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睿岚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权力紧密相连,有人质疑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否会构成价值观上的霸权,变成阻碍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力量。本文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意识形态是没有错误的,同时这也并不意味它削弱了其他价值观。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强调政治,忽视个人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那么受教育者往往不能产生有效的价值认同,核心价值观也不能成为学生一生稳固且坚定的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除了传递政治价值观之外,还有着丰富的内涵,也具有着更为高远的意义,即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社群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8-0071-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8013
世界范围内的众多国家积极探索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培养途径和方法,重视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我国在新的时代环境下,选择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应对社会转型发展期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关照。然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与正当性受到质疑,本文以社群主义的视角解释核心价值观教育面对的困境与质疑,并试图提出培育当代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与方法。
一、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缘起及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核心价值观的缘起
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西方社会沉溺于价值相对主义,各种社会思潮皆坚持价值观的相对性,认为价值观是可以由个体自由选择的,不存在绝对的、普遍的、具有永恒价值的价值观。由于否认普遍价值观的存在,直接导致了个人主义的盛行,人们在面对价值选择时更多考虑自身的利益而非社会的需求。个人主义的泛滥导致人们要求权利,同时却又将责任推向政府。他们忘记了享受权利也意味着要承担责任。道德澄清学派希望通过澄清价值标准来解决由于价值观混乱所带来的社会危机,然而道德澄清学派仍然坚持价值观的相对性,否认普遍价值观的存在,结果非但没有澄清价值观,反而带来更为严重的道德滑坡和社会失序,理想和信仰危机、道德和行为的失范等问题层出不穷。在埃齐欧尼看来,这些社会病症的原因之一是社会没有规范、秩序以及价值引领[1],原因之二是公民没有分辨对错的能力[2]。如果埃齐欧尼的说法能够正确反映当时社会状况的话,我们可以推测出社会问题的表象是社会缺少价值引领、秩序和规范,原因则是因为道德的失序。因此,20世纪90年代的社群主义者希望通过道德的方式来解决社会的各种问题,如毒品、暴力、犯罪以及未成年母亲等问题,他们认为道德可使人们“自愿”承担各种责任,如若社群中人人都有责任心,那么由价值观混乱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危机将迎刃而解。在社群主义者看来,社会秩序的维持依赖于自愿的道德信念而非法律强制,良好的道德秩序能够构成一个社群主义的社会,其中的成员有共享的道德信念,社会成员的行为也是自愿的。因此,社会秩序该是道德秩序,而道德秩序依赖于共享的道德信念即核心价值[3]。社会的道德呼吁得到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观。“没有一种社群主义的世界观,个人的权利就不能长久得以保存。”[4]如果想要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必然需要一种社群主义的世界观,而社群可能是一个共同体,也可能是一个国家。于国家而言,国家的世界观可能绝大部分体现在核心价值上,而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中的体现绝离不开教育。可见,如果社会忽视了核心价值,那么就会导致“道德秩序的衰落”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如若想要社会稳定,就需要核心价值。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解决很多社会问题的最佳途径,核心价值观具有维系一个共同体存在发展的重要作用,这种纽带越强国家就会越稳定。
(二)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代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
如今很多国家已经意识到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各国都在探索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培养途径和方法,并且都非常重视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构,特别是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如英国在《选择和多元化》中强调教育中不能缺席核心价值观,文件中写到“教育不能也不应是不涉及价值观的,在每个学校的教育政策和实践的中心应该有一套共同的价值观,这些共同的价值观通过课程,通过对学生和教员行为规范的期望,通过他们之间日常的接触来实现。我们要尽力确保这些价值观被父母和当地社区所认可”[5]。2007年英国教育部还提出了《全国中小学教授英国传统价值观的教育计划》,规定11~16 岁的中学生学习有关“言论自由、多元文化、尊重法治”等核心价值观,并形成了“精英、多元、兼容”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
新西兰则在2006年推出了基础价值观教育计划,提出必须将基础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学校各門课程的教学当中,要求全国的学校都应教育学生具有追求卓越、尊重他人、公正等八种基础价值观;新加坡则早在20世纪60年代起就一直将核心价值观教育置于中小学课程的重要地位,并在90年代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国家五大共同价值观,形成了以“自尊、自律、廉洁正直、责任感、爱家、爱校、爱国、团队精神、种族和谐、关怀与体谅、与邻国相互依存、和平及稳定”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体系,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国策加以落实。
