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书峰
[摘 要] 作为满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吵子会”音乐不仅是一种民间吹打乐种类,同时也属于一种典型的礼乐文化。因为“吵子会”音乐不但体现了“礼乐相须以为用”的特点,同时灯会“游神”“拜庙”仪式环节彰显的鲜明礼乐文化特征,代表了中国礼乐文化经历了从“礼不下庶人”到“礼失求诸野”礼乐用乐的发展阶段。游神队伍不但隐喻了民俗节庆仪式中为民祈福的文化功能,同时也是官方礼乐制度的一个当代变迁的产物。同时看出,满族灯会、花会中的民间文艺表演基本是对汉族传统文化的改造或者是“照本宣科”。尤其是凤山春节花会的游行仪式,不仅是满族传统民俗节庆仪式的集中呈现,同时也体现出国家在场语境下的官方礼乐制度在当下的历史积淀。
[关键词]丰宁;满族;“吵子会”;仪式性;娱乐性;自发性
从满族“吵子会”依存的民俗文化生态环境可以看出,其族群边界与音乐文化认同是在汉文化中心影响下的主观建构下的产物。因为,我们看出每年春节的正月十三至十五是北方汉族传统的灯会、花会等民俗重大节日。节日中的各种民俗音乐文化展示呈现出神圣性与世俗性的二维民俗空间,且表征出鲜明的汉族传统文化色彩。在各种灯会、花会中不但有当地的民俗祭祀仪式的呈现,同时也是丰宁满族村寨每年一次的重要的商业文化活动。尤其是民俗节庆仪式中起到会首作用的“吵子会”班社,不但是作为民间祭祀仪式的主要乐班在仪式中担任祭祀神灵的功能,同时也是联结乡民邻里之间友好感情,构建本地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比如丰宁满族祭祀娘娘庙、三官庙、关帝庙等举行祈福、求财等民间的传统仪式。此时的“吵子会”在仪式中担任重要的祭祀功能,同时在整个灯会的踩街仪式中,担任其会首的职责,为各种民间艺术的呈现起到烘托氛围,也为民间仪式展现了伴奏之功能。
一、丰宁民俗节庆仪式介绍
灯会、庙会是丰宁满族一年之中两个最为重要的民俗节庆活动,灯会一般是在农历的正月十三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而庙会日期则各不相同,有农历三月初三、三月二十八、四月十五不等。丰宁满族民俗节庆仪式中的各种表演活动都带有浓郁的汉族文化元素,具有典型的北方民间文化色彩。据《丰宁满族自治县志》记载:“县内的春节花会始于清代中后期。受关内(长城以南)移民影響,兼有本地特色,最早出现在旧县治土城子(凤山),清末民初进入兴盛阶段。建国前200多年中,民间花会已经成定例。每到腊月初八,由商会出面,筹集资金,推举会首,组织花会艺人排演节目。在凤山,正月初五至十六正式出会。花会期间,会首叫灯官,身穿补服、马褂,头戴缨子帽,由衙役牵马打罗伞,前面鸣锣开道,后随管娘子。此时,灯官有县官之权。大阁的灯官坐在一条扁担上,由前后两人抬着,身着县官服,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这三天,代替县官受理民案,可以杖打不平。各大买卖铺店,此间多半自搭牌楼,挂灯盏,盼花会队伍门前打场以图吉祥。龙灯会、狮子舞、少林会、高跷、旱船、秧歌、霸王鞭等以此沿街串巷表演,所到之处敲锣打鼓,燃放鞭炮,花会艺人载歌载舞,主人沏茶敬烟端糖果,呈现一派祥和欢乐的气氛。……丰宁的花会种类有:二贵摔跤、武会、中幡、抬花轿、蝴蝶舞、寸跷、九曲黄河阵、霸王鞭、九莲灯、龙灯、狮子舞、小洛子、小秧歌、锯大缸、腰鼓舞等20多种。”①
(一)灯会
