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峰 陈昌录 罗爱忠 张效忠 李海燕
摘 要:从课程内容与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学生学习课程角度、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考核办法四个方面对工程结构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结合工程结构课程特点,依据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针对当前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工程結构课程教学改革对策,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结构课程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出高级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结构课程;现状及问题;教学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9-0119-03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engineering structure teaching from four aspects: curriculum content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s learn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iculum and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the applie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engineering structure which are 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eaching currently are put forward,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the local colleges on the training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Keywords: engineering management; engineering structure cours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teaching reform; countermeasure
据统计,5年左右的时间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占到了全国本科院校总数的55%以上。针对我国高等学校发展现状,教育部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大教育改革战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原毕节学院)作为贵州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建设高校之一,是高校转型发展道路上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2013新建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本专业的设置适应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对工程建设人才的需求,旨在为社会及地方培养出集工程技术和管理技能相结合的双能型应用技术人才[1]。工程结构课程作为工程管理专业核心必修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技能培养中占据重要位置。该课程的设置基于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材料等必修基础课程之上,是构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技术知识体系的一门主要课程,既是结构类课程的核心,又是其他管理类课程的技术基础,在整个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专业主干课的重要地位。
文中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对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结构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以便提高工程结构课程教学水平的同时,加强学生对工程结构课程知识网络的梳理和学习,提高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技能应用能力。
一、工程结构课程定位及特点
工程结构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具有较强的知识综合性和技能实践性。课程涵盖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以及工程结构抗震等四个板块内容,主要介绍了结构构件到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计算方法以及相应的抗震及构造措施。工程结构课程是先修课程的知识综合课程,同时又是与实际工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课程知识具有综合性。先修课程对理论构件受弯、剪、扭、拉、压以及组合受力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介绍了受力特征下构件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工程结构课程内容结合实际工程结构是对先修课程内容的提高和整合,让学生能够对工程结构及构件设计进行系统的学习,掌握实际工程结构及构件设计的基本理论。为后续工作岗位技能需求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课程与工程规范结合紧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工程结构课程是实际工程结构的理论基础课程,课程板块内容的编写严格按照工程行业现行规范进行的。由于结构设计理论的更新和发展,各种结构及构件的基本设计理论及构造措施根据规范的更新而进行了改编,这就需要教师们行走在工程结构设计方法及规范更新的前沿,及时把握课程前沿知识,做到与时俱进。课程理论概念、图表是抽象的,公式是‘僵硬的,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课堂讲授,学生不能够很好的将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当中。通过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以及在建工程项目实习经历等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掌握工程结构课程内容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贵州毕节地区唯一一所地方本科院校-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它的转型对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转型之前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已不能满足当前形式之下市场对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必须坚定“应用型”和“创新性”。培养出实践应用能力强,技能创新有特色的专业技术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及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求,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笔者任教2014级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结构课程的教学任务,通过一学期对工程结构课程的讲授,发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内容设置与工管专业培养目标不符
工程管理专业旨在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懂项目管理的应用型、復合型人才[2]。工程结构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必修课程,目的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熟悉并了解各种结构构造及识图,具备工程技术基本知识,为后续工作(工程预算、项目管理、项目决策)打下坚实的工程结构基础。
目前,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工程结构课程所用教材内容设置不合理,体现在:1.有些章节针对工程管理专业设置是多余的。比如,工程结构抗震、正常使用阶段变形和裂缝的计算等内容。课时少而教学内容多的情况下,这些知识无疑会占用应该讲授重点内容的时间。2.针对混凝土结构、钢结构以及砌体结构三大结构而言,理论计算过于冗长。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来源层次不齐,有些是专升本插班生,学科基础较差;有些是学文科的,对力学和数学等知识接触浅薄。无疑造成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理解不透彻,学习没有兴趣,教学质量也不高的局面。3.工程结构构造及识图方面的内容介绍较少。工程构造及识图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工程结构课程的重中之重,是后续工作的基础,也是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所必须的工程结构基础。然而,这部分内容涉及的不多。笔者通过课间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工程结构课程内容设置欠合理,应该针对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合理优化和调整工程结构课程内容。
(二)学生主观学习能动性不强