美国近年来大力发展品格教育,旨在倡导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品格教育不仅赞成社会上存在着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原则,也存在着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教育内容,它将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尊重、责任心、可靠、关心、公平与正义”,认为这几种品格能够解决美国严重的道德问题。在社群主义者看来,品格教育坚持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解决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认为教育就应该是能够“确信人类所普遍共享的客观道德真理,相信具有永恒的人类可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是品格教育的关键前提”[6]。品格教育不仅认为教育需要确定普遍的道德真理,甚至还认为“教育如果不能把核心价值观传授给学生,就丢弃了教人求真向善的职责,是严重的失职”。教育有责任、也有义务引导受教育者辨别正确的价值观[7]。
(三)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面临的挑战
当今时代,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生活节奏空前加快,各种陈旧的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新的思潮不断涌现,文化的多元化以及对于个体自由、主体性、个性的重视使得社会价值领域不断分化,国家的品格和民族的精神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滞后,个体也面临着价值选择的茫然的危机。诚然,尊重价值与文化的多元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趋势,也是全球融合的一种必然要求,然而我们也应该知道文化和价值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消散主流价值观,相反在如今的社会转型发展期,我国更需要一种价值共识,需要确立一种具有普遍性、超越性以及统整性的主导价值观念来引领社会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当下我国面临的危机和处境是“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8]。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个体层面都面临着困境。于国家层面而言,2014年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报告就深刻指出了我国当代意识形态领域的严峻局势:西方国家民主输出对中国政治思想构成威胁;西方国家文化霸权对社会主义价值观构成威胁;网络信息舆论多元传播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构成威胁;宗教渗透对中国社会主义信仰认同构成威胁[9]。就社会而言,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大行其道,社会风气极其浮躁。个体层面,道德失范的事件时有发生,青少年学生理想和信仰缺失,一些人思想困惑,犯罪率飚升,这些问题亟需解决。
康德认为,每个人都必然服从最高的道德律,这种道德律就是对人的绝对命令,它先验地存在于所有人的内心中。这一道德律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普遍地适用于任何时代、任何背景下的任何人[10]。然而社群主义者,如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以及迈克尔·沃尔沃则批评康德的这种普遍主义,他们否认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普遍原则,他们认为不存在先验的道德,道德产生于人们现在的生存状态[11]。正如社群主义者所言,不同的历史时期所产生以及需要的道德并不相同,因此在现代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我国也亟需与现今生产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相适应的道德,有针对性地解决个体思想、认识和选择等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就提出了我国需要建构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主流道德体系,即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经过各个领域的讨论研究,在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上提出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期凝聚社会的价值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能够为国家、民族提供一个最低的价值标准,同时它也是社会期望个体拥有的一套价值准则。
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背后就是教育的竞争、文明的竞争。文明的冲突突出地表现在各國人民所享用的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差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核心价值观,缺少民族精神,那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必然没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资本。因此,核心价值观的出现不仅有利于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也是我国基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针对现实社会状况后作出的一个务实的抉择。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核心任务,必须认真抓好。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为社群中的共同体成员提供一种社群的价值观念、一种稳固的人生信念,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将核心价值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社群主义者埃齐欧尼认为,核心价值作为一个框架,它是共享的、实质的和社群主义的[13]。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来说就是社群主义的。
二、困境与质疑——“文明的选择”还是“暴力的进程”
(一)核心价值观与一般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在与一般价值观的博弈、争论、比较中脱颖而出,成为统摄其他一般价值观的理念。之所以能够在价值观“群雄逐鹿”的复杂关系中脱颖而出,其必然有着强大的力量,内容必然能够澄清时代的价值诉求,有着一般价值观难以企求的合理性、准确性、时代性以及自身所能够拥有的永恒价值。核心价值观能够解答时代的困惑,能够祛除人们精神道德的虚无感和迷茫感,所以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所需要的工具,用以解决国家的各种问题。然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正当性受到了质疑。首先,有学者认为核心价值观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对平等概念的挑战,因为它引起了价值领域的不平等。其次,核心价值观教育旨在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凝聚国家认同,这样一种传输意识形态的运动实际上是否就是一种阶级运动?另外,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否压制了人的精神发展,是否阉割了全面发展的可能,最后导致“真正的人”的消失?
