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阅读思考

2017-05-30 23:32:43何伟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7年8期
关键词:图书出版

何伟

【摘 要】数字时代,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多家互联网巨头以控制原创内容为轴心,以“泛娱乐”为理念,向视频、音频、电影、游戏等多元化产业方向进行挖掘与价值输出。电子阅读、有声阅读、视频娱乐在眼球经济所占的权重日益加大,导致纸上阅读市场危机重重。如何通过文本设计,让文本成为一个虚拟空间,让读者与作者、文字编辑、美术编辑在文本中展开对话,让阅读活动既有微小社群的时代特色,又葆有关注生命本体、悠闲为己的诗意境界,是文章尝试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图书出版;生命在场;读者参与;慢阅读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08-0129-04

数字时代,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多家互联网巨头以控制原创内容为轴心,以“泛娱乐”为理念,向视频、音频、电影、游戏等多元化产业方向进行挖掘与价值输出。电子阅读、有声阅读、视频娱乐在眼球经济所占的权重日益加大,导致纸上阅读市场危机重重。传统纸质书的总体特点是慢阅读,强调的是读者在安静平和的状态下,透过文本,感受另一个个体的悲喜人生。在速读成为潮流的当下,图书出版不能再走老路子,如何通过文本设计,创设虚拟空间,强调“生命在场,情感在场”,强调读者的参与性,让读者抵达悠闲为己的阅读境界,或许是纸质出版的发展方向。

1 “生命在场”的丰富内涵

1.1 “生命在场”的概念

阅读活动中的“生命在场”主要是指以读者为出发点,以促进读者主体参与为基础,促进读者在阅读活动中体验生命的独特性,达到与作者、编辑共享生命意蕴的和谐。

1.2 “生命在场”的基本特征

1.2.1 主体的自觉性

“生命在场”要求文本创作与设计把读者、编辑看成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独一无二的个性、独一无二的知识储备、独一无二的认知水平。在阅读活动中,他们理应获得尊重。图书文本的创作,不是作者站在高处布道,读者读懂作者的本意,而是作者走下神坛,与读者进行平等交流。强调的是激发读者参与的自觉性。让读者在参与中,感受到生命的舒展与心灵的共鸣。

1.2.2 “生命在场”的体验性

体验是由身心活动和直接经验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体验是一种生命活动状态,体验意味着主体的觉醒与心灵的唤醒,是外部世界与自我生命存在状态的一种交融过程。凡体验者皆有主体意识,那种缺少主体意识的体验是一种虚假的体验,体验使知识进入生命领域,真正的体验是使知识“活化”与“生命化”,或者是将客观知识在个体身上“复活”,使其成为个人经验的有机成分,成为“我的知识”。

在传统的文学写作中,作者隐藏在文本背后,作者通过他虚构的主人公与读者对话。读者阅读时,无法体会到作者在场、编辑在场,图书作为一个联结体,不能联结起作者与读者、编辑与读者,读者不能感受到生命的温度与生命的呼吸。如何通过内容安排,让他们走上前台,让读者可感、可触,成为文本写作与设计需要思考的问题。

1.2.3 “生命在场”的独特性

“生命在场”的独特性要求尊重个体的独特性,不把读懂作者本意作为文本创作与设计的唯一目的。强调阅读活动是个性化的活动,允许读者对文本有多种理解,允许读者在参与文本的解读后文本的发展有多元化的样貌与结局。

2 文学图书中的“生命在场”

2.1 创作:创设情境,让读者在场

通过内容策划来创造虚拟空间,体现读者在场的,在書业,《S.》堪称范例。2013年10月,曾执导《迷失》《碟中谍3》等作品的导演J.J.艾布拉姆斯和作家道格·多瑞斯共同推出了《S.》的美国版,上市后引发20万册的销售热潮。2014年9月,臺湾地区的圆神和寂寞出版社推出台湾版,在台湾地区热卖的同时迅速登顶中国亚马逊港台进口图书榜榜首,淘宝网的台湾地区诚品书店代购也屡次断货。2015年,中信出版社获得了此书的中文版出版权,推出中文版。有媒体称,这是“一本所有编辑看到都会惊呆的书”。2016年8月,中信出版社在上海书展上举办了《S.》全民解密活动,平均每天吸引400人参与,周末两天的参与人次更是高达1 200多人,展台一度被围得水泄不通,5 000本上海书展特制书被一抢而空。

是什么东西激发了大众的阅读热情?是烧脑的推理,精致的装帧,还是读者在场的创意设计?J.J.艾布拉姆斯在分享图书创意时说,2011年在忙碌的拍片行程中邂逅了一本陌生旅人留下的书,书的扉页写着这句话:“看完后请留给下一个读者。”他的创意脑袋深受启发,开始想象借一本书透过任何形式,联结起两个素未谋面的读者,于是《S.》这本书的大胆构想于此诞生。

