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湘鄂黔渝的土家族民间祭祀画,指巫师、梯玛、土老师等为人们祈福、还愿、招魂时,装点祭祀场所的绘画,从土家族的重点地区考察民间祭祀画的流行状态,可知它们出自以绘制宗教画为职业的土家族、汉族画匠之手,这些画匠的绘画技术代代相传,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其风格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关键词:祭祀画;土家族;民间;神灵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7)06-0077-05
据文献记载,巫、傩之术源于上古酬神、还愿、娱人、驱鬼、辟邪等民间活动,祭祀更是远古巴人、楚国的流行风俗,其遗迹至今尚在武陵山区流行,如长沙出土的楚帛画《人物龙凤图》与《人物御龙图》,其内容是祈求、超度亡灵升天,乘龙舟将邪魔、恶鬼带走。用于祭祀的民间绘画在各地有不同的叫法,如水陆道场画、功德画、端公画、土师画、傩堂画、梯玛神图、师公画、老爷子画、神案、盘王图等。它们是巫师、梯玛、端公们为祈福、辟灾、还愿、招魂所设描绘、装点祭祀场所的绘画。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湖南土家族分布在湘西自治州的吉首、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张家界市的慈利、桑植等县,常德市的石门,怀化市的沅陵等县;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建始、巴东、恩施、利川等县市,宜昌市的长阳、五峰两县;重庆市土家族主要分布黔江、酉阳、石柱、秀山、彭水等区县;贵州省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北的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德江等县。土家族除信奉祖先以外,还信奉多神。认为山、树、云、水、动物等,世间万物皆有灵。神仙更是繁多,既有天上的仙官,也有地上的祖先,有地下的土地神、阎王、水府诸神。还有家先神、四官神、灶神、白虎神等。其中,土老师为“还天王愿”时所供设的神像,在湖南龙山一带称为“神账”,湖北来凤一带称为“案子”。下面我们从土家族的重点地区来了解民间祭祀画的流行状态。
一、鄂西南地区土家族的民间祭祀画
鄂西南地区包括恩施州的巴东、来凤、宣恩、鹤峰,宜昌市的长阳、五峰、宜都、枝江、神农架等地,受巴、楚文化的影响颇深,是重巫崇傩的区域,“楚俗尚鬼、庙宇孔繁” [1]。该区域祭祀画从出土文物考证,可追朔到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的陶器彩绘、商周的青铜图案和巴、楚绘画遗迹。如在巴东天子岩发现手印岩画,是一处与祭祀有联系的地点。所留在高山绝壁的荒芜山崖的岩壁上,有400多只手印画,人们又称“血手印”、“岩板印”等,应是巴人氏族举行仪式,祈求神灵的庇护与赐福。对这些神秘手掌印有多种解释:有的认为是可以避邪的,有的以为是占有的符号,还有的认为是对手的颂扬,甚至有的被看作是人们的签到、发泄情绪的手段等等,总之,它与原始崇拜、祭祀活动有关[2]。
民间祭祀画在鄂西南地区主要分布在长阳榔坪镇、都镇湾镇,恩施三岔乡,巴东西壤坡村、宣恩、神农架和附近各乡、村,它们是以纸本卷轴的方式存在的,内容为神仙、花草等,也有在画中以叙事的方式,表現祭祀活动的场景,是以师徒或父子相传而得以流传的。如长阳分布是以榔坪镇为中心,各乡、村都保存有民间祭祀画,如唐寿山(1922-2005),龙潭坪掌坛道士,善画神像;钟朗轩(1901-1985),大堰乡道士,善画神像。覃培端(1940- )榔坪镇镇人,善画祭祀神像;覃春源还保存有长度超过6米的竖向祭祀画(图1),绘有十四位神仙,乘坐车轮、凤凰、虎、蛇等各种神灵工具,朝奉三清的情形。此外,李云池(1903-1989)石岭溪道士,善画祭祀神像;张昌福(1949-),都镇湾镇璞岭人,系麻池掌坛道士,善雕刻、绘制、剪贴、制作、纸扎一系列与祭祀有关作品,内容有传说故事、吉祥图案、祛邪保平安的花卉纹饰等。