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确实能够帮助人们逃离价值权威的束缚,如一元价值观在“祛魅”的同时也使人拥有了理性的自由,人们可以在价值领域内自由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价值观,个体掌握了价值选择的主体性和权威性。然而人们为自己精神世界的解放而欢呼雀跃的同时,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碰撞以及理想、信仰世界的冲突,也使个体在寻求自身价值世界的路途上感到彷徨和迷茫,自身价值世界的混乱无序,使个体在价值丛林中迷失了自己。这样的状况与功利主义、自由主义以及道德澄清学派所盛行的时代一样,产生了各种信仰问题、认同问题以及社会问题。哲学家尼采曾洞见性地指出,价值领域的平等并不是最终的结果,“它只不过是一种更高秩序出现前的序幕”[14]。平等无疑是正确的诉求,然而价值观领域的平等却不是必要的结果,对价值观念一视同仁恰恰是危险的,会带来价值观的混乱。没有一种核心的力量整合价值观,价值观领域只能在各种碰撞、紧张中两败俱伤,没有一种核心力量来统筹各种价值观的差异,人们必然会产生信仰危机,社会必然会出现各种由于价值观混乱而产生的问题。因此,核心价值观的出现是人们的价值诉求,以解决价值选择的困惑与精神世界的虚无。同时,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压制其他一般价值观,而是在价值选择中体现了普遍性、崇高性的价值观念,核心价值观并非就是“一言堂”或者是“神圣价值”,也不是“价值霸权”。其次,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内核,支撑和影响着社会上所有的价值判断,必然蕴含着超越性的价值内涵,不可能满足于所有价值观的表达与躁动,国家选择优秀的而非平庸的价值观作为民族发展和前进的不竭的精神动力,如果满足所有价值观的自我宣泄必然导致价值观领域的失序。社群主义者埃齐欧尼认为,核心价值就是“共享的价值”不是“一致的同意”,后者是某种程序(如谈判)的产物,是在策略基础上达成的和解,而和解的双方则具有不同的价值观。然而如果人们拥有共享的核心价值,那么他们所达成的共识就能够是稳定的[15]。因此,作为教化的重要手段,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任务和目的就是探寻和传播一种普遍性的价值共识。如果没有价值共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存在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因此,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基本的价值观,它发挥着统摄、整合和引领其他价值观念的作用,使其他价值观念之间保持内在一致性和相互协调性,产生一种团结的内聚力和向心力,构成一个统一有序的结构体系[16]。
(二)核心价值观与政治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一旦与国家权力紧密相连,不可避免地带着传输意识形态的政治使命,肩负着传递社会主流价值、凝聚国家认同的任务。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现实整体社会的需要,我国的价值体系构建以社会为本位,这种社会本位的道德观就是使核心价值观与政治相结合的一方面原因。然而强调意识形态性是否就意味着“价值观上的霸权”?社群主义者推崇道德的作用,宣扬责任的重要性有一定的道理,不可否认这样的社会形态会带有集权的危险。核心价值观本质上不仅有着深刻的政治价值,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核心价值观也是社会所需要的一种伦理价值。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都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使某一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各种关系的表现”[17]。可以这样认为,只要还是阶级社会,核心价值观就无法摆脱这样的性质,它一定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体现统治阶级意识形态。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核心价值观存在的目的即是为了社会以及社会成员的发展,本身就带有工具性的一面,它作为社会共同体的一种集体教养方式,以期实现意识形态认同,唤醒人们内心对政治制度的自觉认同,因此核心价值观教育正是统治阶级为其统治秩序的正当性进行辩护的一种途径。
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核心价值观确实在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面做出了贡献,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判定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为了达成某种政治目的而实行的价值灌输。因为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有着政治价值,同时它还为所有中国公民提供了一种价值追求,树立了一种基本的价值理想和信念,不仅凝聚了价值共识,同时还使公民能够在国家的发展之路上有相同的理想、共同的行动。纳什指出,价值观教育都是柏拉图式的“形而上学的理想主义”。只有通过一种内涵着权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普遍必然性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的教育,才能在价值冲突和纷争中,帮助青年一代树立一个特定的终极目标,形成某种对世界和人生认识和解释的稳固根基,完成个体及社会价值体系整合的要求[18]。由此可见,核心价值观的政治价值是我们所需要的,而不是强制实行的,它是响应时代道德呼唤以及政治价值诉求的一种途径,而非被动接受以及强制灌输的统治阶级的意识。
(三)核心价值观与人的全面发展
价值观教育除了传递统治阶级的政治价值观之外,还需要具有更为高远的意义,即实现人的自由且全面的发展,帮助人们探询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对人的生命的成全,更需要关注人的发展和解放。学者俞可平认为,社群主义的出发点是社群,分析和解释的核心范式是各种各样的群体而不是个人,因此社群主义的方法论从根本上说是集体主义[19]。可见,社群主义区别于自由主义的最显著特征即是社群主义没有强调个人的权利,因为任何忽视个人权利的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不道德的。虽然社群主义没有将个人权利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但是也绝不可能忽视了个人权利的重要性。社群主义者认为只有集体利益得到保证,个人利益才有实现的可能,因此,在社群主义者看来,共同体利益的保证是实现个人利益的前提。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写道“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20]可见,核心价值观强调社会、国家层面的价值需求并不是压制个人的精神发展。实际上,社群主义者认为,包括国家在内的政治社群可以通过自己的积极作为,提供公共利益,最终增进每一个人的个人权益。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无所作为来增进个人的权益,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个人的消极权利。社群主义者认为强调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削弱其它方面的价值观,同时如果只强调政治需求,忽视个人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受教育者往往也不能产生有效的价值认同,核心价值观也不能成为学生一生稳固和坚定的信念。
三、培育当代青少年价值觀的策略与途径
强调意识形态是正确的,预防核心价值观压制也是正确的,然而今天对我们而言真正重要的就是在先进的时代如何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建设得更为美好,让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心中的价值选择,转化成为孩子一生中坚定的价值信念,成为孩子精神生命的“主心骨”,引领孩子一生。
(一)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重视学生的理想教育和信仰教育
