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娇伊
摘 要:在互联网经济的迅猛发展下的影响下,只依靠贩卖“商品”的传统商业空间已无法获取消费者的青睐,营造具有氛围感的体验式消费空间已经是聚集顾客的首要办法。在当今场所精神缺失的商业空间,重提记忆与牵绊势必会给当今的消费业态带来新的冲击。
关键词:场所精神;商业空间;氛围
中图分类号:TB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7)08-0101-02
Abstract:Unde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econom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relying only on selling "goods" of the traditional commercial space has been unable to get the favour of consumer, build a atmosphere of experiential consumption space has been gathered the customer first. In today's lack of business space, it is bound to bring new shocks to today's consumption business.
Key Words:The spirit of the place; Commercial space; atmosphere
1 互聯网时代下商业空间职能的转变
从“+互联网”到“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崛起并蓬勃发展。“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渗透和扩散的历史过程,本质是信息互联互通和信息能源的开发利用,目的是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态——互联网经济。在互联网经济的推动下,人们在商业空间中不再是消费“商品”,更是消费“环境”。人们在商业空间中寻找到记忆归属,与自身的情感产生共鸣,唤醒对场所的认同感,是创造商业空间的场所精神的目的所在。感受型消费模式的出现,使在商业空间的设计中灌入场所精神的概念成为必然趋势。根据K·勒温的研究的人类行为模型表明,人们的消费行为是由内部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人行为这三个方面交互影响而成,而内部因素又包括了个人行为的认知和情感。因此,商业空间的整体氛围营造对消费者提升购买欲、延长驻留时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2 将场所精神引入到商业空间设计
在当前的互联网经济消费模式中,实体店的商业空间不再是吸引顾客的主要源泉,消费者更加倾向于探求更加丰满的体验空间。因此,传统的商业空间已经满足不了消费者的内在需求,如何创造更具氛围感,且充满记忆的体验性场所是如今商业空间设计的必然趋势。商业空间场所创造主要注重三个核心的理念:一是空间的形态必须具具备一定的象征意义,空间作为一个目的地且意味着人们的活动会在此展开,场所的存在是离不开人的活动的;二是空间必须多样化,因消费者群体构成多样化,在此展开的活动多元,空间如果缺乏多样的活动在此展开就是场所的缺失;三是每个人都要有参与的机会,体验式消费不是消费者的被动选择和接受,而是主动的参与并创造。只有贯彻了这三个核心标准,才能创造值得顾客停留的商业空间。
根据海德格尔的说法,氛围是“人在世界的存在方式的基础”和“存在”的基础。这意味着氛围与人和环境两者都有关系,它又代表一个持久而又可变的状况。场所形成于一种基本氛围的出现,有引人注目的、从一个情形到另一情形的细微差别和更替与气候变化、太阳运行规律和季节更替相合。因此,不仅是景观或空间的隐喻被赋予了某种氛围,而且人感到了它的影响。氛围是一种典型的集权主义,通过这种方式确认了正是整体建立了局部。在我们的文脉中,这表明环境的“局部”属于一个与众不同但却有特征的整体。在某种意义上,氛围是源头也是原则,它有可能将张力与韵律统一起来。众所周知,欧洲古老的城市有自己独特的氛围,它自然显现,如同人的烙印或场所精神一样。所以,“场所精神”不是系列图形的“汇总”,而是个形成完整的气氛,这种气氛应当被理解和被关联。不同时刻——到达、相遇、逗留、再发现、融入和净化——详细记叙了生活是如何发生的。记忆、方位感和识别性这几个层面则表明“理解”是这一切发生的必须状况。如果一个人无法自己确定方向,他就无法旅行也无法到达目的地,如果没有对场所精神的认同,一个人也无法融入场所。甚至,如果没有对场所构建特征的记忆,也不可能体验到归属感。因此,所有上述的元素对场所的使用都至关重要。它们不能从经验主义的知识中显现,而必须是存在先验。
如果人们感受用不规则凿切的石块和浅色灰泥筑墙的古代农舍;如果他们能欣赏在手工装饰的地砖上烛光的摇曳,我们就有理由期待他们也能被顶天立地的满架图书;散发出一种甜兮兮的尘土味的图书馆所吸引,他们就该满足于躺在地板是追寻一条复杂精细的土库曼地毯打结花边的来龙去脉,然后他们就该懂得什么是耐心和稳固、温柔和甜蜜、智慧和世故、怀疑和确信。 引用歌德的一句话:“无须经常让真理有形化,真理应当保持在环境中的漂浮状态,作为一种纯粹的精神,它对于协调发挥影响力就足够了,仿佛教堂的钟声在空中友好而深沉地回荡”,即使是钟声也是种物质化,在歌德看来,它与氛围融为一体,引发了一种特殊的思想状态。
3 基于场所精神的商业空间的规划