《S.》是一本悬疑推理小说,全书有23个解密附件,同时还有两个读者:珍妮和艾瑞克。一个是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一个是遭驱逐离校的研究生。两人恰好面临人生的重要抉择。有一天,珍妮无意间在图书馆架上捡到了一本《希修斯之船》,书的主人是文学研究生艾瑞克,此书是他的论文主题,因此书页间写满了眉批与研究笔记。热爱阅读的珍妮对《希修斯之船》作者的文坛秘闻早有所闻,她情不自禁地在书页空白处留言艾瑞克,抒发看法,并把书留在原处。就这样,《希修斯之船》成为两个陌生读者之间的联结,一来一往的纸上对谈就此展开。两个人的互动仿佛交换日记,一方面执着于探究《希修斯之船》的一字一句,一方面也越来越深入彼此的生活。透过小说主人翁的心境,抒发彼此的生活共鸣。渐渐地,艾瑞克发现,唯有靠着珍妮的帮助,两个读者才能从不同的阅读角度一起厘清书中谜团的真相。

珍妮和艾瑞克的手写笔迹有9种颜色。最早艾瑞克以铅笔在书上空白处留下个人的研究笔记、心得眉批。两个人的纸上对谈,从相识到熟悉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每人用笔的颜色都有所不同。从准确把握他俩情感发展及对《希修斯之船》的认识来看,本书至少应该阅读4次。因为这9种颜色的笔迹混杂在一起,同时阅读会如陷迷雾。两个人的交流不是想象中的学术写作,而是率性的口头语言。从书写的位置看,有的写在四周空白处,有的写在印刷体的夹缝中,从相对于印刷体的位置看,有的横写、有的斜写、有的竖写,你可以想象他或者她在书写时将书随意转动信手涂鸦。书中还夹杂着各种画线、箭头、小画甚至表情。珍妮在书里的扉页批评艾瑞克偷走《希修斯之船》,剥夺了学子一睹大作的机会,艾瑞克直接画了一个表示“我翻白眼的声音”的表情。在书中第192页,珍妮写道:“艾瑞克,你最好是真真实实的,我已经开始心惊胆跳了,如果你是我以为的你,我真的会疯掉。”写完随手在193页画了一个大大的鞋印。这种内容及编排,都是情境创设的一部分。图书在扉页、封二、封三处,有馆藏图书的印章,有图书借阅的纪录,图书内页做旧设计,咖啡渍、霉斑、水印、锈迹(图书实际上是四色印刷,霉斑是做上去的,据说有60多种底纹)遍布全书,你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本书是一本真正从故纸堆中翻出来的馆藏图书,而珍妮和艾瑞克就在那里,你分明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呼吸、试探、娇嗔、恐惧和依恋。他们的生命在那里,情感在那里,而你,也在那里。借着这本书,珍妮和艾瑞克彼此相遇,你与珍妮、艾瑞克也彼此相遇。你会相信,这个虚拟空间是存在的,而你正加入其中,参与到《希修斯之船》作者石察卡死亡之谜的解密行动中。读者在场,唤醒了你内心沉潜的阅读记忆,引领你体验从未有过的畅快阅读。

2.2 编辑:对话文本,让编辑在场

2006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思考中医》。截至2015年12月,已重印22次,销量达24万册,成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近年双效俱佳图书的典范。广西出版界都知道,这本书原本是一蓬乱草,书名是《伤寒论导论》,是倡导深读经典的医学专业书籍。责任编辑龙子仲深度介入,调动自己深厚的哲学知识储备,将一本普通的医学图书提升到对自然、对生命的时间解读,引发人们对中医的哲学思考。责任编辑的介入,不仅体现在提出具体的打磨修改意见,拟定书名,加工文字,确定具体版式和封面推敲,更体现在撰写批注。比如,书里提到阴阳问题,责任编辑的批注写道:“如果我们用硬币来比喻阴阳,那么阴阳是不同的两枚硬币还是硬币的两面呢?”两枚硬币就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而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一个事物的两个属性。责任编辑这里的提示是将问题浅白化,让读者从这里出发,对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有时候,责任编辑的提示仅仅表现为对作者观点的认同。比如正文说:“对中医的认识,尤其是对中医价值的认识,我们不能光局限在几个病上,应该放开来看。古人云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中医的内涵确实包括了上述三个层次的东西。”在这段文字的旁边,责任编辑只写道:“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再有,在书中第340页,责任编辑在翻口处写道:“可与282~283页的内容相参看。”在文本中,作者、编辑、读者仿佛是坐在一起聊天的3个人,在阅读中既交换看法也彼此认同。

图书出版后有媒体评论说此书是开启这一波中医文化热的奠基之作。后来有学人点评说,尊重每一个文本,编辑深度介入,提升编辑含量,是图书热卖的基础,更有学人说,让编辑在场,对话文本,让生命激荡生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与编辑的对话,感受到生命气息的流动与交融,亦提示了未来纸质书的一个发展方向。因为在当下,互联网巨头倡導的快速阅读、快餐阅读势不可当,他们对大众阅读内容源头的控制、版权的转化,包括对读者的把控都比传统出版更有优势,在他们看来,书号不是他们特别看重的东西,纸质阅读未来可能只是小众需要或者是某些专业领域的需求,因此重视每一个文本,对之进行个性化设计,强化在场性与互动性,纸质出版才能有出路。

