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宗帅
摘要:猪血痢病是养殖生产中经常发生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尤其断奶后的幼猪发病率较高。本病虽然流行较慢,但是常会反复发病,给治疗和预防带来困难。笔者根据天津市蓟州区的发病情况,对流行特点、病状、剖检特征做了详细的阐述,并对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做了分析,以期给养殖户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猪血痢病;流行特点;病状;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3637(2017)07-0057-01
猪血痢病又称为血液性痢疾、传染性出血性肠炎以及弧菌痢疾,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本病是以粘液性血液性下痢为主要特征的肠道传染病。断奶后的幼猪发病率较高,对养猪场的危害比较大。
1 流行特点
猪痢疾密螺旋体是引起猪血痢病的病原微生物,此病原体的形态呈慢螺旋体,活动运行如蛇状。革兰氏染色为弱阴性,普通的苯胺系色素不易着色,常用镀银染色。猪血痢病不论猪的品种、性别,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正处在发育生长期、体重15~70kg左右的幼猪易感性强,哺乳期、成年猪发病较少。本病大多是经口感染的,由于吞食了病猪粪便而发病,也有的是通过接触了被污染的用具等而间接感染。此病原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常由于运输、饲料和环境的突变、饲养密度过大等应激因素而诱发疾病。
猪血痢病发病以后,流行进展一般比较缓慢,不像传染性胃肠炎、猪瘟等传染病在短期内同群齐发那么凶猛,但常常是持续不断,死亡率可达5%~25%。病愈以后的猪常成为带菌猪,病菌不断排出体外,常为主要的传染源之一。本病的潜伏期为3d至2个月或更长,当有应激因素影响的时候,潜伏期就会缩短。
2 病状
本病的病状以排泄粘液血便为特征,但也有少数急性经过的时候,罕有下痢而突然倒毙。粪便形状呈消化不良样,病初粪软,灰黄色,混有大量的粘液,里面夹杂有未消化的饲料,进一步发展则为脓状物,最后出现血痢。如果在肠道内贮留时间稍长,则转变为咖啡色。但也有不夹杂血液呈灰黄绿色的粪便。粪便腥臭。粘液血便常能持续5~10d,有的病例2~3d可以恢复,也有不少的病例转变为慢性,病程拖延到2周以上。也常有病愈又复发的情况出现。病状除了血痢以外,还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体重减轻,频频饮水,一过性发热,但常不易觉察。
病猪转为慢性以后预后不良,停止发育,最后死亡。尸体极度消瘦,呈严重脱水。
3 剖检特征
结肠、盲肠有较明显的变化。从回盲瓣到直肠的粘膜出现多处渗出性卡他性变化。急性期肠壁肥厚、水肿、充血、肠褶很浅,粘膜因高度充血呈暗红色,多处有血液溢出,表面被粘膜覆盖,经过急性期后炎灶糜烂,进一步形成溃疡和伪膜。胃和小肠常无变化,偶见胃大弯粘膜面充血或出血,肠间膜淋巴结肿胀,腹水增多。
4 诊断
猪血痢病的发生、流行以及临床症状等都有显著的特征,可以作为诊断的依据。本病发生在肥育猪群较多, 病势发展慢,以出血并伴随有渗出性卡他性局部大肠炎为主要的特征。病变部位或者凹陷部涂片镜检可以观察到螺旋体样微生物。
病原学诊断主要取大肠内容物直接镜检,急性期可见有多数螺旋体样微生物。此微生物在健康猪肠道内也有存在,但是数量极少。在诊断此病的时候还要注意和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相区别,以免引起误诊,贻误治疗时机。
5 治疗
治疗螺旋体猪血痢病的常用药物有链霉素,杆菌肽、新霉素等,可以按照140g/t饲料均匀混合,连续应用3~5d;金霉素均匀混合于饲料中,用量为100~200g/t饲料,连用3~5d;土霉素均匀混合于饲料中,用量为100g/t,连续应用3~5d;泰乐菌素肌肉注射,剂量为200mg/头,连用3d。饲料中投药治疗的时候,一定要連续饲喂一定的时间,否则影响疗效。
6预防措施
6.1 预防接触感染 预防本病的关键就是要防止病猪和健康猪的直接或间接接触,首先要注意,不要从常发此病的地区引购猪只,从外地购豬,至少要隔离观察4周以上;第二,猪场要与周围的环境隔离;第三,不同月龄的猪不在同一个猪栏内饲养,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6.2 改善饲养环境 本病的发生和饲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如调群、更换饲料、密集饲养、通风不良、潮湿等情况都可能成为发病的诱因。处在这种环境下的猪群非常容易发病,不但发病率高,而且病势往往很凶猛,常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把饲养环境搞好。已经污染的猪舍应该净化处理,即把全部猪圈腾空,彻底消毒后在放置1~2个月再引进健康猪。
6.3 药物预防 在卫生条件差的养猪场,可以根据自己养殖场猪血痢病的发病情况,在适宜的时间应用抗菌素等进行药物预防。在进行预防之前,要对病原体做药敏试验,力争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余湧.生长猪血痢病的临床综合诊断与治疗[J].甘肃畜牧兽医,2011(06):23-25.
[2]许建军.猪血痢病临床报告[J].畜牧兽医杂志,2011(03):126.
[3]周建明.猪密螺旋体痢疾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畜禽种业,2012(0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