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今天,学生衣食无忧,大学象牙塔成为学生享受和浪费的基地。高中刻苦学习的劲头在大学的校园里日趋渐退。通过和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大部分学生认为上了大学自己的目标已经实现了,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顺利毕业,学习只是为了考核而不是应用。学生的这种心里造成对课程学习本身有抵触情绪。因此,教师上课吃力的同时,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果也不好。针对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不良心理,笔者认为通过采取措施扭转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抵触心理,培养学生课程学习兴趣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三)教学方法、手段欠合理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旨在“应用型”。教师在工程结构课程教学当中大都采用讲授法,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教学模式。多媒体中的内容过于单调,除了文字、公式就是图表。学生往往关注的是多媒体上的内容,真正能听教师讲授的内容的很少。多媒体中的内容是否“活跃”、是否“新鲜”、是否能够将呆板的文字、图表及公式表现的通俗易懂,直导工程结构应用,与学生对课程内容学习质量是直接挂钩的。教师们往往忽视了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才是“第一角色”的作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考虑采用新的、真正体现出“应用”二字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当中的作用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很关键的。
(四)课程考核办法过于“宽松”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结构课程考核分为两部分:平时成绩评定和期末考试成绩评定。两部分各占50%(百分制计算),平时成绩评定包括考勤、作业、提问、测验等内容。如果学生期末卷面考试成绩一旦达到50分,大部分学生最终成绩基本都会超过70分。透视工程结构课程考核办法发现存在漏洞,这一漏洞造成学生上课态度不端正,对课程失去了兴趣,上课只是为了完成作业和平时考勤,这样学生就很轻松、顺利的完成必修课程而毫无压力。针对课程考核办法中平时成绩评定和期末考试成绩评定分数分配不均这一问题,应该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调整后的课程考核办法必须让学生自己感觉到压力,同时会端正对课程学习的态度,端正态度的同时也会培养起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从而改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三、教学改革对策探究
(一)合理制定课程“标准、大纲、内容”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管理、经济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2]。工程结构课程是土木工程技术基础理论课程。针对工程管理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来说,应该合理制定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结构课程标准(结合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必须坚持“不高不低”、“不多不少”、“不深不浅”、“实践应用”的原则,以满足工程管理专业对工程结构课程的需求,提高课程教学内容的含金量。
必须制定工程结构课程行之有效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师实施教学任务的标尺。教学大纲的制定是在课程实施标准下进行的,教学大纲并不等同于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在专业培养当中的课程目标,而不是拿来就能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的,教学大纲的制定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进行的,坚持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制定实施教学任务的具体内容。工程管理专业对工程结构课程内容需要什么,就制定什么、教什么、让学生掌握什么。这样就会避免与工程管理专业相关性小的课程内容占用课时的弊端,用宽裕的课时来教工程管理专业需求的工程结构知识。达到内容精劈,学以致用的目的。
课程内容安排坚持“模块化”原则。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罗爱忠等人[3]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双模块体系,即课程结构模块改革和课程内容模块改革。工程结构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规范及材料力学性能模块、混凝土结构模块、钢结构模块、砌体结构模块等。每个模块中的内容应该坚持分层次、有重点、成体系的设置原则,与课程标准规定相一致。通过工程结构课程内容模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各种工程结构及构件的设计方法及构造措施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加强工程结构识图与构造的学习。为后续工程项目管理,预算以及决策技能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工程结构基础。
(二)矫正学生心里、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是课程知识的载体,态度端正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懒惰、抵触心里要得到改善,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作为工科专业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把思想教育也作为授课内容的一部分。时刻提醒学生工程结构课程的重要性以及课程与职业技能培养之间的关系。通过教师本身或者实际当中存在的职业案例讲解,让学生感受到当前就业的压力,对端正学习态度有一定的帮助。同时,教师要带头引导学生怎么学习工程结构课程,培养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课堂只是课程学习的一阶段,更多的应该在课外,介绍给学生一些与专业课程相关的网站,比如:大学生自学网、土木工程网、建筑结构网等等,通过教师引导和进行思想教育的方式,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会培养起来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改革教学手段,贴切工程实际
陈旧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在当今应用型高校的课堂中已不再适应,教师应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等,以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创新型技能人才为目标,教学手段的采取应该贴切工程实际。针对每个内容模块的学习,教师在授课时应将实际的工程案例或者项目进行分解,提取出与课程模块内容相关的部分。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在讲解当中学习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的转变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能够在学习当中获得知识,吸收知识的效率也会增强。教师应加强与校企合作企业的联系,建立项目现场实训基地,以课程模块内容为单元设置实训科目,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吸收理论基础知识会更好,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当中的应用能力。
(四)修正考核办法,实行多元考核
现行课程考核办法存在漏洞,课程考核方式应该以学生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为目标。修正工程结构课程考核办法,建立多元化考核制度是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大势所趋。期末考试已不再是体现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评定标准,毕竟在2个小时时间内学生完成的知识考核是有限的。笔者建议平时成绩评定所占分数应该提高到70%,而期末考试成绩占到30%。平时成績评定当中将模块化实训科目考核作为重点,将平时的考勤、提问等所占的分数比例下调。模块化实训科目是对学生模块知识掌握和应用的综合考核,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内容模块设置考核科目,比如混凝土结构模块中设置梁板结构设计实训科目,让学生能够从柱网、梁格的布置到梁、板构件的设计过程当中学会查阅规范进行取值、熟悉设计流程、强化基础知识应用的能力。根据学生完成实训科目的情况评定成绩(具体根据课程内容模块任课教师设定),并按照百分制计入课程最终考核成绩当中。
四、结束语
工程结构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中的一门主干必修课程,笔者根据自身任教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工程结构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究。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力学、数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生来源层次不齐等特点,导致工程结构这门课程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笔者认为工程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以学生自身情况、课程特点以及应用型培养目标为依据,从教师教学方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程内容、课程考核办法等方面进行。以期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的同时,加强学生知识实践应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方亮,杨敬林.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3,13(4):85-88.
[2]郑皎.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4(2):104-106.
[3]罗爱忠,陈昌禄,孙延华,等.应用型土建专业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改革[J].高教学刊,2016(17):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