长阳的祭祀画有《太乙救苦天尊图》、《八卦图-吕明纯雷坛图》、《八卦图-老子出关图》等。《太乙救苦天尊图》,横69,纵163厘米。画面主要绘制太乙救苦天尊,也作太一救苦天尊,是道教神仙中极其重要的一位神祇。他的来历,一般认为他是道教最高神太上老君或元始天尊化身,下到人间救苦解难的。他手执柳枝、水盂,坐骑是五色九头狮子,全图色彩艳丽,构图饱满,青衣金冠。下方系两文武大将持奉。《八卦图-吕明纯雷坛图》由上、中、下三段组成:上段描绘的是三位地界的道士向五位上界天官告别的情形,他们带回天界神官的祝福。画面描绘隆重、威严的上界神官、文武大臣,送别上界神官的有使者、道士、随从等,地界上有骑马、挑担的,有回头顾盼的。天界主神官穿着宋代的汉服、官帽,武将持剑瞪目护法在旁边,一派严肃正式的热闹场面;中段是人间,以圆形八卦图为中心,内绘有5位神像,中间是文殊菩萨,身后有象征神仙的葫芦火焰纹,高坐于莲花上,标配座骑是狮子,右脚朝上,双手持瓶,面带微笑,喻示平安幸福。左右两位身着青衣的服饰,应为施主的先祖,她们双手持如意,左驭白象,右骑青狮,每位先祖后有一男女侍者双手合一,祝福、祈祷如意吉祥;下段为水府:背景是由翻腾的江海水纹组成,左边有青龙,右边是白虎和祥云、浪花等。绘有18个各式精怪,中间有一秃头的老道,他重点突出,宽衣、露脐、弯眉、俏眼、左手持佛珠,开口大笑。其它众人身披红色、青色法衣,有持如意佛尘的,有持宝瓶灵丹的,一群闲雅、愉快之人,祝福主人天上吉祥、平安、幸福。该图把道、佛、儒的思想合二为一。整幅画面描绘的人物31个,上面绘有8位神人,八卦圆圈内有5位神人,头都有光环。下面绘有18位神怪,画的下方两侧有文字款:左为“吕明纯雷坛应征十万同治十一年正月谷旦立”,右为“信士闻治太为母修斋三日敬献坛面圣像一尊入於”[3]规格为横80,纵162厘米(图2)。
半荷堂收藏有一批祭祀画,如《三清图》、《马元帅》、《引渡图》等,其中,有代表的要数《八卦图-老子出关图》,八卦内有6人,只有老子李聃绘有光环,整幅画绘有56个人物、10个动物,画是由三联幅组成一个八卦图,上乾卦、下坤卦,这是一幅祭祀时的总坛图,极为珍贵,为仪式中的主坛图,在祭祀活动中悬挂于正中。一般而言,“土老师”在设立祭坛时,讲究对称,将内容相对的画悬挂于主坛两侧,分别是护法元帅、值班功曹、28星宿、左青龙、右白虎等。此幅主坛图,采用叙事性手法展开,满构图,故事情节复杂,制作严谨,反映了许多地域的民俗风情,如上刀山、卜卦、施法等,还有许多榜书及文字,如东南、西北、函谷关等,是一幅难得的艺术精品。
枝江博物馆也收藏了一批与祭祀有关的祭祀画,如《十殿阎王图》、《护法士》、《菩萨》等。《十殿阎王图》,为亡魂举行超度之时,以祈求各殿阎王开释亡魂,使其早日受度、升天。恩施州博物馆也收藏许多祭祀画,其中有一幅桥图,是与祭祀有关的长卷画,重要的是有年款“嘉庆十三年八月吉日吉旦”,这是我们目前见到有款的最早的一幅,款字迹模糊不清,“信士田光品、田光奇、田光明等八人施钱两百文”,“唐本龙上陈氏坛”,此幅图是用中国画线描完成的,后略施淡彩,是画在土布上的祭祀画。
从以上介绍的祭祀画来看,反映了该区域人们在一段时间内的意志与民族的精神,这些图形的背后揭示了大到国家意识、仪礼等,小到百姓的喜怒哀乐、民风民俗等活动,也反映出这一地域文化,多元杂交融合,呈汉文化、土家文化、道家、佛教等相生相融的文化特征,以道教文化与汉文化较为突出。
二、大湘西土家族地区的民间祭祀画
湖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其艺术神奇而浪漫。大湘西的功德画、滩头年画及纸马,不仅具有楚文化的信息,也是中国民间绘画中最珍贵的部分之一。湖南土家族地区的民间祭祀画,主要集中在湘西州的永顺、龙山、古丈、保靖等,怀化市的沅陵、溆浦、会同等,张家界市的桑植,常德的石门等地区,龙山县是土家族的核心聚居区。梯玛是土家人旧时信仰鬼神的人,祭祀画是土家梯玛做法、跳神、求子所用器具之一,它又叫《还愿神图》,主要在湘西永顺、龙山,湖北来凤等地流行。梯玛的还愿神图,分大神图、中神图、长神图,它们是流传最广且多的民间祭祀画。
