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图序》教学与评析

2017-05-30 10:48孙世梅崔云宏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图序树形白居易

孙世梅 崔云宏

作为吉林省小学语文教研员,她对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爱得深沉。从教师到教研员,她20年来扎根于语文课堂,求索不辍,孜孜不倦。对教育教学本质的反思、对语文教育规律的探索、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她努力学习,深入研究,反思实践,不断超越昨天的自己,课堂教学日臻成熟。祝愿她未来的教学、教研之路走得更加扎实、稳健!

——吴忠豪

一、“倒叙”介入,明晰背景

师:(出示图片)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们看到什么了?

生:我看到了一些图画,上面都画有荔枝。

师:的确,这些都是画家以荔枝为题材为我们创作的作品。(板书:荔枝)像这一幅,还是白石老人92岁时的手笔呢。其实,早在元和十五年夏,(出示:元和十五年夏)知道这是什么时候吗?

生:不知道。

师:老师告诉大家。“元和十五年”就是公元820年,这么跟你们讲吧,我算了一下,就是距离现在1197年前的那个夏天,够久远吧?大诗人白居易讓他手下的画工也画了荔枝图,(板书:图)而他本人呢,还为这幅图题写了序。(板书:序)序是一种文体,同学们日常在哪儿读到过序?

生:每一本书的开头都有序。

师:这篇文章就是白居易为荔枝图题写的序,想一想课题该怎么读呢?

生:荔枝图/序。

师:刚才老师跟你们交流的内容,都是这句话向我们传递的信息。(出示: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大诗人白居易就藏在这个句子中,你知道他在哪儿吗?

生:“乐天”是白居易的字,“乐天”指的就是他。

师:白居易,字乐天。其实,“南宾守”说的也是白居易。南宾是一个地名,当时白居易在这里做南宾郡太守。“命工吏图而书之”,“图”的意思是画图,“书”是题写,“之”指的就是这篇序文。这句话是说谁图谁书呢?

生:白居易手下的画家画了这幅画,白居易在上面写了序。

师:对,工吏图,白居易书。为什么这么做呢?我们接着读。(出示: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猜猜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呀,能读懂这句话吗?

生:让不识字的人看图,让

识字的人看字。

师:你的回答很有意思。不识字的就看看图,画成这样的就是荔枝,这也是一种说明事物的方法;识字的呢,就看看序文。这句话里提到了两种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作者这样做的目的呢,就是让这两种人对荔枝有所了解。

(生练读)

师:读好了吗?现在老师要提问题,你们要用这句话当中的原句回答我,看谁反应快。

(师生问答)

(生背诵整个句子)

二、片段呈现,得意得言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么长的一句话,我们一边读,一边想一想这句话有几层意思,很快就能把它背诵下来了。老师告诉大家,白居易写的这篇序文,一共有6句话,这是序文的最后一句。另外5句在哪儿呢?上课前,老师悄悄地把它们放在了你们的书桌里,5句话5张纸条,请同学们把这5张纸条取出来,出声地在下边练习读一读。

(5张纸条内容分别为: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生练读)

师:是不是遇到困难了?的确,这五句话中有一些生字新词不太好读,老师把它们呈现在屏幕上,带着音节,谁能领着同学们读读。(出示)

wéi zēnɡ xiāo

帷盖 红缯 紫绡 枇杷

ránɡ lǐ lào yǐ

瓤肉 醴 酪 华如橘 尽去矣

(生领读。师相机提示“枇杷”“葡萄” “华如橘”的意思。生再次练读词语。)

师: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送回到句子里。谁来读一读?(出示: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生练读)

师:结合注释,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说)

师:想象那树形的样子,读的时候脑海中要有形象啊。(指名读)

师:我们再来读一遍。(出示:红缯、紫绡、枇杷、瓤肉、醴酪)

(生齐读)

师:这些词语都出现在一个长长的句子当中,找到这张纸条了吧?练习着读读,同时借助注释看看这句话你能不能读懂。

(生练读)

师:“浆液甘酸如醴酪”,荔枝的味道酸酸甜甜的,读到这儿的时候,是不是感到口舌生津,口水都要流出来了?读到这里,语速要慢一点,给想象留点时间,给回味留点时间,一起再来读一遍。

(生齐读)

师:有的人以前没见过荔枝,不认识荔枝,通过作者这么一说,就知道荔枝是什么样了。因为作者在这里用熟悉的事物做了比较或者打了比方。(出示: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师:我们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看看下边的注释,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荔枝树的叶子像桂树的叶子一样,冬天是青的;花和橘树的花很像,春天开放;果实的外皮像朱砂一样红,夏天就熟了。

师:那现在老师变化一下,看看你们会不会填读。(出示:

如桂,冬青; 如橘,春荣; 如丹,夏熟。)

(生填读)

师:这样还会吗?(出示:叶

,冬青;华 ,春荣;

实 ,夏熟。)

(生填读)

师:我们继续。(出示:叶如桂, ;华如橘, ;实如丹,

。)

(生填讀)

师:读着读着,就熟读成诵了。我们试着背诵一下。

(生背诵句子)

师:来读这句话。(出示: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生练读)

师:刚才我们说白居易这么做的目的是“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什么叫“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了吗?

