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 张景云
工会问题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必须直面的问题。随着中国中车进一步融入世界,在全球各地建立本土化制造基地或维修基地,工会问题也成为“走出去”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的问题。本文阐述了中国中车近年来开展国际化过程中遇到的工会问题及应对方式,重点介绍了在美国和德国开展的涉及工会应对的案例,几点启示供国际化企业借鉴。
一、中国中车境外企业及工会情况
到目前为止,中国中车仍然以产品输出为主,即在中国境内制造出成品,交付给用户。在纯粹以产品输出的区域,不涉及雇用当地员工,因此不涉及工会问题。
随着从产品输出发展到技术输出、资本输出和产业链输出迈进,中国中车需要在境外雇用一定比例的工人,这就产生了工会问题。目前,中国中车境外雇工存在三种情况。
第一类,新设制造类企业。这一类主要存在于中国中车在美国、南非、土耳其、印度等地的制造基地,这些制造基地均为新建,由中国中车直接管理,需要雇用当地员工,需遵照当地工会法律开展工作。
第二类,新设非制造类企业。这一类主要存在于中国中车的境外公司(非制造)中,这类公司为了自身的市场拓展(如中车巴西公司)雇用当地员工,或依据当地法律必须雇用一定的当地员工,这类情况因雇工达不到要求不牵涉工会问题。比如印度要求员工总数达到20人就应当成立工会,目前中车在印度的公司当地员工人数不到20名,尚未成立工会。中车在南非的工厂尚未大规模本土化,招聘当地员工有限,并未涉及工会问题,但是根据当地法律,需要聘用当地员工,尤其是青年、妇女和技能水平不高的黑人。马来西亚对企业没有成立工会的强制性要求,目前中车在马来西亚的公司并未组建工会,但参照国内工会的一些工会活动做法,组建了篮球协会、足球协会等,组织员工开展一些文化活动。
第三类,并购企业。最近几年,中国中车先后收购了英国丹尼克斯、德国博戈(BOGE)、德国E+M、英国SMD、澳大利亚代尔克等公司,这批并购公司延续当地管理制度和工会传统,并没有新的工会问题产生。不过,在并购实施过程中,需要赢得当地员工和工会的支持。
二、中国中车国际化中工会问题的实践
(一)中国中车在美工会应对
美国是中国中车走向高端市场的代表,目前中国中车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春田市(Springfield)和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Chicago)建立了轨道交通车辆制造基地,需要聘用一定数量的员工,因此涉及到工会问题的处理。
1.中国中车在美业务开展状况
自2014年10月首次在美国获得订单以来,中国中车已经先后与美国马萨诸塞州交通局、芝加哥交通管理局、洛杉矶交通管理局签下总计1194辆地铁销售合同,这两批地铁将分别服务于波士顿、芝加哥和洛杉矶。中国中车为波士顿提供的地铁车辆,将行驶在波士顿红线和橙线地铁线路上,停靠久负盛名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芝加哥取得的市场订单高达846辆,是迄今为止中国地铁走向发达市场最大的订单。为洛杉矶提供的地铁车辆,则连接著名的好莱坞。
2015年9月3日,中车春田工厂正式动工兴建,将于2017年完工并投产,2018年为波士顿提供首列地铁;2017年3月16日,中车芝加哥工厂正式动工兴建,将于2018年建成投产。
根据“购买美国法”要求,中国中车在美国当地建厂,实现车辆生产60%以上的本地化。为此将增加美国当地采购,创造就业岗位和税收,造福当地。比如,中车春田工厂将为当地创造150名就业岗位,中车芝加哥工厂将为当地创造169名就业岗位。
2.美国工会法律特征
根据北京市总工会劳动关系代表团,王丽明(2005)的研究,美国工会是多元化的,大约有100多个全国性工会,在规模、结构、经济来源、权利范围和政策主张等方面各不相同。劳联——产联于1955年合并而成,是全美最大的全国性工会联合会。美国工会的主要工作是集体谈判、游说议员以影响立法和参与议员竞选。①
集体谈判合同在美国兴起较早,早在18世纪末美国出现第一个行业工会,便开始了劳资双方的集体谈判。1933年颁布的《全国产业复兴法》、1935年颁布的《国家劳资关系法》、1947年颁布的《国家劳动管理关系法》等法律,是美國集体谈判制度的法律依据。《国家劳资关系法》第一条规定:“本法宣布,美国的政策是鼓励集体谈判的做法和程序,保护工人充分的结社自由,自己组织起来的自由及指定他们自己选择的代表的自由,以便对他们就业的条件进行谈判或就其它问题进行互助或互助保护。”第七条规定:“职工有权自己组织起来建立、参加或扶助劳工组织,有权通过自己挑选的代表进行集体谈判,并有权进行以集体谈判或互助或保护为目的的其它共同活动。”以工会为代表的一方同资方进行集体谈判,成为了美国劳动关系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制度,也成为工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关于集体谈判的内容,从几十年前较集中的工资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福利待遇、职业培训、劳动保护、社会保险、聘用解雇等工作条件和就业方面,已经发展到现在的采用新技术,引进先进设备,变更管理组织,工厂迁移变卖、合并、分包以及生产计划等等,由于这些事项直接或间接涉及会员的切身利益,也开始被工会纳入集体谈判的内容之中。
