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
【摘要】本文以抗战老兵口述历史资料为基础,研究了抗战时期青年知识分子民族主义精神的成因、特征及发展。晚清以来中国爱国知识分子建构的中华民族意识对出生于五四运动前后的青年知识分子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现代的族群意识与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忧国忧民思想相结合后产生的民族主义精神,促使青年知识分子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视为使命。日本的入侵激发了青年知识分子自觉的中华民族意识,促使他们愿意为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牺牲自我。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皆高举民族主义大旗,但不同的政治主张导致不同的民族主义,众多青年知识分子认同共产党以民主主义为基础的民族主义思想。
【关键词】抗战;青年知识分子;民族主义;民主主义
笔者自2012年始,用三年多的时间,陆续对60余位抗战老兵进行了访谈,记录了他们个人的抗战口述历史。这些老兵关于抗战的集体记忆均具备一个共性,就是呈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对中国及中华民族有自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事实上,近二三十年来,抗日战争研究已形成一个基本共识,即抗战胜利的核心因素在于中国自身因战争被动员起来的民族主义的力量。国弱积贫的中国之所以能战胜日本侵略者,靠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民族主义精神。“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民族主义成为中国的主流社会思潮和价值取向,亡国亡种的危机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主义觉悟,“中华民族”成为全民共同认可的精神坐标。抗日战争对中国人而言,既是反对侵略的抵抗运动,也是民族复兴的爱国运动。刘大年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民族运动,民族复兴的新起点”。吕思勉曾说:“民族主义,原因受异族的压迫而起。”这种因压迫而起的民族主义使中国社会各界爱国人士不分党派不分阶层团结一致救亡图存。国外学者也尝试从民族主义的视角研究中国的抗日战争。英国学者方德万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民族主义的一次毫不含糊的胜利”。日本学者池田诚等以中国民众为主体研究抗战历史,认为“抗战时期,是‘中国民族主义的升华,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民族觉醒,它以极大的凝聚力使中华民族成为一支不可征服的力量。”正是中国民众民族思想的觉悟,形成了全民族强大的抵抗运动,并最终赢得了胜利。
任何民族主义因实践主体、表现特质及产生背景而异。抗战时期的知识分子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们的学识、眼界和胸襟使他们比一般的民众拥有更自觉的民族主义精神。这种自觉的民族主义精神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尤为突出。抗战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产生于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复杂背景下,产生于救亡图存的需要。事实上现代中国民族国家的真正建构,中国知识人从士大夫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蜕变,均得益于这场民族解放战争。
一、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对战时青年知识分子民族主义精神形成有重要影响
中国的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在十八世纪中叶发端并渐次形成。晚清以降,中国屡被列强侵略。割地和巨额赔款使中国遭受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有志之士殚心竭虑思考民族复兴路径。伴随中华民族族群意识觉醒而勃发的民族主义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政治纲领,一股社会变革的力量,一面觉悟者的旗帜,成为团结民众、防御外敌、变革社会的利器。而不同时局下的民族主义其兴起的缘由,时代内涵,彰显的意义均有各自的特色。20世纪的中国,民族主义高涨有过三次浪潮,第一次是甲午海战失败后,第二次为五四运动,第三次便是抗日战争时期。皮明勇认为近代中国有一种“辛亥革命前并不占主导地位,但影响日大的终究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之主体的理论,这就是关于中华民族是个有机大整体的大民族主义,这种主义把包括满、汉、蒙、回、藏等在内的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当作一个大的整体的中华民族整体”,并认为这个思想最基本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族主义情感爆发的一个高峰。杜威认为五四运动的意义相当于“民族/国家的誕生”。他在1919年6月1日的信中说:“我们正目睹一个民族/国家的诞生(thebirthofanation),而出生总是艰难的。”徐中约显然同意杜威的看法,他以为五四学生运动标志着作为一种“新力量”的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出现”。