人们对商业空间的识别性、认同感和归属感,来自于人在场所中与周围环境形成的良好互动。商业空间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的主要空间,是最为多元化、复杂化的空间种类之一。从广义来说,可以将“商业空间”定义为:在现阶段的社会商业活动之中所需要的一种空间,也就是可以实现商品流通、交换以及能够满足消费者自身需求的空间环境。狭义方面的商业空间概念涵盖了很多设计对象和内容。诸如:商场、书店、博物馆、餐饮店、展览馆、步行街等。这些与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的空间场所,在现如今的体验式消费理念发展下,均需要被重新规划设计,来积极迎合当下消费者对场所体验重视的状态。当空间组织本身表达着意义且有着交流的属性时,意义常常通过符号、材料、色彩、形体、尺寸、摆设、景观、整修等等表达出来——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也由人们表达出来。因此空间意义可由墙体或其它的急转隔断、或渐变即过渡来表示。它们可用庄严感(宗教符号的出现)、用植物、用各种物体或摆设——属于建筑或城市空间时,也就是用固定的、半固定的和非固定特征因素来表示。
3.1空间造型
商业空间内部的形态反应内部空间的相貌氛围特征,在形态中平衡、韵律、秩序等都是核心的参考因素,都会对消费者的体验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如弗兰克·盖里设计的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中庭怪诞抽象的形体以反传统的空间形态被誉为博物馆建筑中最丰富、奇特的核心空间,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中庭里的楼梯与电梯被塑造成折面、曲面、平面等形式,交替使用透明材料与不透明材料,建造成虚实相交的现代雕塑效果。这作为展示空间是摆放展品的场所,在空间形态的处理上较为简约,没有过于花哨复杂,与此同时他也设计了其它具有特殊风格的展厅来使空间的变化更加丰富,使人们在穿梭于空间中的同时不断接收到不同的视觉刺激。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第一个将对“存在的解释”建造成为新的居所类型。20世纪初,赖特建造了大量具有传统结构的住宅,即所谓的“方盒子”,消解为水平“平面”与垂直“隔墙”的互动。这里不做更多深入的分析,因为赖特的方法已经多次描述过。我只想强调,他承擔的“打破方盒子”带来了空间的透视消解,空间成为人生活在其中的物理外壳,因此,墙、顶棚与地板获得了新的功能。建筑的墙所发生的事情不再是确定的,因为墙不再组成室内与室外的清晰分界。在自由平面中,墙凌驾于其他元素之上,意味着开放、引导、集合,也可能标记目标。赖特的空间观念使对周边自然环境或者说场地的具有说服力的适应性成为可能。因此,商业空间的内部形态是不会被禁锢于空间的墙面走向、梁柱疏密、顶棚高低这些条件,而是取决于空间场所本身存在的记忆。
3.2空间序列
现代的商业空间已不同于以往的传统的商业空间,往往是集合多种功能场所于一体。例如,书店里会有咖啡区供人们静坐看书;会有贩卖艺术品的展区;会有文化互动区。它将餐饮、娱乐、休闲、文化等不同的功能融汇在这商业空间的场所中,不仅提高了空间的使用效率,也使他们的受用人群进行交叉传递,延长了他们的停留时间,增加了他们消费的可能。这种“一站式”的空间序列满足了消费者多样的消费需求,也使他们的购物体验更加饱满。 在室内空间的规划中,一般关注的不全是单独的场景,而是各个功能区域场景之间的序列变化。这种序列变化就像是文学作品中的起、承、转、合的关系,在两个段落之间,在两个句子之间的互相的联系发展,故事中两个事件之间的关联。空间序列性是强调空间中的元素是互相衔接,一个场景之后紧随着另一个场景,空间情节则是强调怎样的空间序列能更好的使空间主题的感染力增强,并且更加促进室内空间场所精神的建立。具有情节性的商业空间根据其自身的空间特性与多个空间序列的穿插组合来达到让消费者与场所空间进行对话、交往,并在场所中全身心的感染到其中想传达的意韵。
空间顺序也会由于主体性与客体性事件的不断的变化而随之变化,当人们重返故地时,空间顺序都会有可察觉与不可察觉的变化,如四季的变迁、叶落花开、光影的变化、河水的涨落等都会给人们截然不同的体验,这种空间顺序的变化,不但大大增加了空间体验的曲折性和趣味性,而且能更加突出空间的主题。可以这样理解,聚居地为了确保必要的、稳定的场所精神,实际上需要“主题与变奏”。
3.3时间界定
空间和时间的组织都是关于人类活动总体问题——谁做什么、包括或不包括谁、什么时候、什么时候等——的两方面,即何时与何地。谁与谁在一起干什么,这是人与交流的组织。谁与谁交流;在什么情况下;怎样交流;在何时何地;在何种脉络及场合中,这些是交流与建成环境相联系的重要途径。环境既反映交流,也调节它、引导它、控制它、促进它、阻碍它。环境和交流都有文化上的可变性;人际交往的性质、强度、频率和方向都在爱变化,与交流相适应的场所也在变化。私密性,作为一种关于人际交往和回避的系统,也是与它有联系的——人可以研究相互联系或分离的个体和群体、所牵涉的感觉形式、以及被使用的机制:空间与分割;具体设施如墙、门等等;时间组织;规则方式;举止;以及避忌和心理上的退缩。
参考文献
[1]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建筑——存在、语言和场所. 2013.
[2]阿摩斯·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 1992.
[3]陆邵明.建筑体验—空间中的情节.
[4]张艳芳.体验营销.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