丰宁县域内的满族、蒙古族、汉族村寨每到春节至农历五月份期间,通常会举办灯会、庙会活动。灯会一般为春节过后的几天至元宵节,通常为举办大型的祀神、游神仪式。一般会在“吵子会”的带领下到各村所供奉的庙宇(多以三官庙为主)中举行请神活动。游神仪式中,通常有“吵子会”会首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为整个游神仪式鸣锣开道。然后有四人抬三官轿,神轿的两边有罗伞守护,紧跟后面的是阵容声势浩大的“吵子会”持续不断的奏乐场面。整个游神仪式中还包含村组织的各种民间文艺表演,如高跷、大小秧歌、舞龙表演、狮子舞、满族格格队伍、旱船、二贵摔跤、跑驴、猪八戒背媳妇等等。当整个游神队伍每到一家门口,主家都会鸣放鞭炮,为三官神进香磕头,同时有钱的住户人家通常会燃放大的礼花鞭炮以示庆贺。之后主家也会给管事的会首封上数额不等的红包。另外,游神队伍中的各个民间文艺表演队都有专人负责,每个队伍的乐器伴奏都各自独立。但是整个游神队伍的行走路线的策划都会跟随“吵子会”的行走路线而定。笔者在当地田野考察时,会不时听到当地村民说的一句俗语:“能管千军,不管一会。”由此看出,组织“三官会”活动是非常困难与复杂的。据丰宁县黑山嘴镇厢黄旗村的“吵子会”艺人陈庆丰说,灯会中的拜庙活动必须把村里的每一户都要走到,不然人家会不同意,等到正月十五那天,队伍会去政府单位进行串访。这些单位通常给的钱都很多,一般都是500元、800元、1000元的红包。所以,灯会中收取红包的费用,通常会积攒到一起为来年办会购置一些服装、道具之类的用品。总之,满族春节后的灯会、花会活动是以游神、祈福活动为主的民俗节庆仪式活动,每到春节过后的花会开始前,通常大会的会首与各村负责人筹划花会的整个活动,从游神仪式的路线、场所,到游神队伍中的各个民间文艺表演方阵的人员安排等,事无巨细的考虑在内。满族“吵子会”在各种游神队伍中担负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不但肩负整个游神队伍中为神祭祀的仪式象征功能,同时在春节灯会、花会的各种活动事物中担任重要角色。因为“吵子会”也是整个游神活动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吵子会”音乐曲牌很多都与祭祀神灵有关。同时在游神活动路线中“吵子会”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当整个游神活动结束后,通常也有“吵子会”护送神轿来到各村的庙宇请神归位。
(二)庙会
丰宁庙会活动与灯会有很多区别。庙会中不但有集体性的祀神活动,同时也伴随各种大型的商业文化活动,同时办会方也会邀请地方民间剧团来庙中的戏楼唱神戏,唱大戏,以及举办各种流行音乐文化展演活动。这些在戏楼中唱的大戏不但为了祀神,也是当地乡民每年期待一次的重要的娱乐活动。演唱的戏曲剧种多以河北梆子、河南豫剧为主。这里的庙会活动,通常“吵子会”不作为主要的活动对象,主要是以各种戏曲、流行文化、商业文化活动交流展示,更强调节庆仪式活动的娱乐功能。当然办会的整个仪式活动的参与策划通常也是有“吵子会”的会首担当。比如,丰宁八间房每年的庙会都会请当地的河北梆子剧团为村民唱戏。南关蒙古族乡古房村甚至有自己的河北梆子剧团,目前能唱很多大戏,目的就是为了该村每年一次的庙会为祀神与村民唱戏。
二、“吵子会”音乐的文化隐喻
丰宁满族“吵子会”在春节的元宵灯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整个灯会游行、游神祈福队伍中的引领者,同时也担任重要的请神、祭祀神灵的角色。当地满族主要信仰三官神,每天灯会开始与结束都要到每村所供的三官庙中请三官老爷。灯会中的游行队伍打前阵的基本都是由4人抬着的“三官轿”,当游神队伍每到一家,都会点燃鞭炮,向三官老爷进香磕头。同时主家也会封数额不等的红包给游神队伍。所以,满族灯会中的”吵子会”音乐不但是具有娱乐功能,同时也担任着重要的游神、祀神的重要功能。
