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昌 魏周全 刘小娟 王文慧 莫娟
摘要:从范围、规范性文件、术语与定义、防治策略、防治技术等方面规范了定西市马铃薯炭疽病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马铃薯炭疽病;防治技术;规程;定西
中图分类号:S435.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1463(2017)07-0086-03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17.07.023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具有产量高、适应性强等特点,增产潜力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定西市自实施“洋芋工程”以来,马铃薯种植面积增加到了目前的20万hm2以上[1 ]。近几年,定西市马铃薯生产中炭疽病危害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为了进一步搞好马铃薯生产,规范马铃薯炭疽病综合技术流程,定西市植保植检站经过多年研究试验,总结制定了本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炭疽病(Colletotrichum coccodes)的防治策略、主要防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甘肃省马铃薯产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主要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 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标准。
GB / T 17980.34 农药 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 杀菌剂防治辣椒炭疽病
GB 18133 马铃薯脱毒种薯
NY / T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DB62 / T170 马铃薯种薯茎尖脱毒和组培苗繁育技术规程
DB62 / T1704 马铃薯种薯原原种繁育技术规程
DB62 / T1790 马铃薯种薯原种和大田用种繁育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马铃薯炭疽病
是由半知菌亚门、黑盘孢目真菌(Colletotrichum coccodes)引起的土传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地下茎和块茎。感病叶片早期叶色变淡,顶端叶片稍反卷,在叶片上形成圆形至不规则形坏死斑点,赤褐色至褐色,后期变为灰褐色,边缘明显,病斑相互结合形成不规则的坏死大斑,至全株萎蔫枯死。植株下部茎秆感病,其上形成梭形或不规则形白色病斑,病斑边缘明显,后期在根、匍匐茎表面、空腔内形成许多黑色菌核,直径0.5 mm左右,地面至地下茎的皮层组织腐朽,易脱落,侧根局部变褐、须根坏死,引起植株萎蔫,病株易拔出[2 - 3 ]。
3.2 现蕾期
田间有50%的马铃薯植株长出花蕾但未开花的时期。
3.3 初花期
田间有5%的马铃薯植株开花的时期。
3.4 发病率
调查的有效发病株数占总调查有效株数的百分数[4 ]。
3.5 防治适期
指防治马铃薯炭疽病的最佳时期。一般在田间马铃薯植株现蕾至初花期防治。
4 防治策略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种植抗病品种、脱毒种薯为基础,以种薯处理和药剂防治为重点,配合健身栽培和測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力争将马铃薯炭疽病危害损失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5 防治技术
5.1 农业防治
5.1.1 选用抗耐病品种 在不同的生态类型区域种植不同类型的抗病品种,做好品种的合理布局。可选用品种庄薯3号、青薯9号、大白花、陇薯3号、陇薯9号和陇薯6号等[5 ]。
5.1.2 推广脱毒种薯 严格按照GB18133、DB62/T170、DB62/T1704、DB62/T1790进行脱毒种薯生产,经监测合格后大面积推广。
5.1.3 适期播种 因地制宜,适期播种。
5.1.4 栽培方式 分黑膜全垄侧播栽培和平作培土栽培两种方法。黑膜全垄侧播栽培为起宽70 cm、高10 cm和宽40 cm、高15 cm的大小弓形垄,形成一大一小两个集雨垄面,用宽120 cm的地膜边起垄边覆膜,在小垄中间垄脊处交错相接并用细土压住,每隔2~3 m横压土带,在大垄垄侧用打孔播种器破膜播种两行,纵向株距36 cm。平作培土栽培为按大行距70 cm、小行距40 cm播种,纵向株距36 cm。
5.1.5 合理密植 按照土壤肥力、水分等条件而定。阴湿、二阴地区密度以57 000~63 000穴/hm2为宜,干旱半干旱地区一般42 000~45 000穴/hm2为宜。播深15 cm左右。
5.1.6 配方施肥 应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尿素、硫酸铵、碳酸铵等)。一般每形成1 000 kg产量需N 5.5 kg、P2O5 2.2 kg、K2O 10.2 kg,应按田间土壤养分含量实测值,参照上述比例进行配方施肥。钾肥以磷酸二氢钾、硫酸钾为主,不宜施氯化钾。适当施用稀土微肥,增强抗病性。
5.2 物理防治
种薯入窖前凉晒3~5 d,播前淘汰病、烂薯和小老薯、畸形薯。淘汰的病、烂薯须经集中深埋等处理。
5.3 化学防治
5.3.1 用药选择 防治用药选择要严格执行GB4285、GB/T 8321、GB/T17980.34 、NY/T的规定。
5.3.2 种薯处理 播种时,选用250 g/L嘧菌酯悬浮剂100 mL兑适量水拌150 kg种薯,拌药后的种薯应阴干(一般为1 d),使薯块切口木栓化后播种,以避免播后感病腐烂缺苗。
5.3.3 土壤处理 播种开沟时用250 g/L嘧菌酯悬浮剂100 mL兑水45 kg均匀喷淋在种薯周围土壤中。
5.3.4 大田喷雾 田间马铃薯植株现蕾至初花期开始防治。每隔7~10 d喷药1次,连续喷2次。
5.3.5 灌根防治 在种植黑美人、新大坪、克新1号等感病品种的地块可选择灌根防治1次[5 ]。
5.3.6 常用防治药剂及使用计量(见表1)。
参考文献:
[1] 曹志强. 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优势、问题及对策分析[J]. 中国马铃薯,2006(6):374-377.
[2]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马铃薯病虫防治分册[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3] 魏周全,陈爱昌,骆得功,等. 甘肃省马铃薯炭疽病病原分离与鉴定[J]. 植物保护,2012,38(3):113-115.
[4] 牛俊义,杨祁峰. 作物栽培学研究方法[M]. 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
[5] 陈爱昌,魏周全,骆得功,等. 马铃薯炭疽病发生情况及室内药剂筛选[J]. 植物保护,2012,38(5):162-164.
(本文责编:陈 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