梯玛大神图,吉首、龙山、永顺的博物馆都有收藏的,[4]是梯玛祭祀活动的重要法事图之一,永顺土家族民俗博物馆收藏有一幅(图3)。其画共分十二层绘有人物135个,分天界、人间、地府三段,是梯玛的主坛图,梯玛作法事时最为重要的法事的指南。画面有字款:“中华民国37年月桂仿制蔡修文”,作品采用墨线勾勒,工笔重色填彩,第一段是天界,上坐三位神主,即三清道人,两边各侍立两位神臣,左角写“日”,右角写“月”,象征日月之神。还列各路神仙、送子娘娘等。三元门下为天河,水波翻卷,一土老师手持司刀、八宝铜铃,端坐小船上。第二段是人间,正中端坐着彭公,长须白脸。右坐是武将的“八部大神”,左边依次端几位坐文官。第三段是地府,描绘有各类地狱的鬼怪如牛头、马面、张五郎等内容。
中神图又叫正神图,一是以彭公爵主为主,两边分别是田好汉和向老官人。向老官人是其军师,田好汉是武将,在做梯玛法事时挂在东家的神龛右边,这两幅梯玛神图,在重大祭祀活动时[3],要对此神图进行膜拜,象征有一种至高无上的尊严。它是对梯玛做法事的全方位的保护。梯玛们对此神图非常重视,挂的十分显眼;二是以八部大神像为主,其像居中,脸庞严肃认真,左右各有两人护法,一人手持长矛、一人手持铜锤,在做梯玛法事时挂在东家的神龛左右边。
长神图。图上绘有龙船、梯玛、动物、塔、打花兵、星伞兵、三仕女、龙、蛇、抬轿、推车、打旗等。此图在上天时,用凳子搭成的桥上,也就是利用以上一切的力量把梯玛送上天。在梯玛授职时,是少不了此神图的,因为它是要载着被度职的梯玛到天界报到的。以上神像图,目前只有少数几位德高望众的梯玛才有,如内溪棚的彭武庚、彭继龙,拉西峒的尚天顺等梯玛,没有的就必须向其梯玛借用,或者喷印、重新绘制等。[5]
沅陵是辰州府治地,是“辰州符”、“辰砂”、“辰杉”、“辰州赶尸”、“辰州放蛊”等古老文化的发源地,被学者称为“巫傩文化的博物馆”。全县有傩坛80余,从业人员500余人,很多人都身怀绝技,蕴藏的巫傩绝技200多项。《辰州傩符》一书就提供了67幅辰州傩坛画,其风格是色彩强烈对比,红、黄、蓝三色直接运用,人物造型古拙、概括,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出民间艺术的灵魂。溆浦的周本洪,自幼聪明好学,受家长的影响,10岁就跟随祖父学习傩戏,周明清是溆浦傩坛前辈,参与家族傩戏的活动,为周氏儺坛第十七代掌门人,收集法器、乐器、服装、神像等,其中比较珍贵的祭祀神像100余幅。傩戏表演用的绺,有七、八米长,是一卷绘有各路神仙的画。这卷画的功能,是给被迎接的神仙架一座桥,所有的神仙都要从桥上往傩坛走。
大湘西土家地区的民间祭祀画,有其特殊与神秘的地方,也有古拙生动的东西,传承了远古人类的习俗与风尚,并吸取了巴、楚绘画的艺术风格。
三、黔东北土家族地区的民间祭祀画
黔东北土家族地区,是巫傩文化的重点流行区域民间祭祀画主要分布在铜仁地区的德江、思南、印江、沿河、江口等地,据我们考察,发现该区域保存较好清代—民国的神案子画近百幅,在印江民宗局陈列馆,发现有长1000厘米,宽20厘米的桥案,又叫桥案图(图4)。
桥案图是举行傩祭活动的重要道具之一,在《会兵搭桥》中应用,作为人神相通的桥梁,接引天兵天将入场的通道,用许多凳子搭成桥,把桥案展开置于凳上,再在桥案图卷上放男女俑3个、杯子3个、香1炷、碗1个等,下面放黄豆做马料。由掌坛师施法,为引渡神兵、神仙搭桥,上界仙、神桥案上过,下界的鬼怪桥下过。还有33幅师坛图、三清图及描绘神话人物故事的画,规格长150厘米,宽40厘米-50厘米不等。德江著名的傩画制作艺人有潮砥的张氏,枫香溪长征村吕家组王氏等,他们以木工、杂活为业,比如盖房、做家俱、雕神像、画神案等。傩堂画的制作与传承,大多是由本傩坛坛班师公传授刻制的。还有就是非傩班的社会人士自学刻制而成。潮砥的张氏主要传承人黎世洪,他跟祖父学习傩画,并得到祖传的《神面谱》等资料,自己刻苦专研而成[6]。枫香溪镇长征村吕家组的王国华,他主要是制作傩堂戏的道具,如面具、案子画等,他从小看父辈们雕刻,耳濡目染,16岁起开始师从其父亲王大序学习傩堂戏,37岁时师杨法泰为其度职赐法名王法徽。笔者在王国华家里,发现一批清代的案子画及他制作未完成的现代作品,有三清图、十殿阎王图、护法元帅、家先、桥图等现代作品桥案图,长450厘米,宽20厘米。描绘了38个各路神仙,在龙船的引领下,有的手执兵器、扛旗、舞鞭、鸣号、御龙、乘凤一路前行,画后有一师公吹牛角,尾部是龙尾收住压阵。