以苏教版高中的第一册以及第三册思想政治教材为例,第一册教材围绕我国的经济生活方面做了深入的阐述,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阐释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知道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理解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懂得珍惜诚信的价值,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深切感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不仅是我国的兴国之要,也是我国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这也是为什么将富强作为国家层面核心价值目标之首的原因。第三册教材围绕文化生活对我国的先进文化给予了肯定,文化同经济、政治一样,都是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对于每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来说,文化都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是体现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在这本教材中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道理,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知道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明确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和道路,学会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虽然高中的思想政治教材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进行了阐述,并且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而也不能说这样的政治教材就是完美无缺的。比如说教材中缺少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缺少引导学生如何将自己的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化、和谐的价值目标中。因此,教材的完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宣传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需要做好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平等观教育,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建设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现代社会。中小学的德育教材在个体道德的培养方面做得也非常好,无论是爱国、敬业还是诚信、友善,教材都有较大篇幅来讲述其重要性。总而言之,教材虽然不是完美无缺,但在基本体系上已经完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很大一部分。然而教材的编写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不仅需要考虑学生的阶段特征,还要将教材的内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因此我们要优化、强化教材中相关的内容,不断地补充修订教材,才能发挥好教材的根本作用。
(二)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
培育当代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就是引导青少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的过程。首先要想知行合一,必须使青少年掌握“知”。我国古代哲学家孔子说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即是道德修养与道德修为,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掌握道德。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著名的伦理命题“知识即美德”,也就是说个人如果掌握有关道德的知识,就能自觉地践行美德,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否则就会丧失个人的德行,做出有害于社会的事。由此可见,知识的学习对于掌握德行而言是必须的。至于让青少年掌握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途径,却不一定是灌输。一提到价值观教育,许多学者专家甚至是普通公民的第一反应就是空洞的内容、简单的说教和单一的教育途径。可见,目前价值观教育或者说是道德建设现状的反常以及我们对于未来伦理道德建设的担忧。有学者担忧如果学校过多地寻求价值共识以及建构学校这个道德社群,可能就会忽视学生和教师的主体性。
面对这个挑战,我们需要改变教学的形式,迎接学生“主体性”的凯旋,将教育过程转变为交互、交往的关系。核心价值观内涵的传授不需要“填鸭式”“训练式”或者“注入式”的教育,因为这样的教育违背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本质,核心价值观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与追求,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的能力,如此的教育方式只能将学生的思想和精神置于被谋划、被牵制的被动状态,最后的结果只会如劳伦斯所说的“机械的教育影响了生命的全过程”[21]。因此,我们应该尽力避免传统的教学方式,用新的教学方式如主体间的对话、相互之间的理解或者充满趣味性的实践活动来传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和重要性。如此一来,不仅体现了教育对学生主体性的成全,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对话本身也可以体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即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道德认知和道德选择的能力,使学生在对话和交流过程中感受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科学化和人性化的特征,从而建构自己的道德体系。同时,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美国的新品格教育试图通过建立充满生活气息的道德社群来促进个体品格的生成,这对改变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灌输论和现代道德教育中的认知主义、形式主义等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22]。让核心价值观教育回归生活,让生活中的道德社群培养和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这是一个比较接地气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不仅易于学生接受,也易于学生践行,因为生活化将核心价值观从神圣的价值高位拉到普通的现实生活,让践行核心价值观“跳一跳,够得着”,而不是描绘一幅学生可望而不可及的远离生活实际的理想化的价值天国,因为生活化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更有利于学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融入实际生活
