保卫大武汉的决心。使人们对防守人员的敬意不禁油然而生,同时,我们也深深地为他们的安危担忧。不过,从表意的准确性来说,“堤在人在”应该改为“人在堤在”,意思是:只要人在,堤就在;只有人不在了,堤才可能不在。这样更能表现防守人员誓死保卫大武汉的决心。而原文“堤在人在”作为假言命题,颠倒了前件与后件。

(三)推理谬误

推理谬误是指由于使用无效推理形式或误用归纳推理、类比推理而产生的逻辑错误。

2017年3月22日新浪网、凤凰网和腾讯网等多家媒体,报道了一起潘氏族人状告冯小刚《我不是潘金莲》的新闻事件。由于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上映,引起全国潘氏宗亲会的极度不满。不仅如此,来自广东某市的潘金莲,更是将冯小刚、刘震云等告上法庭,要求停止侵权,恢复名誉。广东潘金莲在起诉书中写道:“据中华书局出版的《清河县志》第781页记载:潘金莲乃是贝州潘知州的千金小姐、贤妻良母。而刘震云却歪曲历史事实,写作《我不是潘金莲》一书,将潘金莲丑化成不正经女人的代名词。”在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旁白中说:“自宋朝到如今人们都把不正经的女人叫潘金莲”即歪曲事实。显而易见,该新闻事件中状告方的思维存在着严重的逻辑谬误。首先,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旁白中提到的“自宋朝到如今,人们都把不正经的女人叫潘金莲”不等于“凡是叫潘金莲的都是不正经的女人”,从逻辑角度讲,前者是推不出后者的;其次,文艺作品中的潘金莲并非现实生活中的潘金莲,将两者混同起来,是误用了类比推理。

四、论证谬误

论证谬误是指在论证的过程中违反了思维规律或论证规则而产生谬误,如混淆论题、论据虚假、论据不足等。在新闻报道中,需要借助于逻辑的论证,提出准确而鲜明的论题,充分论述新闻中真实有效的内容。

2003年10月12日,新华社发表一篇标题为《中国人民的感情和尊严不容伤害》的新闻中第三段出现了“日本军国主义50多年前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的语句。语句中的“50多年前”的时间段出现错误,违反了逻辑中的论证规则。众所周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1937年7月7日,史称“七七事变”,距离2003年也已有60多年,而不是新闻报道中的50多年。如果新闻标题中的侵略战争是以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算起,那么距离2003年应该是70多年,而不是新闻报道中的50多年。根据论证规则,论据必须已知为真;但是该新闻报道中的时间段出现明显错误,造成论据虚假,使得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受到影响。

2003年3月28日,美国有线新闻网CNN发布一条关于《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在出席洛杉矶的一个慈善活动时遭到暗杀并死亡》的新闻。中国日报网站率先转发,随后新浪、搜狐等国内各大网站相继转发这条消息。但没过多久,微软公司致电中国日报网站,称该消息是2002年愚人节的恶作剧内容,盖茨被刺身亡消息为假新闻。在该新闻事件中,由于新闻工作者不够负责的态度,在没有核实新闻准确性的情况下诉诸传闻,这是论据不足的一种表现,从而造成报道的严重失误。

二、新闻报道中逻辑谬误产生的原因

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逻辑谬误主要是由新闻工作人员的主观因素造成的。除此之外,还包括新闻机构存在的某些客观方面的因素。

(一)新闻工作人员

由于新闻撰稿人和审稿人缺乏良好的逻辑素养,在写稿时没有达到逻辑严密性的要求,在审稿时也没有注意从逻辑方面重点把关,最后造成新闻报道中逻辑谬误的产生。第一,新闻工作人员在新闻采访报道时没有尊重客观事实,违反了新闻报道真实准确的要求。第二,新闻工作人员的逻辑思维能力欠缺,在编辑新闻报道时没有对新闻内容进行严谨的逻辑分析与判断。第三,新闻工作人员在审稿时没有确保新闻报道中的逻辑严密性,使新闻报道的内容未能符合逻辑规律与规则。

(二)新聞机构

由于新闻机构采编流程的不规范,新闻转载的审核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等,也可间接造成新闻报道中逻辑谬误的产生。第一,新闻机构未建立有效核实新闻消息来源的相关机制,这使得 “标题党”和“三俗”等各类虚假信息持续传播。第二,新闻机构的稿件审核制度不健全,采编流程不完善,无法确保每篇新闻报道来源的真实性与报道内容的准确性。第三,新闻机构的新闻转载信息管理制度不严格,这导致使用未经核实的网络信息、转载虚假网站发布的新闻报道等现象仍然存在。

三、加强队伍建设避免或减少新闻报道中的逻辑谬误

新闻报道是新闻与社会两者进行联系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必须对新闻事实的表面特征、新闻的现存现象以及新闻事实进行必要的分析思考,[3]从客观事实的角度出发,进行真实有效地报道,以防止在新闻报道中出现逻辑谬误。新闻报道中出现的逻辑谬误不仅会扰乱新闻秩序,降低媒体公信力,而且也会给社会大众带来不良影响。为了避免或减少新闻报道中的逻辑谬误,新闻行业应努力推动新闻队伍的建设,提高新闻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和逻辑素质,建立健全新闻机构的管理制度,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新闻从业环境。

(一)新闻工作人员

为了避免新闻报道中谬误的出现,进一步提高新闻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与逻辑素养,确保新闻报道的严谨准确,可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新闻工作人员在新闻采访报道时必须坚持实地采访,充分了解事实真相,真实客观编写新闻报道,不能在没有核实新闻准确性的情况下诉诸传闻。第二,新闻工作人员在编辑新闻报道时要对新闻内容进行严谨的逻辑分析与判断,同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虚构新闻细节、扭曲事实真相,导致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现象的产生。第三,新闻工作人员在审稿时要确保新闻报道中的逻辑严密性,注重从逻辑思维的角度考虑问题,使新闻报道的内容符合逻辑规律与规则。

(二)新闻机构

为了避免新闻报道中谬误的出现,进一步建立健全新闻机构的管理制度,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可靠,可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新闻机构要严格规范新闻的采编流程,推动新闻稿件审核制度的建设。认真核实新闻来源和报道内容,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准确。第二,新闻机构要加强完善新闻转载的信息管理制度,不能直接刊发网络信息,转载网站发布的新闻报道,也不能直接采用未经核实的社会稿件。第三,新闻机构要建立健全新闻失实报道的更正机制。对虚假新闻报道,新闻机构应该及时发表更正,必要时需向大众公开道歉。

新闻工作人员及新闻相关机构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从新闻行业的长远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出发,逐步提高新闻工作人员的逻辑素养,建立健全新闻机构的管理制度,规范新闻报道的正确表达,使其符合逻辑规则,从而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树森.新闻工作者要提高逻辑素养[J].新闻战线,1999(09):47-48.

[2] 程树铭.逻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240.

[3] 杨绪华.浅谈新闻报道中的逻辑问题[J].西部广播电视,2015(01):70.

责任编辑 蒋云柯

猜你喜欢
谬误新闻报道逻辑
混淆视听的语义谬误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谬误与真理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