黔东北土家族地区的神案子画,可分为是菩萨画、神像画、民间故事画、动物、山水器物等,其绘制技法多以勾描为主,再辅以传统壁画的填绘,其构图饱满、色彩浓丽。内容广泛运用于民间,渗透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表达了土家人的豁达与坦然。
四、渝东南土家族地区的民间祭祀画
渝东南土家族地区的民间祭祀绘画,主要是神案的绘制、阳戏面具制作与寺庙的装饰布置。最具特色的是酉阳、秀山打绕棺的神案挂图,主坛的设制,一般多则30-40幅,少则3-5幅,还有用于请神的牌位画,一套10幅左右,内容主要有道教三清图、师坛图、家先等。有的民间画师也为土老师画各种神像,也有土老师自己绘制的。彭水的杠神活动有悠久的历史,是“俗尚巫鬼”的原始再现,木蜡庄傩戏的传承,特别是神案的绘制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7]。
五、结语
祭祀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且始终伴随人类的进步而发展的。土家族地区的民间祭祀画,总体上看色彩鲜艳,线条流畅,人物造型夸张,它们大都出自以绘制宗教画为职业的土家族、汉族画匠之手。这些画匠的绘画技术是代代相传,他们并不专画一种宗教画,基本上都能扎灯、扎纸人、刻纸马等。有的画匠还会画一些花鸟和故事人物画,作为建筑墙壁和花灯、木雕的装饰图案等。在调研土家族民间祭祀绘画中,我们发现至今仍有一些土师们,在用最为传统的绘、雕、绣等方法,服务祭祀、丧葬等活动,由于时代的变迁,其风格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祭祀画佛、道、儒相融为其现代特色之一。佛道相融带来了绘画内容的变化,以前是单一神系列,随着社会的变革,需要多种选择。我们发现湖北长阳的道教流行多于佛教,祭祀画以道教代表的图形有三清图,是祭祀时的主坛图。所画之神属道教,也有佛道合一的,如《八卦图—吕明纯雷坛》是道教的典型图,但画面佛教痕迹出现颇多。其次,祭祀画所处的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祭祀画被当作迷信封建的东西,毁坏很多,保存下来是非常幸运的,如湖北长阳榔坪镇道士覃春源、湖南颜新元、贵州的刘雍存有一批民间祭祀画,枫香溪镇长征村的王法徽也保留着一批神像画。他们在进行祭祀活动时,身着的衣帽、手拿的令旗,都绘有龙、虎、吉祥图案或神仙像。有的按著传统神像模式,请民间艺人手工绘制,但媒介发生了变化,为了提高效率与使用的便利,也有通过现代工具复制旧题材,或扫描、喷绘于现代材料上,在题材与制作程序上均简化许多内容,没有大的创造性。最后,虽然绘画的技术、材料、工具受西方绘画的影响在逐渐变化,但以传统中国画的线描勾勒的方式没有大的改变,绘制的重要工具没有变,还是毛笔,千年不变。说明土家族民间祭祀画,它的根在民间,魂在民间。
注 释:
[1](明)朱宠淮:《荆州府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
[2] 陈文武:《三峡美术概观》,重庆出版社,2009年。
[3] 陈文武、陈一山:《老爷子画与月皮比较研究》,《铜仁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4] 周明阜等编:《凝固的文明》,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5] 张伟权:《土家族梯玛探幽》,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
[6] 杨嘉铭:《贵州省德江县帷堂戏及其面具文化考察报告》,《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7] 张黎:《重庆民族文化典藏》,重庆出版社,2010年。
责任编辑:刘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