知易行难,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简单,只是三个层面24个字,然而真正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却不是容易的事情。刘奇葆曾经指出,如若使价值观教育真正收到成效,“必须融入实际、融入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接受它,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23]。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深刻地指出,“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24]。由此可见,要想真正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抽象化、理论化转变为具体化、日常化。因此,我們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化,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真正使核心价值观变成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价值准则。
学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不仅需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同时也要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出课堂、走出讲台、走出论文。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全人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大教育。家庭作为青少年教育的起点,不仅能够发挥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蒙和熏陶作用,同时也能够营造家庭和睦的氛围,使家庭成为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念稳固的源动力。社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课堂,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其实也是一种价值观念的社会化过程,因此,将社会教育作为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课堂有助于培养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全面落实才能收到客观的成效,只有经过具体实践方可理解其深刻内涵。只有抓住灵魂,守住做人的底线,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建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尊重青少年的主体性,同时加强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还要正确认识偶像的榜样作用,并运用媒体有针对性地宣扬爱国主义,同时发挥舆论导向功能,构建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再者,利用榜样作用,重点培养青少年群体中的先进个体,带动其他同伴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正面强化彼此的爱国情怀和奉献意识,还可以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促进理想和现实的统一。
参考文献:
[1]Cf.Amitai Etzioni.The New Golden Rule:Community and Morality in a Democratic Society,New York:Basic Books[M].1996,pp64-68.
[2]Cf.Amitai Etzioni.The Spirit of Community:Rights.Responsibilities,and the Communitarian Agenda[M].New York:Crown Publishers,Inc,1993:24.
[3][13][15]姚大志,正义与善——社群主义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11,372,363.
[4][10][19]俞可平:社群主义[M].上海:东方出版社,2015:1,33,3.
[5]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五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431.
[6]余维武:冲突与和谐——价值多元背景下的西方德育改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121.
[7][16]石芳: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核心价值观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3,30.
[8]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
[9]张岂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7).
[11]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M].万俊人等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11-16.
[1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高等教育[J].2014(10).
[14]張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2.
[18]石芳: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核心价值观教育[M].[M].人民出版社2014:61.
[2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21][英]伊丽莎白·劳伦斯: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232.
[22]李西丰.社群主义视域中的美国新品格教育[J].,沈阳大学学报,2011(23).
[23]刘奇葆.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3-05.
[24]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N].人民日报,2014-05-25.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he state power, some people questioned whether the core values of education will form a kind of hegemony of values, become a hindr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freedom and comprehensive strength?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mphasize that ideology is not wrong, and that does not mean that it weakens other values. I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mphasize the political demand, ignoring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individual all-round development, so education often do not produce valid identity value, core values can not become the student life stable and firm faith.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in addition to transfer of political values, but also have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has a higher meaning, namely to achieve allround and fre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Key words: Core values; communitarianism; core values education
(责任编辑:刘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