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忠文
《三个乞丐》[1]在夏季入伏前后五天的描写中,可谓容量大得惊人。“入伏的那天上午,九点钟的样子,位于油菜坡脚下的老三篇食堂门口,突然来了三個乞丐。”[2]故事开始了。但作者故意省略了许多东西。三个乞丐中的一个是高个子男人,很瘦,背有点儿驼,岁数看上去五,六十岁,腋下夹着一个脏兮兮的行李卷;另一个是皮肤很白,三十岁左右的女性;再一个是看不出性别,四岁左右的孩子。三个人疲惫不堪,一脸菜色,据说已经两天没有吃饭。三个人由于肚子空空,自然也没有什么精神,更谈不上什么做人的尊严。在施舍了几个填满豆腐和油渣,蒸的鼓鼓的包子后,三个乞丐之间的关系成了大家猜测的焦点。因为,三个乞丐的关系实在令人费解。“小孩拿着包子待了一会儿,突然把包子递给女子说,你吃!女子没接包子,伸出舌头绕嘴唇舔了一圈儿说,你自己吃!小孩还是不吃,拿着包子一动不动,眼神怪怪的。”[3]在接到又一个施舍的包子后,女乞丐连说了三个谢谢,“低头看了小孩一眼,快速的挤了一个眼神。小孩也给女人回了一个眼神,回完,就埋头吃起包子来。小孩吃了一口,女子也开始吃起来。”[4]“那个男人站在一边,默默的看着女子和小孩吃。不知不觉中他的腰弯的更厉害了,仿佛一根被大雪压弯的竹。”“男人显得比女人和小孩还要饿,口水已经要往下滴了。女子这时突然停住不吃了,看了男人一眼。老板以为,女子要把没吃完的半个包子给男人吃,但她没给。男人吞下了一口涎水。”[5]老板实在看不下去了,两只脚麻利的从收银台里走出来。直接走到装包子的蒸笼前,两只手各抓起两个包子,亲自送到了三个乞丐面前。他给了男人两个,另外两个分别给了女子和小孩。男人当即给老板鞠了一躬,头几乎挨到脚尖。女子双手合十给老板作了个揖。小孩居然一下子跪在了地上,姿势十分标准,显然受过训练。行完礼,三个乞丐便知足的走了。在整个过程中,三个乞丐即没有相互的称呼,也没有常理下的相互谦让,怎么能不让人联想和猜忌呢。饭店老三篇食堂的人际关系安排也颇具匠心。老板,厨师,“打杂的”。“穿一件薄如蝉翼的丝绸杉,两个奶子呼之欲出”的“打杂的”是老板的小姨子,厨师是老板的小舅子,厨师又是“打杂的”的亲哥哥。老板与“打杂的”眉来眼去,厨师负有特殊使命而处处设防。小说由此抽丝剥茧的设置了六个画面,像一根藤上结了六只香瓜。退位的村支书汤白虎来到食堂。前不久,汤支书的夫人吴折桂突然上吊死亡。死亡原因说来匪夷所思。因为那天吴折桂想喝鸡汤,就去找养鸡专业户聂志达要鸡。这本不算什么事,汤支书在台上时,吴折桂一想喝鸡汤就去找聂志达,而聂志达每次都白送她一只最肥美的鸡,还恨不得给她炖好。但这一回,聂志达却吃了豹子胆,一扫过去的怂态,不但不白送,还竟敢手指吴折桂的鼻子,让她想喝鸡汤拿钱买。多少年啦,吴折桂哪受过这样的气,痛骂聂志达势利小人,过河拆桥,人走茶凉!可怕的是,聂志达非但没被吓到,反而回骂她厚颜无耻,仗势欺人,鸡犬升天。吴折桂气不过竟然上了吊,一命呜呼。想来实在不值。真是祸不单行,汤书记在台上时,女儿的一桩美好姻缘,也因时过境迁而告终。女儿带着孩子回到了老家。爷孙三人在老三篇食堂吃饭的一幕,竟然引发了“打杂的”的联想:那三个乞丐怕就是老爷,女儿,外孙吧。