就谈判方式而言,一般是以行业或产业工会的地方(或城市)分会为谈判一方,与对应的雇主组织为另一方进行谈判。谈判程序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工会作为工人代表进行集体谈判资格的认定,谈判的提出和准备工作,举行正式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并签署集体合同。谈判过程比较艰苦,往往要谈半年甚至一年才能谈成。
3.中车在美公司与工会谈判进展
中国中车在美公司所在地——马萨诸塞州和芝加哥均有着强大而成熟的工会组织,尤其劳工工种多、技术强、纪律严明等背景。为此,中车中标并决定建设工厂之日起,就注意工会问题的应对,第一时间聘用当地劳工律师与当地工会组织友好谈判,达成《中立协议》,通过协议规范了未来工厂建设、运营阶段与工会组织的和谐关系。这些举措获得了工会组织的最大支持,更为未来项目执行开创了良好开端。
美国马萨诸塞州春田市(Springfield),是中国早期的留学生容闳、詹天佑开启留学生涯的地方,也是美国工业文明的发祥地。中国中车在此建立了在美国的第一个制造基地。在这个基地中,有一幢99年历史的老厂房。根据最初的规划,这座老房子将被拆除,但当中车得知这座老房子已有100年的房龄,承载着当地工业文明的记忆,寄托着当地7000个家庭的眷恋,很多人家祖孙三代都在这儿工作过。经过认真研究后,我们决定保留这座老房子,修缮加固后作办公室使用。这样中车就需要多耗费800万元人民币。这一尊重当地传统和文化的决定感动了当地人,在中车美国工厂奠基仪式当天,当地居民主动打出标语“欢迎中国中车”。其中一位名叫麦克的老人,在他酒吧面向街道的墙壁上,刷了两条标语,写着“欢迎中国中车”。
在春田,2015年9月3日中车工厂动工兴建当日,当地工会组织打出条幅“Welcomes CRRC”(欢迎中国中车)。
2015年9月,配合春田工厂动工,中车在春田市、波士顿、芝加哥和纽约等地举办了为期一周的“高铁梦之旅”活动。通过演讲、图片展、纪录片展映、学术交流、媒体采访等方式,向世界说明中国高铁和中国中车。这一活动取得显著的效果,美国各地的各大媒体对此予以广泛报道。
2017年3月16日,在芝加哥工厂动工之日,芝加哥联邦工会主席 JORGE RAMIREZ出席动工仪式,中车芝加哥工厂与当地工会签署工会协议,保证工厂的本土化并保障就业。
(二)中车并购德国博戈集团的实践
海外并购最大的风险之一就是文化上难以达成认同,其中获得员工的支持就很重要,这就需要处理有关工会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中车的海外并购施行了文化认同与企业并购同等同步推进的策略。
中车在德国并购的博戈集团,主要从事橡胶和塑料业务,为汽车提供配件。当初向他们发出并购意向时,遭到员工的集体反对,德国当地工厂的1800名员工,竟然串联了包括母公司员工在内的4万人联合签名反对中车并购。面对如此逆反效应,中车采取了“3+N”文化认同推进策略。在推进并购中,实施了愿景承诺、待遇承诺和实力展示三项措施,即承诺完成此次收购后,博戈集团的市场将从以前的欧美市场扩展到全球市场;承诺博戈集团的管理团队和总部地点不变、运营机制不变、员工福利不变,绝不裁员;支持博戈集团聘请的第三方顾问公司,来华调查中车实际情况。
这两项承诺做出,他们对中车实际情况有了较好的了解后,博戈员工对收购的支持率立马飙升到99%。其中,博戈德国西蒙尔工厂的工会主席自掏腰包购买了中德两国的国旗,员工们高高悬挂中德两国国旗,迎接中车的到来。
收购完成后,中车兑现了所有承诺,還每年组织 “中车文化之旅”,邀请博戈集团全球员工代表来到中国,走进我们的车间,参加中车运动会。这一举措获得一致赞赏。博戈总裁亲笔写来感谢信说,通过“中车文化之旅”,他们感受到了中车大家庭的温暖,听见我们叫他们为同事,他们很高兴。德国媒体评价说,中车收购博戈后,“中国之伞撑出更大发展空间”,“公众对于陌生事物的害怕已经消失”。
(三)其他工会问题及应对
工会问题不是在遇到工会制约时才去应对,需要入乡随俗,积极开展工作主动适应。在马来西亚,中车设计的列车专门设置了女性车厢;每年开斋节来临,中车在马来西亚的工厂还为当地员工举办各种活动,与他们一起庆祝当地民族的盛大节日。当地员工结婚,中车的企业负责人还亲自前往马来西亚,按当地习俗为他们举办婚礼。
