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军 王书菲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大学生就业事关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如今的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使众多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前途产生了迷茫与无助。因此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各高校大力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为毕业生就业奠定了基础。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⑴大学生自我定位的不准确
①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却没有发生转变。“高不成,低不就”这是目前很多大学生刚刚开始择业时的心理,而如今的社会则需要许多大学生从基层做起。这类矛盾的产生导致了很多毕业生一毕业就面临着失业。
②大学生心态浮躁影响
有些大学毕业生不安心基层工作,不潜心钻研业务,而是心浮气躁,或追逐“实惠”,或沉迷于个人的“设计”。这种“在职浮躁”,影响工作,既不利于人才成长,又有害于团队建设,应当予以消除。
⑵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一致
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一致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大原因。近几年高校的专业设置虽然逐步面向社会需要,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有用的人才。但不可否认,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教育观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课程开设不尽合理,教学内容脱离社会的实际需求,教学资源重复建设严重。专业对口率偏低,部分毕业生只好在非专业岗位就业,造成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人才市场的需求脱节,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⑶高校的盲目扩招严重影响大学生就业
按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自从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适龄青年大学入学率逐年增加,导致毕业生逐年增多。随着“大跃进式”的扩招,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造成大学生质量持续下降。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
⑷大学生的就业流向没有合理规划
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一线城市、沿海城市成为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⑴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学科体系建设
结合学校专业实际使内容具有针对性,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扩大就业指导课的授课对象,让就业指导贯穿大学整个教育过程,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学科体系,按照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给学生开设适合的就业指导。
⑵以社会和市场需要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
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优化专业结构,高校在设置专业时不能被就业市场牵着鼻子走,要认真研究、善于把握就业市场波动的规律,学会比市场变化快一拍,只有增设一些新兴的、前瞻性的专业,才能充分掌握就业市场的主动权,以此改变市场与毕业生的供求不平衡之间的矛盾。
⑶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调整大學生的就业心态
从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看,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选,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许多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了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原因。因此鼓励学生从事各方面的工作,引导他们到基层、社区、中小企业、城乡结合地方工作,宣讲项目就业,如应征入伍、三支一扶、辽西北、西部计划、村官等等。因此,我们对大学生建议,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
⑷加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组建创新创业改革试点班,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综合改革与实践,重新构建具有创新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一支以创新课程体系为基础的专业教师团队,形成更为高效的教学运行及管理制度,突出“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创新思维、较强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
总之,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随着大学生就业新制度、新体系、新理念的不断建立和完善,随着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相信我国高等教育在成功走向大众化过程中一定能解决好大学毕业生与市场之间的供需问题,使我国的人力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开发与利用,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越走越宽。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高温材料与镁资源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