来老三篇食堂吃饭的几个外地民工,引出了宋至美的故事。修高速公路的外地民工,高强度劳作后填饱肚子很想娱乐娱乐。宋至美想钱,民工们想乐,一拍即合。说来宋至美也是个很不幸的人,早年因为看上丈夫家境殷实,公公有一手好木工手艺而嫁了过来。谁想丈夫性无能又常年在贵州挖矿,闭塞,愚昧,信息不畅却需求旺盛,竞和自己的公公搞在了一起,并有了一个孩子。“她丈夫一年四季在贵州挖矿,直到过年才回来待几天。即使老公过年回来了,宋至美晚上还是跟她公公睡一个房,把丈夫放在隔壁房里睡。”[6]宋至美和她公公的事,“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宋至美和她公公的关系是公开的。他们一不隐瞒,二不回避,公媳俩还经常带着那个孩子上街,赶集,走人家。有一回那个孩子生病住医院,公媳俩一起在病房里陪了七天,晚上还三个人睡一张床。厨师对三个乞丐关系的猜测是,公公,儿媳,孙子(其实是儿子)。
饭店老板的朋友万千一来了一个电话,引出又一个故事。在油菜坡万千一是个传奇人物。挣了点儿钱就寻花问柳,致使老婆想不开服毒自杀。老婆的娘家人扬言要杀他,万千一上门主动下跪认错,连膝盖都跪破了。他这一跪,娘家人还能怎样?老婆死后三十五天,他拎着鞭炮,纸钱和食物,在山上陪老婆过五七。在给老婆烧纸的时候引发了山火,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森林成了一片火海。放火罪,是要坐大牢的。万千一在极度恐惧中跑到了神农架,钻进了深山老林。深山老林里亡命两天,命大,终于碰到一户人家。这户人家只有一个二十岁的女儿和一个七十多岁的奶奶。女孩的父母多年在外打工音信全无。也许是因为太寂寞,太贫寒,女孩竟希望他能留下来。这对万千一来说真是天赐良机,求之不得。虽然两个人年龄相差二十几岁,但山里山高皇帝远,荒无人烟,有谁管呢。就这样万千一过上了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第二年秋天还生下了一个宝贝女儿。欠的债总要还的。四年后,女儿三岁,万千一在一次心血来潮时露了一次面儿被人认出,坐了大牢。一年后出来,老太太已去世,只剩下女儿和没结婚的媳妇,补办了婚礼,一家人团圆。由这个故事印证,三个乞丐的关系又被猜测成爸爸,妈妈,孩子。故事到此,又出现三个画面,第一个消息来自电视:四川某地山洪暴发,汹涌的洪水冲垮了一座桥,正在过桥的数十人瞬间遭遇不幸,大部分落水者被救上岸,但有三人至今下落不明,巧得很,失踪者为一个老汉,一个中年妇女,还有一个孩子。第二个消息来自廣播的寻人启事:湖南某市一所精神病医院,寻找一位六十岁的老头儿和一位三十岁的妇女,还有一个五岁的孩子。他们都患有间歇性的精神病,由于疏忽在医院走失。第三个消息来自报纸的一则通缉令:河南某县镇一个五十五岁男人,与他年仅三十一岁的小姨子勾搭成奸。十天前,这对奸夫淫妇联手杀害了各自的配偶,畏罪潜逃并劫持了一位亲人的女儿,四岁半,剃男孩头。三个画面都符合三个乞丐的情形。
《三个乞丐》以引人入胜的悬念、独具匠心的结构、开放式的结局关注底层人们的追求与挣扎,呈现出作者一以贯之的对于乡村底层生活的关注。“评价文艺作品的好坏,与其以传统理论中的‘美丑为标准,倒不如用‘震撼人心的程度为标准更易说明问题。文艺作品给人的‘震撼感既可以是波澜壮阔的美感,也可以是令人生厌的丑感,还可以是悲痛感,愤怒感,惊恐感等等。而不论何种‘感,只要能激起读者对人性,人生及社会现实的认知与体悟,能够给人以心灵滋育与精神启迪,就是有价值的作品。其价值高低,自然是与作品给予读者的‘震撼程度成正比例的。”[7]
