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佩章
摘 要:2011年,是我国物联网支付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其安全性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的重点就是根据物联网本质的特点,分析国内发展的现状,从产业链分析出发,找到其最本质存在的问题,从根源处解决问题,坚决禁止安全性问题的发生。物联网支付目前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其安全技术是发展的关键问题,加强安全技术更新,应用最新的网络技术,建设最坚固的安全防护。用户隐私与安全性问题应加强重视,确保物联网稳定发展。
关键词:物联网;安全;移动支付;标准化
1 物联网中的移动支付体系
物联网的快速发展是因为其便捷性,方便性,在传统支付越来越不方便便捷的同时,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应用方便快捷的网络支付,移动终端的便捷性越来越突出,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认可,于是发展的异常迅速,它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主要支付方式。移动支付就是一个比较突出,比较有特点的应用,在物联网行业来说。物联网最主要的系统是支付系统,其支付系统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以账户系统为核心。每个用户的账户,它具有钱包的功能特质,账户系统中账户账号是此系统的核心部分。除去核心系统外,还具有清算结算系统,支付管理全平台,还具有支付支撑系统。第二类,远程移动支付。远程支付的特点是要针对数据传输。利用各种网络技术,对系统进行搭建,将网络传输在移动客户端进行传输。第三类,安全子系统。利用NC和RFID等网络技术,它所起到的主要作用为网络传输。
2 物联网支付的安全性和标准化
2.1 物联网移动支付现状
在国内,三大通信公司和银联,目前都已经建立起各自移动支付的基本体系。联通,移动,电信先后都投入了巨資进行支付体系的建立。在2010年,中国移动公司在上海浦发银行斥资投入398.01亿人民币,在中国移动巨资入股力推物联网移动支付的情况下,在2011年,移动支付在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其发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问题就特别重要。在2009年05月,电信就曾正式推出四的业务的移动网络支付,可以通过移动支付方式进行手机缴费和移动支付手机购买等业务。联通手机支付业务在2008年推出办理,一些业务的缴费和业务办理都可以通过网络移动支付方式进行办理。中国银联的网络移动支付经历了几代的发展,在2002年,推出的第一代移动支付,可以进行网上航空订票等一些业务办理,后来的几代发展,增加买彩票,在家缴纳水电费等业务的增值办理服务。
2.2 国外移动支付的发展经验
银联和三大电信的开始移动网络支付标准不统一。移动在2.4GZ中RF-SIM技术应用的比较多,银联选择的是13.56MHZ的SIMPass技术,联通则主要应用的是其中的NFC,SIIMPass,电信选用的技术与中国银联类似,但电信在其他个别点也选用了中国移动所应用的技术。各大巨头企业都想先进一步占有主导优势地位,抢占先机。在国外,日本所营运的是运营商,主导地位的是运营商,运营商对移动支付进行操控,日本此种运营方式主要的资金都流向运营商,主要的赚钱方就是它。而在韩国,跟我国比较类似,他们也分别是各个巨头各个挣钱,运营商与银行各自运转,各自赚钱。但是根据日本与韩国发展的经验的知,只有运营商和银行相互合作,共同采用一套标准和一套体系才是最终的出路。
2.3 网络移动支付的关键问题
在国内阻碍移动支付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中国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整,信用体系的不完整导致安全性成为最大最难解决的问题。在中国遍地的山寨机,首先导致安全的问题就是移动支付设备的安全性,这将是最难解决的隐患。因为设备的不安全,无法保证后续安全保障。在中国,几乎每个手机用户都收到过恶意垃圾短信。在这种情况下,较之于传统支付方式,移动支付的弊端体现在产业链的过长。对于有互联网衍生的物联网,其具有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匿名性。其开放的环境会让用户产生安全性缺失的心理。因此,物联网移动支付有必要在此信用和开放的安全性心理的逆转。
3 移动支付安全策略
移动支付的安全路径是从产业链的各个方向进行安全保障。在用户客户端方面,可为用户设立一定的账户限度。当有不安全事故发生时,可以将损失相对降低。用户根据自己的消费情况设定限额,在另一方面,设定限额具有它的弊端。其灵活性较差,在面对突发情况下,设定限额会带来极大的不方便。在银联方面,可以给用户设定动态验证等方式。当有支付行为时,可以给信息发送给用户,但是,这必须是建立在用户手机不欠费,不停机,不关机的前提下。在三大通信方向,也必须保证保障用户SIM卡的安全,在部分地区,已经发生过盗用用户信息,进行遗失补办,从而获得用户SIM卡信息。
4 总结
由于物联网的开放性、匿名性特点,其开发空间具有无限性。任何的安全隐患与安全保障都是暂时的,任何不安全因素都是由人文因素造成的,因此,加强国民素质教育,在道德和法律方向进行约束,这将是提高安全的一大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宁.移动支付系统安全架构及其安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2]张志强.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瓶颈与对策--基于手机支付的探讨[J].数字化用户,2013,(15):127.
(作者单位: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