2.3 设计:呈现细节,让情感在場

如果说,读者与编辑在场,是文本内容设计中生命在场的直接体现,那么,美术编辑对细节处理,通过细节体现个人情感在场,体现个人的热爱,同样可以将这份生命的感动传递给读者,让读者感受图书的分量与价值。

很多时候,我们观察图书的封面设计,图解书名味道寡淡的,个中原因大多是美术编辑没有理解文本的精神内核,对文本没有情感,没有热爱。只有读懂文本的内容,才能将文本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提炼出来,以图像的形式展现出来。美的细节,总是藏在文字里,藏在浩瀚的图片海洋里,需要编辑对之进行甄别、美化、突显。台湾地区的《汉声》杂志在处理民族文化题材的图书时,对图片的处理、纸张的选择都显示了大爱无声的特质。

《侗族服饰艺术探秘(上、下册)》是《汉声》杂志出版的众多民族文化图书中的一种。侗族有母语,没有文字,民族历史淹没在时间之雾中。但由于侗民族个性保守,不轻易舍弃传统,古老的图纹往往历千百年一直传承下来,这些上至日月星辰下至花木鱼虫的各种图纹中,居然可以看出侗族祖先在数千年前历经图腾崇拜、民族融合和发展的历史痕迹。由于原作以作者张柏如的文字论述为主,以图例为辅,使编辑深觉惋惜和不足。为了充分展示图纹之美,让这些“活化石”继续存活并且发扬光大,编辑开始沉入图片之海中,与作者一道,议图、选图、去背景、放大、分类,最终将数百张承载侗族人生命密码的细小图纹展示出来。有一些被抽象化的图纹,不容易识辨,作者便手绘出来,让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图腾原始与发展后的样貌。为了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手工制作的侗锦之美,编辑选择了体现岁月流动的暗黄的水纹纸,图纹与纸张相互呼应,共同把侗锦里的古拙之美展现出来。读者通过这些饱含生命意蕴的图纹细节,也一定能感受到编辑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感受到生命情感在纸上的流淌。

3 结语

以上3个案例,从作者、文字编辑、美术编辑3个角度阐述了如何做一本有生命情感、有温度个性的图书,从而引导大众回归到慢阅读,体验慢阅读的美好。因为在当下,我们每个人都被刷屏、点赞、开会、作业、广告电话所缠绕,只有慢下来,才能体验生命的从容与舒展,也唯有慢,才能体会文字的温润,体会纸上生命情感的流动,感受到它的润泽,并内化为自己的财富。

未来,纸质书的式微已不可避免,买一本书,读一本书,本身就是一种浪漫行为。一本书能够享受的时间很长,比微信长,比电影长,一旦有理由,一本书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想来读者都是可以接受的。根据每一个文本的特点,做增值,进而获得高价格,也许是每个编辑努力的方向。这种努力关乎生存,也出于热爱。

参 考 文 献

[1]熊明川.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命情性[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2]王跃虎.电子书与纸质书的差异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31).

[3]刘力红.思考中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4]王位斌,贾丹华.三大运营商手机阅读发展策略[J].中国电信业,2011(3).

[5]廖已臣.信息内容呈现对消费者在线信任的影响——以C2C网上商店为例[J].经济管理,2012(12).

[6]朱建纲.图书品牌与文化血脉——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品牌战略之旅[J].中国出版,2006(8).

[7]王优.儿童文学图书品牌传播研究——以“皮皮鲁总动员”系列图书为例[J].现代营销,2014(1).

[8]姜曼.文学类图书衍生产品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15.

[9]李克.异质性定位:特色图书品牌定位战略探索[J].中国出版,2011(7).

[10]莫志坚.试论呈现方式在保健类图书出版中的作用[J].中国报业,2014(8).

[11]李新祥.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及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12]胡婷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6(5).

[责任编辑:高海明]

猜你喜欢
图书出版
图书出版项目化管理的模式、机制与控制
现代出版(2016年6期)2017-02-24 21:53:26
网络语言模因传播的规范化探索
出版广角(2016年21期)2017-01-07 21:39:22
论中国图书出版业品牌化运作的理想模式
西班牙出版业发展现状
今传媒(2016年11期)2016-12-19 12:36:00
出版产业链视角下的图书质量建设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11:46:32
全媒体时代图书策划的传媒化探索
出版广角(2016年12期)2016-09-29 16:36:41
出版业微信营销路径思考
出版广角(2016年6期)2016-08-04 22:03:39
浅议互联网时代图书出版的网络互动营销
出版广角(2016年7期)2016-08-04 21:59:40
图书出版的选题策划研究
科技传播(2016年7期)2016-04-28 22:28:18
新时期图书出版对图书编辑能力的新要求
科技传播(2016年6期)2016-04-22 22: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