生:有的人知道荔枝,但是不知道它在一日、二日、三日内就会发生这么多变化。

师:是啊,荔枝离开本枝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发生变化,怎么读能体现出荔枝变化之快呢?(指名读)

师:色香味都变了,谁能把这种变化之大读出来?

(指名读)

师:他把“尽去矣”拖长了一点,听起来还有着那么一点惋惜呢!变化得太快了,这荔枝这么不好保鲜。为了让杨贵妃能吃到新鲜的荔枝,运送荔枝的人就得快马加鞭,日夜兼程。由此,杜牧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一起读出来。(出示: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生齐读)

师:刚刚我们读了这五张纸条上的五句话,现在请你拿出笔来画一画,看看诗人白居易都向我们介绍了荔枝的什么。

生:写了荔枝的叶、华、实。

师:(在黑板上贴相应卡片:叶、华、实),还写了荔枝的什么?

生:写了荔枝的朵。

师:(贴卡片:朵)朵是花朵的意思么?看看注释。

生:不是,是荔枝结实的

样子。

师:荔枝的果实就像葡萄一样,一串一串的,成串的荔枝果实就叫作“朵”。这句话里接着写了荔枝的什么呢?

生:核、壳、膜、瓤肉、浆液。

师:(板贴相应卡片)还有吗?

生:“荔枝生巴峡间”告诉我们荔枝生在什么地方。

师:我们用两个字概括,是什么呢:

生:产地。

(师板贴:产地)

生:这句话里还写了树形。

(师板贴:树形)

师:再看看,这5句话还写到了荔枝的什么?

生:荔枝的变化。

三、探究排序,启思积累

师:(板贴:变化)同学们,刚才我们读了这五句话,知道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荔枝的这些(指黑板上所贴卡片)。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你面前就是一棵结满了累累果实的荔枝树,如果要让你向别人介绍荔枝,你会怎样介绍呢?老师给你的这五个句子,很可能是排列错乱的。现在请你在这张课文纸的空白处,给这5个句子排排队,想想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更合理,看看和大诗人白居易想的一样不一样。

(生默读、思考、排列句子。)

师:谁愿意来汇报一下你是怎么排列的。直接读出来就可以。

生: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师:同学们听清了吗?有没有跟她排得不一样的,把不一样的地方说一下。

生:我跟她的第二、三句是相反的。

师:他俩的不同之处,同学们听清楚了吗?你同意哪一位同学的排法?

生:我同意第二个同学的排法,因为第一句介绍的是荔枝生长的地方和树形,紧接着就应该说它的叶子、花朵和果实,第三句才应该是对荔枝果实的具体介绍。

师:说完了树形,接下来就具体说树上的叶、花、实什么样,然后再具体到荔枝的果实什么样,这样更合理。除了刚才同学说的这一处不一样,还有没有其他不一样的地方。

生:“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这个句子我认为应该是第四句,而不是第五句。因为第三句和第五句中间必须有一个过渡的句子,这个句子就是承上启下的。

师:“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这里面的“其实”和我们今天说的“其实”可不一样,它是两个词,指的是它实际的情况。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荔枝大概就是我描述的这样,它实际的情况可能比我写的这些还要好呢。不过,它也有不太好的一方面,就是不易保鲜。接下来笔锋一转,作者就写到了荔枝的变化,因此,这个句子放在中间更好,表扬这位同学。同学们把这5个句子按照刚才说的顺序排列一下,读一读,再体会体会。

(生边练读边体会)

师:老师表扬同学们,大家都动脑筋了。现在,这篇文章的原文已经呈现在大家的面前了。(出示原文)请你把整篇文章从头到尾读一遍。

师:课文的原貌恢复了,黑板上的卡片是不是也得重新排排队了,怎么排呢?谁来试一试?

(生按照顺序排列如下:产地、树形、叶、花、实、朵、核、壳、膜、瓤肉、浆液、变化。)

师:这位同学按照作者描写的顺序,把黑板上的卡片排成了长长的一列纵队。但现在,老师把这几张卡片再动一动,然后,我再这样画一个大括号,你又有什么发现?(黑板上卡片调整为下图)

■叶华实

生:我发现荔枝的叶、花、实都属于它的树形。

师:是呀,老师这样一挪动,远远的一棵荔枝树离我们就越来越近了,我们能看清它的叶什么样,花什么样,果实什么样了。受老师的启发,这些卡片你还能不能再重新排一排?

生:朵、核、壳、膜、瓤肉、浆液都应该在“实”的右边。

(黑板上卡片调整为下图)

■叶华实朵核壳膜瓤肉浆液

师:说说为什么这么排。

生:因为它们都是具体描写荔枝的果实的。

师:同学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很好,再看黑板上的卡片,還能不能再排一排?