战时青年知识分子深受自鸦片战争以来形成并发展的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由此认识到民族主义对中华民族认同的意义。1901年10月,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说:“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数月之后,梁氏在其《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又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为此后学者谈民族主义问题立一典范。此后,梁启超提出了“民族主义救中国”的思想。民族主义救中国遂成为近代以来知识分子追求强国梦的一面旗帜。抗战的爆发无疑成为知识分子践行民族主义的契机。
C老兵讲述:
高中阶段,我就读于金华中学,金华中学的校训中就有“读书不忘救国”的内容,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宣传抗日。校长是“五四运动”时期学生领袖之一的方豪,马寅初是方豪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的老师,所以金华中学请了马寅初在开学典礼上讲话。马寅初主要给我们讲了抗战的目地及意义。之后,我们不少同学相约参军报国。
Z是位女兵,她讲述:
抗战全面爆发时,我正就读于定海书院弄小学,已临近毕业。抗战救亡热潮也席卷着舟山群岛,我的班主任张启达老师,给我取名周效,意思是为国效力,指导我们给前方浴血奋战的将士写慰问信。小学毕业后我进入定海简易师范继续学业。当时舟山很多青年参加了定海抗日自卫队,开展抗战宣传,学习救护知识和技能。我依然记得王启老师给我们宣传抗战思想,王老师的爱人杨老师教我们唱“向前进,别后退,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同胞被屠杀,土地被强占,我们再不能等候。”以及“我们的队伍是广大强壮,全世界被压迫兄弟的斗争,是朝着一个方向。”新中国成立后,才知道他们夫妇是共产党。后来我参加了游击队,在湘鄂赣边区一带活动。
民族主义意味着对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忠诚超越于其他任何对象。18参与关乎国家危亡和民族生存的事务即是这种忠诚的体现。抗战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国家事务,参与抗战,意味着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与担当。抗战时期的青年知识分子自愿选择参与抗战,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投笔从戎,为国尽忠,舍弃小我,甘愿为民族的解放做出努力和牺牲,这是对近代以来知识分子民族主义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二、自觉的“中华民族”意识是战时青年知识分子民族主义精神重要特征
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特征之一。亦称“民族性格”。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从梁启超呼出中华民族开始。梁启超说:“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是中国人之一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民族意识是与民族情感强烈相关的思想观念,其形成与民族成员共同赖以生存的地域环境、语言、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等等相关。民族意识的形成是主体在一定主观动机指导下的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必须付诸实践才能被观察和呈现。
“中华民族”意识是抗战时期青年知识分子民族主义精神的显著特征。“民族成立之唯一的要素,在‘民族意识之发现与确立。”,,自觉的将我族与他族区分是民族自觉的开始。费孝通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中华民族事实上的存在已经数千年,但中国人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的自觉意识,直至近代才得以建构。
迈克尔·弗里登曾指出“民族主义只有在短暂的时段内变得极为重要,即在民族建构、征服、外部威胁、领土争议、或内部受到敌对族群或文化群体的主宰等危机时,民族主义才显得极为重要。”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与“非我族类”的外国侵略者频发冲突,强烈的民族自我意识,争取民族解放的愿望驱使国人的民族自我意识从自在走向自觉。“今日欲救中国别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国家而已。” 近代以前,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天下和‘家族,缺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直到被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大门,乃至有亡国亡种危机后,才激发了中国人的国家和民族意识。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于是便接受和加深了对“中华民族”族称的认同。为捍卫国家主权利益而战是抗战时期青年知识分子“中华民族”意识的充分体现。“若我们不将领土主权国家跟‘民族或‘民族性放在一起讨论,所谓的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将会变得毫无意义。”也就是说谈论民族问题必然涉及“我族”生存空间的国家领土主权。同一民族的国民在自身的国家领土受到作为“他者”的外族侵略时,“我族”为自身的民族利益必然行动起来反抗侵略者。九一八事变后,国土的沦陷唤醒着中华儿女的民族责任感,社会各界自发组织起来抗击日本侵略,拯救民族的独立和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爱国的青年知识分子也积极参军、参战,以捍卫民族与国家利益。
笔者访谈过的老兵均承认,日本的侵略促使了他们民族意识的觉醒。H老兵16岁时考入位于杭州的大陆高级测量专科学校。该校学制四年,课程设地形测量、三角测量、天文测量等。社会实践的时候,在老师的带领下,他和同学们去上海的青浦一帶进行测量,以绘制国防地形图。原山青水绿、金谷银棉的鱼米之乡,此时已被日寇的铁蹄糟蹋得千疮百孔,到处都是携幼扶老的逃难人群。因为日寇的入侵,他们不得不提前一年毕业。H回到家里后,每每读到报纸上刊登的日寇恶行的新闻,心情极为沉痛。怎么办,能为国家和民族做点什么?在苦苦思索了一个多月后,决定参军杀敌。
