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叶
摘要: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而水旱灾情则对农业生产有着很大的影响,故中国古代存在着许多的水神、旱神。而“魃”作为其中之一,其语义却由最初的天女旱神转变到现今的“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甚至是“僵尸之王”;其语义色彩也彻底转变为了贬义。
关键词:旱魃 语义嬗变 鬼神文化
说到“魃”人們总是立刻联想到中国古代致旱的怪物——旱魃。就连《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魃”字的解释也是:“传说中造成旱灾的怪物。”那么是否“魃”在最初的时候就是此意呢?實则不然。“魃”字的语义其实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化才最终沦为了如今的含义。而本节就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来详细地阐述“魃”字的语义嬗变的过程。
(一)先秦至汉初:天女旱神
“旱魃”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 。《诗经·大雅·云汉》中记载道:“旱既太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如焚”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旱魃”一词,并用它来形容大旱时的萧条情景。这时的“旱魃”还没有被赋予任何神话、神秘的色彩,只是人们对“旱灾”的另一种称呼。
最早开始对“旱魃”的形象进行详细记载的是《山海经》。《山海经·大荒北经》[ 袁珂:《山海经校注》,巴蜀书社,1993年,第490页。]中记载到:“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翼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大风雨。黄帝乃令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从上段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旱魃”的真实身份实际是天女,或者确切地说是旱神。在涿鹿之战中,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来抵挡应龙的攻击,多亏了皇帝请来了天女旱魃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可见“旱魃”在这场战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因此导致神力耗尽,无法再返回天界,而被黄帝安置在了赤水之北。
而“青衣”、“赤水之北”的形容,其实与另一传说“赤水女子献”不谋而合:
“赤水女子,复姓淳于,长居赤水畔。着青衣,以素纱蒙面。不知其所来,不知其所归。或见其真容,惊为天人。暮则立于水畔,若有所思,人至而不觉。寒暑易,青丝白发,唯女子容颜不改,人或呼之‘神女。”
由此可见世人口中的“旱魃”极有可能就是“赤水女子献”中的淳于氏。东晋著名文学家郭璞就曾在他的诗《图赞》中这样赞美其美貌:“江有窈窕,水生艳滨。彼美灵献,可以寤神。交甫丧佩,无思远人。”故不仅仅是旱魃的身份与后世所传不同,其容貌也必定不似后人描述的这般丑陋,相反的很有可能是一位绝世美人儿。
(二)两汉至明初:神与怪的矛盾体
自汉代中期开始,天女形象的“旱魃”逐渐向鬼怪形象的“旱魃”过渡。
从传世的文献来看,“旱魃”的形象妖魔化始于《神异经》。[(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411页。
]孔颖达《云汉》疏引《神异经》曰:“南方有人长两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
《神异经》旧传是由西汉著名文学家东方朔所著,然《汉书·艺文志》所录的东方朔的作品中并无《神异经》,故这种说法极有可能是由后人妄加上的,但汉末人服虔曾引述《神异经》中的内容,因此《神异经》很有可能西汉末年至东汉时期的作品。即“旱魃”从这一时期起就开始逐步地被妖魔化。
从河南洛阳和南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石中的“虎吃旱魃”的图像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左一右各一只飞虎,两虎之间有一只熊,而虎口下的女子则赤裸上身,身形羸弱纤细。这与《神异经》中所描述的旱魃的形象相吻合。
然而在这一时期,由于受到自然的限制,“魃”虽然失去了其天女的形象,但人们对其仍然心存敬畏。尤其是在一些连续大雨的时节或发生洪涝灾害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举行一些祭祀活动来祈求旱魃的到临,以达到止雨、止涝的功效。如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曾写下:“已望东溟祷,仍封北户禳。却思逢旱魃,誰喜见商羊。”[ 诗中的“商羊”是一种传说中能可以招致水灾的怪物。]足见“旱魃”在唐代尚保留着祛除水灾,带来晴天的作用。
待到在宋代以后,它的这一功能逐渐被另外一风俗——“扫晴娘”所替代。
“扫晴娘”是流行于北京、陕西、河南、河北、江苏等地的一种民间习俗,每当遇到多雨季节或洪涝灾害时,人们就将纸剪成妇人手持笤帚的形状,并将其倒挂在屋檐上以期达到求雨的效果。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三十三“扫晴娘”条称:
“吴俗,久雨后,闺阁中有剪纸为女形,手持一帚,悬簷下以祈晴,谓之扫晴娘。按 元 初 李俊民 有《扫晴妇》诗:‘卷袖搴裳手持帚,挂向阴空便摇手。其形可想见也。 俊民泽州人,而咏如此,可见北省亦有此俗,不独江南为然矣。”[ (清)赵翼:《陔余丛考》,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69页。]
可见自宋代起,随着“扫晴娘”的习俗在民间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忽视“旱魃”的祈雨功能,这也为“旱魃”最终彻底被妖魔化奠定了基础。
此外,这一时期民间还流行着一种新的说法,认为旱魃是产妇生下的鬼形婴儿。宋代朱彧《萍洲可谈》卷三记载:“世传妇人有产鬼形者,不能执而杀之,则飞去,夜复归就乳,多瘁其母,俗呼为‘旱魃。”[ (宋)朱彧:《萍洲可谈》,中华书局,1985年,第42页。]
这实际上是与另一民间传说中的怪物“鬾”相混淆而造成的。《说文解字》卷九鬼部记载:“鬾,鬼服也。一曰小儿鬼。从鬼支声。《韩诗传》曰:‘郑交甫逢二女,鬾服。奇寄切。”有关于“鬾”的说法在先秦时就已经出现了并一直流传于世,秦简《日书》、《抱朴子内篇·登涉》等都有记载着有关“鬾”的传说。由于“魃”和“鬾”的字形很相似,且意义上都指身形矮小的鬼怪,故被世人混淆。
但无论如何这种说法的出现和广泛流传都导致了“魃”被彻底得妖魔化,特别是元代,这种说法甚至出现在官方的记载上。《元史》卷五十一中记载道:“(元统元年)四月,黄州黄冈县周氏产妇一男即死,狗头人身,咸以为旱魃云。”[7(明)宋濂:《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1106页。]足可见这种说法有多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吕胜男、王寒娜《说文解字:鬼部与中国鬼神文化》[J],2006年8月15日,《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李姝姝:《说文解字“鬼”部字所反映的上古汉民族鬼文化》[J],2009年10月25日,《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