生:老师,我觉得“变化”也应该在果实那里,因为写的就是果实的变化。。

(黑板上卡片调整为下图)

■叶华实朵核壳膜瓤肉浆液变化

师:经过这么一排,我们就能看出作者向我们描述荔枝是按照由远到近,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一一刻画的。现在,老师来说卡片上的内容,你们接着说后面的内容,咱们一起配合着试一试。(师生结合板贴卡内容合作读文,尝试背诵。)

师:还记得这篇序文的最后一句吗?

(生齐背第六句)

师:作者在最后交待了他写这篇序的意图或者叫背景。(板书:意图)我们看着黑板上的卡片,在卡片的提示下,试着把这篇文言文整体背下来。

(生练习后集体背诵)

师:非常棒!同学们,一节课的时间,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很多发现,同时还把这么长的一篇文言文背诵下来了。《荔枝图序》是一篇说明文,白居易用短短的128个字就把荔枝刻画得栩栩如生,出神入化。今后我们要多积累、多背诵这样的经典文章。下课。

【评析】

《荔枝图序》这篇文言文,选自长春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篇幅不长,仅128字,但要言不烦、字字珠玑,以极为简约的文字先点出荔枝之产地、树形,再说明荔枝叶、花、实之特质,后交待荔枝图序写作之目的由来,是说明文的典范之作。虽说如此,毕竟是文言文,对于学生学习而言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孙老师的课却上得从容不迫,自然轻松,可圈可点。其亮点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零起点”起步,别具一格的教材呈现。课前,孙老师没有安排任何预习,甚至学生在课前并不知晓今天要学习的是什么内容。这种“零起点”设计,使教学充满了挑战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更让人叫绝的是,孙老师采用“片段呈现”的方式,以“倒叙”开始的课堂教学: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部分,了解《荔枝图序》的作者及其写作缘由;然后打乱顺序分别出示《荔枝图序》前面的内容,引导学生研读说明荔枝产地、树形及其叶、花、实特点的部分;最后让学生探究文本写作的顺序。这样的教学内容呈现,不仅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更有效调动了学生对文本表达形式与内涵的主动意义建构。

第二,“探究式”入手,匠心独运的教学结构。说明文的教学除应让学生明了文本所说明事物的特点外,还要让学生把握作者写作的顺序。孙老师《荔枝图序》的教学亦不例外。所不同的是,孙老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表达“序”的教学采用的是“探究式”结构,即要求学生在熟读且能解文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发现前五个句子的排列顺序以及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显然,这样的独具匠心的做法是极具挑战性的,如果学生不能全力以赴是很难实现与文本作者心灵相通的。尤其可贵的是,孙老师不仅给了学生充分的思想自由,更十分重视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引领学生在发现文本5个句子排列顺序的基础上,顺势发现荔枝“树”与叶、花、实,以及“实”与“朵”、与“核”、与“壳”、与“膜”、与“瓤肉”及“浆液”的关系,这是一种深度的思维训练,而有深度思维参与的课堂才会有新的高度。

第三,“读”为手段,浑然自觉的语言积累。孙老师《荔枝图序》的教学十分重视读的训练和语言的积累。就“读”的训练来说,孙老师首先给了学生以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其次,孙老师更给了学生多样的读书策略,如在“对读”中领会作者写作的时间、意图,在结合句后注释的“自读”中理解词句的意思,在“身临其境”的朗读中读出文言的韵味,在“补充式”诵读中自然实现语言的背诵积累等。特别是针对文中一些难读的字词及长句子,孙老师的适时点拨给予了学生以无痕的关怀。就语言的“积累”而言,孙老师的教学策略更为巧妙,她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在学生熟悉词句含义、体察句式结构的基础上,在浑然自觉的活动中实现记诵。所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灵动。笔者以为,这才是教学的真正境界。

第四,“活动”为线索,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孙老师《荔枝图序》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多样的语言学习实践活动。有读的实践活动,学生充分地读书,大胆地展示;有说的实践活动,交流对词句意思的理解,对话文本序的表达;有动手的实践活动,学生在排一排、摆一摆、试一试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语言运用密码……这些活动将感悟、理解、欣赏、积累等语言学习融为一体,不仅极大地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有效地唤醒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建构,更增添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无限情趣。如此,我们才看到有深度的语文课堂同样能够轻松自然;如此,我们才发现,扣动了学生心弦的语文教学才能充满生命活力。

当然,这节课的教学还可以在文言文的学习方面再做点文章,在说明文文体教学方面再用点力,以更有利于学生实现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教育需要创新,我们期待孙老师能够常教常新,不断超越自我。

(作者单位:吉林省教育学院/山西省教科院)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图序树形白居易
ART IN THE FIELD
苹果高光效树形改造综合配套技术
早冬
莱阳茌梨老龄园整形修剪存在问题及树形改造
早春(节选)
猕猴桃树形培养和修剪技术
休眠季榆叶梅自然开心树形的整形修剪
即事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对图、表的一般要求
我刊对图、表的一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