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顺彭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电磁学逐渐引入我国的工程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利用电磁学原理创造了精准的指南针,为航海事业以及大地测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电磁学加盟厨具市场,有了升温快以及安全性好的电磁炉;利用电磁学原理发明了电磁起重机,为建筑工程带来了极大的福利。所以说,电磁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关键词:电磁学;工程技术;生活应用
0 引言
电磁学在高中物理中,是个较难学的知识点,但它又常常出现在人类的生活中,广泛运用到工程和生活中,给人们的工作以及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那么,电磁学是如何在生活中和工程上发挥作用的呢?在未来,电磁学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福音呢?
1 电磁学在我国的现状
1.1 在我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电磁学也在社会发展中茁壮成长起来,而电磁学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好处,社会某些方面因为电磁学的应用有了很大的改善,人们渐渐离不开因为电磁学而发生改变的产品和工程了。所以说,电磁学的应用在我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2 广泛应用于工程和生活中
自从有了电磁学的加盟,不管是生活还是工程中,我们的身边所有物都有了极大的改变。工程中出現了用于航海或者大地测量的精确指南针,用于建筑施工的电磁起重机以及用于军事领域的隐身技术;在生活中出现了用于通信的蓝牙和手机,效率极高的电磁炉以及一些医疗保健所要用到的机械设备。
1.3 是未来人们继续发展的方向
电磁学给人们带来了太多的福利,在未来,人们不可能放弃对电磁学的研究和利用,人们会继续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发展,争取将电磁学最大利益化。
2 电磁学在工程上的运用
2.1 指南针的发明
指南针被称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其工作是依靠地球南北两极的磁力,指南针在自然条件下的状态是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北极,即地球的南极;而磁针的南极指向地理的南极,即地球的北极。我们人类利用这个性能做许多的事,比如说,在人类进行航海事业时,可以利用指南针识别方向;在进行大地测量工程时,可以利用指南针识别东南西北。指南针的发明,帮助了人类在航海事业的进步以及大地的地形。这些成就充分说明了电磁学的重要性。
2.2 电磁起重机在工程上的使用
电磁起重机如今在工程建筑上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它操作起来不仅方便,而且能担当很大的负担,它主要依靠电磁学原理来进行工作,即起重机将通电充磁的电磁铁放在具有通磁性能的物品上,利用电磁吸力紧紧吸住建筑材料物品,然后开动起重机使建筑材料到达指定地位,然后将电源关闭,电磁铁失去磁力就会将建筑材料松开。这种提取货物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便捷了人们的工作,使人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2.3 隐身技术依赖于电磁学原理
隐身技术俗称低可探测技术。隐身技术并不是真正的隐身,它所隐身的对象是发射电磁波信号的雷达,隐身飞机利用许多的技术和现今材料,来减低自己在雷达面前的信号传递,隐身飞机的机身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不反弹或吸收一部分的电磁波或者光波,从而使发出信息者无法接受被反弹回来的电磁波或者光波。这种技术是很先进的,目前适用于军事领域。如果隐身技术得到发展,这对我们国家的军事事业会有很大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离不开电磁学。
3 电磁学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3.1 新型廚具的诞生
近几年来,许多人们都会为自己的厨房新加一个新型的厨具,即电磁炉。电磁炉的到来给人们在实务方面带来了许多方便和安全。电磁炉的原理是采用磁场感应涡流进行加热,即电磁炉通有电流后,电流会经过线圈产生磁场,从而产生无数的涡流使锅身变热。电磁炉有很多的好处,它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保持环保卫生清洁,它不像传统的煤气在使用时产生火花和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保证了加热食物的安全性。与此同时,电磁炉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加热食物,比较节能,不像传统的煤气消耗时间长、耗费能源多。最后,值得关注的是,电磁炉使用便捷,操作不繁琐。这些好处充分的体现了电磁学带来的福音。
3.2 磁悬浮列车的使用
磁悬列车是21世纪新出现的高速有轨地面运输系统,它运用了电磁学原理将列车上的电磁轨和轨道上的铁磁轨相互排斥,从而将列车车身悬浮。这种方式的设计,有利于列车的快速行驶,当磁悬浮列车行驶时,其动力是依靠磁轨间相互吸引而来,从某一程度上来说,有利于能源的节约。所以电磁的利用成就了一个安全、环保、节能的交通工具。
3.3 应用于一些医疗保健中
如今的医疗保健也会用到电磁学原理,如医院中常见的磁疗项链、磁腰带、磁疗护膝等医疗器械对人的身体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其原理是利用电磁波的较低频段进行医疗保健。一般适用于高血压患者以及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4 结语
现如今,电磁学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并且根深蒂固,它能够影响到很多区域,比如说探险、生活、军事、建筑、医疗和交通等。所以,人们不能也不会放弃对电磁学的研究,未来,属于电磁学的世界还很大,电磁学的前程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潘小敏.计算电磁学中的并行技术及其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6.
[2]关丹丹,侯莹莹.计算电磁学在仿真技术中的应用[J].电子测试,2009,(12):66-69.
(作者单位:广东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