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辱与德

2017-05-30 10:48鄯爱红
求知 2017年9期
关键词:安危祸患无故

鄯爱红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荀子《荀子·劝学》

【释义】万物的产生都有起因,荣辱的降临必与其德行相关。肉腐烂后就会生蛆,鱼枯死后就会生蛀。懈怠散漫,忘乎所以,灾祸就要发生了。

【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写作背景】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变革时期。如何应对变革,思想家们各抒己见。荀子主张人定胜天,因而劝人们学习、了解、利用自然规律。《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也是《荀子》一书的第一篇,解放后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名篇之一。

【现实意义】对人而言,“荣辱”并非小事。在中国古代,“荣辱”与人的“安危利害”纠缠在一起。荀子说,“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并专门著有《荣辱》一篇来论及此事。好荣恶辱是人的本性,但由于君子和小人求荣避辱的方式不同,所以有“义”荣和“势”荣、“义辱”和“势辱”的区分。“荣辱之来,必象其德”。品德好必然获得美誉,品德坏必然招来耻辱。

凡事必有其因。風平浪静,风起浪生。无风不起浪,风起就会浪涌。荣辱加身,绝非偶然,祸患降临,终非无故。荣誉不会凭空得到,祸患也不会无故产生。声誉的获得必须有善行而且为大家所承认,所谓“誉不虚出”。祸患的发生,也绝不是无缘无故,一定是自身种下了恶果,所谓“恶有恶报”。荣辱的产生,自有其内在的根据,这根据就是思想、情操以及对人生目标的追求。一个人生活目标明确,人生追求高尚、光明,则必然心灵纯洁、行为磊落。一个人生活目标不明确,追求的东西卑鄙、龌龊,则必然心灵肮脏、行为丑恶。事物本身不健全,祸患自然会发生。国家不安定,外侮就会乘虚而入。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就象一个体格健壮的强者,既能抵御外界的风寒,又能经得起外在的诱惑;相反,大凡“邪秽在身”的人,就像一个体质羸弱的患者,既不能抵御外界风寒,又经不住病毒的侵袭。君子应当善于选择良师益友,远邪近正,修身立德。因此,荀子告诫人们说,“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古人常常把道德修养称之为“修身”。《大学》就有“富润物,德润身”的说法。大凡道德高尚的人,一般神定心闲,而道德修养不高的人往往脾气很大。心有邪念,心必有不安,血气则不定,所以很容易伤害身体。领导干部要积善成德,不断提升道德境界,同时,要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张 伟

猜你喜欢
安危祸患无故
“无故”的词汇化、语法化历程及其动因探究
出 征
重新定义“见义勇为”是不是进步?
微信客:警察海报,我给满分
《世说新语》中魏晋名士与饮酒
知无不言,言有不尽——《“夜无故入人家”——不应忽略的那一面》读后
吕不韦之死
险境求生
螳螂捕蝉
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