“小说应该讲述有意思的故事。”《三个乞丐》就是作者精心营构的有意思的故事。《三个乞丐》以小饭店“老三篇食堂”出现的三个乞丐关系的猜测构成颇有意味的悬念。这三个乞丐:五六十岁瘦高个躬腰的男子、三十岁皮肤很白身材匀称的女子、四岁左右看不出性别的小孩。小饭店的厨师、打杂的、老板一起给三个乞丐每人两个包子,在乞丐心满意足地走后,施舍者开始议论三个乞丐之间的关系,却没能得出明确的结论。在汤支书父女、外孙来小饭店吃饭后,“打杂的”猜测三个乞丐是父女和外孙关系,遭到厨师的反对。在按摩女宋至美说看见男乞丐捏女乞丐的屁股后,厨师猜测这对男女乞丐是有过性关系的公公和媳妇,又受到饭店老板的质疑。在接待了服刑释放的万千一后,老板认为三个乞丐是两口子和孩子的关系。小说中小饭店的老板、厨师、打杂的三人在猜测三个乞丐之间的关系,却始终没有确切的结论,即构成了作品引人入胜的悬念,又形成小说故事的支撐。
《三个乞丐》的作者是一位很懂得短篇小说结构技巧的作家。《三个乞丐》有着独具匠心的结构。小说将故事展开的场景置于“老三篇食堂”里,在对于三个乞丐之间关系的猜测中,却也展现了各种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小饭店里的老板、厨师与打杂的三人,厨师是老板的小舅子,打杂的是老板的小姨子,厨师是打杂者的哥哥,厨师对打杂的说“姐姐对你不放心,才让我到这儿当厨师的,她要我好好看住你”,“其实你老公也不放心……三天两头打电话问我情况”,小饭店的老板明显已经与小姨子有一腿了。在汤支书父女、外孙来小饭店吃饭中,介绍了支书娘子去养鸡场白吃白拿、支书女婿供销社主任吕兆先的经济犯罪。在铲古坟包民工们来小店吃飯时,说到了按摩女宋至美与公公有染生下孩子家喻户晓的关系。在刑满释放的万千一带着二十五岁的老婆、四岁的女儿来小饭店吃面中,讲述了因烧纸引发山火逃进深山与年轻女子同居的故事。小说在三个乞丐极具悬念的猜度中,涉及了村支书、按摩女、服刑者的故事;在小饭店的场景中,也蕴含着老板、厨师与打杂三人的复杂关系,呈现出作品独具匠心的结构。
与一般水落石出的小说结局不同,《三个乞丐》采取了开放式的结局。小说在对三个乞丐关系的猜度过程中,演绎了饭店老板、村支书、按摩女、服刑者的故事,却在尾声中通过饭店打杂的、老板、厨师三人,呈现出三个不同可能的谜底:打杂的看电视新闻,四川某地山洪暴发,被冲垮的桥上十余过桥者被冲走,失踪的三人中有一个老汉、一个中年妇女、一个孩子;老板听到收音机里播放的悬赏寻人启事,湖南某精神病院溜走了三位精神病患者,“一位六十岁的老头和一位三十岁的妇女,还有一个五岁的孩子”;厨师从乘客抛弃的报纸上看到一条通缉令:“河南某县某镇的一个五十五岁的男人,与他年仅三十一岁的小姨子勾搭成奸。十天前,这对奸夫淫妇联手杀害了各自的配偶,然后畏罪潜逃。临逃前,他们还挟持了一位亲人的女儿,四岁半,剃男孩头。”洪水中失踪者、精神病患者、畏罪潜逃者成为三个乞丐之间关系的悬念的不同解答,作家以这种开放式的结构,形成作品有意味的故事,并极大地拓展了短篇小说的容量
参考文献:
[1]《天涯》2015年第2期,晓苏.
[2]~[6]《三个乞丐》《天涯》2015年第2期.
[7]杨守森,《莫言批评之批评》,《东岳论丛》2016年第6期53页.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