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仰熙 王凤芝 庞永俊
摘 要:地方院校不仅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文建设输送人才,更要为社会、为地方传承文化,为城市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直接的贡献。特别是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高校应该把全力支持地方城市文化建设纳入到发展战略中,真正使“产学研”的道路成为教学框架中最明确的发展目标之一。应该努力挖掘自身的资源,发掘最大的潜力,为地方城市文化建设提供全方位的可能。
关键词:地方院校;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
如何更好地发挥地方院校对所在城市建设的作用?特别是对城市文化建设的作用。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重要而繁复,其关系到教育改革、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等各个方面,也是当前值得我们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据相关资料表明,高等院校对当地经济建设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比如,一些重点院校和南方省份的院校,因为在“产学研”相结合方面起步较早而且做得特别到位——这不仅给了我们许多启示,也直接为办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所以,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的特色,深入细致地研究当代城市文化建设与地方院校发展的协同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是绝对不可忽视的。高校不仅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文建设输送人才,更要为社会、为地方傳承文化,为城市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直接的贡献。
一、城市文化的多元化组成和新元素纳入与地方高校的发展是对应的
众所周知,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建设,但城市文化的打造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和动力。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城市文化的组成更加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新内涵新领域不断出现并日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科学合理的城镇建设和改造、良好而可持续的生态环保、安定而完备的社会治安、商业环境的综合治理、公民教育、街道文化与大众娱乐、体育元素和卫生健康、服务窗口与商业因素等等,这些都是城市发展中举足轻重的问题。我们深入研究、分析这些方面与地方高校的对应和关联是非常必要的。
毋庸讳言,城市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和地方院校的教育、科研资源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随着高校的高端人才和行业精英的汇聚,随着高校教学设备和设施的不断增加和增强,专门的、高级别的电子、网络、检测仪器设备的价值和专家、教授、高级人才的作用与能量应该成为地方文化发展的储备和动力源。
也就是说,高等院校的资源很显然地为城市文化、科学的打造提供了直接交汇和支持的可能。比如,在城市的改造和建设中,商业街、步行街、生活小区、休闲广场和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都可能与高等院校的专业和技术发生联系,甚至从地缘和人文方面产生很直接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看,一座高校的存在必定影响其周边的经济和人文,或者说成为生活里的“地标”。所以说,地方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往往是与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息息相关的。
因此,我们在给予重视的同时,必须从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角度研究并寻找高等院校对地方城市发展的宏观方略和具体措施,并组织相关人员梯队,开展专题对应的探索和尝试,从观念上,从思想上,从行动上促进高校和所在城市的对应和协作关系,在尽可能多的方面展开广阔深入的合作。
近两年来,我们结合课题研究,在充分调查、深入细致分析和全面比对的基础上,更加侧重实践性和实用性,针对地方高校的现状和特点,摸索并总结出一系列的方案和举措。
二、地方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要密切关注城市文化的趋势和需求
地方高校因其地缘特征不可能与所在城市的文化发展产生对立和分歧,这既是长远的战略意味,也是时时刻刻必须面对的选择。不可否认,高等院校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文建设输送人才,但更要为社会、为地方传承文化,为城市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地方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要密切关注城市文化的发展趋势,并且做好需求上的对应。
第一、地方高校应该把全力支持地方城市文化建设纳入到发展战略中,真正使“产学研”的道路成为教学框架中最明确的发展目标之一。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努力调整办学思路,立足现实,面对现实,既让教学实践更加有的放矢,也叫地方城市文化建设大受裨益。比如“校企联合”,特别是在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打造等方面实现高校和地方企业的互惠共赢。在这方面,山东建筑大学和青岛理工大学、南京工学院、长春工程学院等高校都做出了突出的努力,效果也非常好。在支持地方的过程中,学校的实验室也颇有效益和业绩。可以说这样的探索和合作是具有广阔前景的。
高校在科技和文化的实力上是显而易见的。所以高校人才和技术的团队形式可能更有利于地方城市的需要。特别是在电子、物联、建筑、农林、畜牧、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如果学校结合自身的一些专长,结合社会契机,将对城市发展做出直接的贡献。比如通过建筑投资、融资,设立奖学金、企业冠名、人才绑定等多种形式会让学校和地方城市建设、文化发展相互融合起来。
在此,我们要彻底使学校走出办学的误区,坚决改变多年来形成的习惯,修正传统观念。比如省属院校与地方没有关系等等,这些因素会给办学带来负面的影响。
第二、地方高校应该努力挖掘自身的资源,发掘最大的潜力,为地方城市文化建设提供全方位的可能。在地理条件、文化资质、科技设备、体育设施、图书资源等各个方面寻找与地方城市对应的支持,一定会有非同凡响的效果。
比如,河北科技大学举办每年一度的“樱花节”活动,已经成为省会市民人人尽知的文化符号,也为省会的春天贡献了极具文化内涵的休闲旅游事项。还有“非物遗”工程的建设——让河北省玉田县的地秧歌进校园,也是很成功的文化品牌的建设。
另外,有些高校以地方文化人士命名的“场馆”、“道路”或研究会等直接确立了地域的文化意象。比如,南通大学的“范曾艺术馆”,是南通市集收藏、展示、研究、保护、传播于一体的重大文化项目。成为国内研究范曾艺术的重要基地,同时也将成为南通高品位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再有,南通大学的“南通范氏诗文世家”研究,以范仲淹为纽带,向世人贡献了人文风俗流变因袭的资料宝库,也成为地方城市的文化的一个品牌。
再就是“学校开放日”的设立可以产生文化意义。比如在每年的教师节或高考填报志愿的日子里,面对市民,面对全社会举办大型“开放日活动”,欢迎大家参观校园和学校的的重要设施,充分体现校园的美丽属于大家——用人文精神和独特情感烘托和谐向上的理念,打造城市人文品质。
地方高校要积极发展成人教育,为地方培养输送各类人才,及时为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作出努力。面对各行各业,开办各类培训班,送教上门,增強劳务力量,促进社会就业,为城市文明和进步加油助威。同时还要利用开设“社会大讲堂”的形式,向市民传递科技、文化、健康、体育等知识和信息。
除此之外,地方高校还应利用运动场馆和运动会等各种赛事,积极推介自身资源。在满足教学的同时,积极承办城市大型文体活动,鼓励体育竞技,宣导体育精神,为城市体育文化作出直接贡献。
总之,地方高校要具有全面的完备的战略思想和具体可行的战术思路,在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注重自身的完善与进步,并以此为契机,下大力气走“产学研”一体的道路,敞开胸怀,为地方服务,建设文明、先进、健康向上的城市文化!促使地方政府和高等院校在行政调控方面的努力更加有效更加一致?使得地方和高校在和谐社会、共筑梦想的前提下,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关晶晶.城市文化与对外传播研究[J].理论观察,2013年第一期.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内在的财富[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3月.
[3] 高等教育研究杂志社,高等教育研究百期精粹[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
本论文为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关于如何发挥地方院校对城市文化发展的作用的研究”(编号:GH141040)的成果。
本课题组成员为:
1韩仰熙;2王凤芝;3庞永俊;4席宾;5刘春东;6刘彦柱
作者简介:
韩仰熙(1965-),男,汉族,河北唐山人,硕士,河北建筑工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教理论;
王凤芝(1964-),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硕士,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及法学;
庞永俊(1972-),男,汉族,河北邢台人,硕士,河北建筑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教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