工会问题不仅仅是发生雇用关系才产生,在特定的区域,工会问题涉及到跨国经营的其他方面。比如在香港,中车曾与港铁签订合同,为香港提供无人驾驶地铁车辆。但一旦推动无人驾驶车辆普及,就可能触及劳工问题,降低地铁司机岗位需求。因此此无人驾驶技术遭到香港劳工界的抵制。为了缓和与香港劳工界的关系,中车与香港地铁公司达成共识,不称呼这一地铁为“无人驾驶地铁”,而称呼其为“全自动地铁”。香港地铁公司也承诺,不因为采用全自动地铁而降低司机聘用量。在中车出口新西兰的机车中,要求突出强调机车的环保性,不得在机车中使用石棉等材料。这一标准的提出就是当地工会,当地工会认为,这是对机车司机的健康着想,因石棉可能致癌。
三、对中国企业国际化中工会问题处理的启示
目前,中国中车仅在美国建立了详尽的工会问题应对措施,在其他区域并未开展具体的工作。这与中国中车初步开展跨国经营、实施本土化有关,也与对工会问题的认识不够充分有关。随着国际产能合作的进一步扩大、跨国经营和本土化运作的加深,工会问题应当得到更高的重视,这是企业实现跨国经营的需要,也是规避法律风险的需要。从近年来中车的有关实践有以下启示:
(一)要从法律高度重视境外工会问题
境外工会体制、运作规则与中国工会有着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进入任何境外市场前,
都要了解和熟悉当地工会运作规则和实际情况,以防范法律风险。比如,进入南非市场前,就要研究 “南非黑人经济振兴(BEE)政策”,做好应对预案。程云凤, 严庆(2015)对南非BEE政策进行研究,对于这一政策基本内容、出台背景、政策变化及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评析,认为,BEE作为南非的一项黑人经济振兴政策,旨在改变种族隔离时期因种族不平等政策导致的社会经济结构二元化状况,促进黑人就业,提高黑人经济参与程度。②这些研究对于在南非开展国际化经营中涉及到的工会问题处理很有借鉴价值。
(二)要全方位关注工会问题
工会问题绝不是单一的劳工问题,在产品的设计、制造、运营中都要考虑到劳工利益,否则就有可能遭致工会的抵制。企业战略的调整、资产的处置等经营性问题也可能需要工会的表决。目前中国企业跨国投资和跨国并购都很频繁,但切记工会问题和劳工问题是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无论是境外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工会对企业的前途都有发言权。
(三)需要设计行之有效的集体谈判应对方法
工会问题处理中,集体谈判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并采取有效的沟通策略。谈判最终结果就是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达成理解,寻求一致。张景云(2009)认为,传播中的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和时间距离影响双方的心理距离。③在集体谈判中,需要适度把握双方传播沟通中的心理距离。比如,中车在开展集体谈判中采取第一时间聘用当地劳工律师与当地工会组织的方式,拉近了双方的时间距离、社会距离,最终拉近心理距离,达成《中立协议》,为未来项目执行奠定了基础。
(四)解决工会问题需要多种视角和方式
不同国家工会形式、机制及力量虽然不同,但都是企业国际公关中的重要目标公众,需要开展战略沟通去解决。公共关系中的利益相关者关系处理方式,尤其是利益平衡、双向对称沟通的法则等等都适合在工会问题处理中使用。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真正跨越“文化关”融入当地往往是最难一步。在国际化过程中,不仅需要“应对”工会问题,而且需要主动积极开展贴近地域的沟通,关注当地居民的关切,主动“拆除”文化墙,融入所在国,在赢得当地居民支持的同时,赢得工会的支持和员工的认可。
(五)中国工会制度中的优秀基因值得推广和传承
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也要相应输出中国工会的优秀基因。比如中国工会通过组织文体活动、劳动竞赛等各项活动,能有效地将劳工组织调动起来,丰富劳工的文化生活,更加有力地凝聚企业共识,形成独特的跨国企业文化。
基金支持: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战略研究”(12BXW038)
参考文献:
① 北京市总工会劳动关系代表团, 王丽明:《关于美国工会及集体谈判工作的考察与思考》,《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第20期。
② 程云凤, 严庆:《浅析南非的黑人经济振兴政策》,《民族论坛》, 2015年第5期。
③张景云:《大众传播距离论——一个心理学视角》 ,新华出版社,2009, 61-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