(一)仪式性——请神、拜庙(游神)、送神
满族“吵子会”的文化功用主要体现在春节的灯会中,主要为以下三个仪式环节奏乐,即:请神——拜庙——送神。尤其是在“拜庙”环节(类似于“游神”),为从庙中请出的“三官老爷”奏乐,整个音乐为“吵子会”全部曲牌结构的循环往复。当然在当下流行文化的影响下,“吵子会”中的唢呐曲调也会发生一些细微变化。在整个游神仪式中,“吵子会”唢呐曲牌并不完全遵照传统的固定曲调来吹,而是吸收了很多改编后民歌、流行歌曲。其目的也是为了审美受众的需要。当整个拜庙仪式结束后,还要承担送神的仪式环节(如送三官爷回到庙中)。因此,整个灯会中“吵子会”具有浓厚的祀神仪式功能,鲜明地体现出“礼乐相须以为用” {1}的礼俗仪式音乐文化特点。
(二)娱乐性
滿族“吵子会”不但承载着当地民俗节庆仪式中酬神祈福的一种礼俗文化功能,同时通过乡民聚在一起,以击鼓作乐的形式,营造一种友好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氛围。因为,“吵子会”乐手之间并没有严格固定的角色,几乎每个爱好这种音乐的乡民都会临时操起家伙轮番演奏几下。他们之间不但是协作,同时也是一种竞赛。“吵子会”音乐的娱乐成分不言而喻。比如游神队伍中的“吵子会”成员不但是为神奏乐,同时也会为游神队伍的各种民间文艺表演伴奏,如大小秧歌表演、二贵摔跤等民间文艺展示。因此看出,“吵子会”乐人、乐事在整个丰宁县域内的民俗节庆活动具有双重的文化象征功能,即仪式性与娱乐性。
(三)自发性
“吵子会”成员一般都是自愿的。喜爱民间文艺的乡民参加进来。入会没有什么严格的要求,只要爱好,有一番热情,无私奉献的都可以加入到这个班社中。早期的“吵子会”成员参加各种民俗节庆活动是没有报酬的。尤其是参加拜会的人都很辛苦,几天下来都是没有酬劳的,但是许多人还是乐意参加的。因此看出丰宁满族“吵子会”乐社成员的组成是民间自发行为。作为一种民间礼俗音乐,丰宁民俗节庆仪式中的“吵子会”,在当地民俗文化语境中不但具有祀神、娱人为主的双重社会功能,同时乡民的自发性行为也是“吵子会”音乐不断传承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载体。
三、结语
通过对丰宁满族自治县民俗节气仪式(灯会、花会、庙会)中的“吵子会”音乐与民俗信仰、庙会等民俗事象之间互动关系的综合考察,可以认为,作为满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吵子会”音乐不但是一种民间吹打乐种类,同时也属于一种典型的礼乐文化。因为“吵子会”音乐不但体现了“礼乐相须以为用”的特点,同时灯会“游神”“拜庙”仪式环节彰显的鲜明礼乐文化特征,代表了中国礼乐文化经历了从“礼不下庶人”到“礼失求诸野”礼乐用乐的发展阶段。游神队伍不但隐喻了民俗节庆仪式中为民祈福的文化功能,同时也是官方礼乐制度的一个当代变迁的产物。同时看出,满族灯会、花会中的民间文艺表演基本是对汉族传统文化的改造或者是“照本宣科”。尤其是凤山春节花会的游行仪式,不但是满族传统民俗节庆仪式的集中呈现,同时也体现出国家在场语境下的官方礼乐制度在当下的历史积淀。当然通过观察窄岭、八间房、凤山、黑山嘴等地的灯会也看出,满族传统的民俗节庆活动在现代化、城镇化、流行化的多元语境下发生了很多的文化变迁现象。比如有的秧歌舞蹈不再是传统的吹打乐伴奏,而是取而代之的是流行音乐,或者“吵子会”中的唢呐曲牌吸收、改编了当下比较多的流行歌曲、创作歌曲等等。所以,以“吵子会”音乐为代表的“满族传统文化”的族性特征就是对汉族传统文化的“结构性失忆”(谱系性失忆)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