M老兵讲述:
七七事变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国人的抗日情绪高昂。大家抵制日货,踊跃买“雪耻布”,那是中国人自己生产的灰色平纹的棉布。各方高唱抗日歌,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那些歌词听得让人热血沸腾甚至流泪,激发着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国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如果中华民族任侵略者欺凌,民族尊严将何在?我决定投笔从戎,参军报效国家。
Q老兵讲述: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我13岁,正在读初一。老师跟我们讲东三省已被日本占领,号召我们上街宣传抗日。我们到街头宣传抵制日货,不要买卖日货。那时,东洋货在大家眼里就是假冒伪劣产品的代名词。结果商家们纷纷拿出东洋货当街烧掉。其实,我们并没有要求他们烧,但商家们说这是敌货。他们用这种行为来表达爱国感情,这种感情也影响了我,是很深的爱国主义教育。至今想起这些往事我还非常感概,会流泪,也可以说我的第一颗爱国种子是在那时候萌芽的。
抗战唤起了青年知识分子的民族觉醒,当外敌入侵时,“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这一民族自觉意识强烈地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他们的爱国精神表现为对民族存亡命运担忧的历史责任感,表现为为民族共同敌人奔赴沙场的英雄气概。为此,他们愿意为民族利益牺牲小我,愿意为中华民族“大我”而奋战。
三、战时青年知识分子认同共产党民主主义与民族主义相统一的政治主张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均高举民族主义大旗阐述政治主张。民族独立是两党民族主义的共性,也是双方结成统一战线的基础。但两党对民族主义的理解却大相径庭。但《抗日战争与中国民众》一书曾分析和对比了国共两党的民族主义,认为“国民党的‘民族主义,要求第一步实现‘国家的统一,第二步才是抗日,把统一看成抗日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即使在‘七·七事变后的八年抗战中,国民党也未完全放弃这一政策,因而反共磨擦不断出现。共产党的‘民族主义,要求以‘人民的统一来抗日救亡,它是‘民众的民族主义、‘全民的民族主义,是‘中国民族主义的基础,是坚持15年抗战的‘深厚思想基础,‘是19世纪中叶以来,救亡图存思想的结晶。作者还认为共产党的‘民族主义的另一特征则是‘民主主义,它同抗战时期的民主化进程相一致,认为只有实行民主政治,才有全民的抗日。为此,中共在抗战中要求国家民主化,并率先在解放区实行了彻底的民主,使解放区的民族抗战‘最为活跃,最吸引群众,组成为抗战主要力量的实验场。”19
近代以来知识分子对民族主义及民主主义有着强烈的诉求。“九·一八”事变之后,知识分子积极参与抗战,希望国民党取消一党专政,开放党禁,以民主建设推动民族解放。1938年春,国民党迫于各方压力决定成立国民参政会,作为战时政府了解民意的咨询和顾问机关。知识分子为着这屡民主的曙光而欢呼。然而随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的一党专制的状况老方一帖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使在统一战线下,国民党也害怕共产党的势力壮大,所以一方面同共产党进行摩擦不断,另一方面打击要求实施民主的青年知识分子。对此,笔者访谈过的抗战老兵深有体会。
Y老兵于1939年成为空军军士学校第三期学生,学了三年,不享受军官待遇,只享受军士待遇。1943年,三期全体毕业生奔赴新疆伊宁空军教导队接受苏联教官的训练。一方面是待遇不好,另一方面教导队军官管理专制,于是三期的空军士官们秘密成立了一个组织,与教官对抗。训练时,以身体不适或故意不听从命令表达抗议。教导队的政训处教官恼羞成怒,将其中的三人定为异己分子,并押到兰州空军军法处处置。为了声援三位同学,其余的三期空军士官又开始罢课,这样又抓了二十人,Y也是其中之一。他们因“奸匪(共党)嫌疑罪”被戴上手铐、脚链,连同原来的三个人,共二十三人被押送到重庆空军军法处。他们被关了一年,中统负责调查此案。其后,这批人又被关进重庆五云山集中营。该集中营对外称为“三青团”的“战时青年训导团”,20其实关押的都是年轻人,以学生居多。《光明日报》的创办者萨空了当年也关押在此,一段时间后将之调到研究室,身份自由了一些,但不能离开集中营。萨空了偷偷带《新华日报》《论联合政府》等进步刊物、书籍给Y等士官们看。这批士官由此了解了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他们在自由后,很多人投奔了共产党。Y于释放后也参加了党的工作。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就鲜明地向全国人民宣告了自己的抗日主张。抗战时期的延安对青年知识分子有很大的吸引力。在1943年12月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任弼时发言时说:抗战后到延安的知识分子总共4万余人,就文化程度言,初中以上71%(其中高中以上19%,高中21%,初中31%)。21笔者访谈的老兵中也有奔赴延安抗日的。
L老兵讲述:
我读中学期间,南京、上海等地已经沦陷,同学们经常在学校宣传抗日,不少同龄青年奔赴前线抗战,我心里也想着有机会就赴前线参战,保家卫国。1939年,初中毕业班时,有一日在《瓯海日报》上看到陕西抗日军政大学及陕北公学的招生广告。我就准备去报考,奔赴西北参加抗日。辗转到了湖南长沙,找到了八路军驻湘办事处。我们同去的几个笔试通过后,经体检合格后录取为抗大学生,并发给了通行证和入学证。办事处要求我们到陕西西安七贤庄1号八路军驻陕办事处报到。
抗战时期的共产党将民族主义与民主政治相结合,延安能够成为战时革命圣地,是因为共产党的民主抗战政策和政风清和。1939年,毛泽东提出了“人民民主”的概念。22共产党在统一战线的阵营中将社会各阶层都纳入抗战救国力量,充分发挥民族主义对民主主义建设的促进作用,并以此激发民众的政治热情,吸引了大批进步青年向往或认同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也培养了一批左倾的青年知识分子。而国民党虽将建国与民族主义相联系,但忽视了民众的利益诉求,害怕民众进步的政治主张,并在赶走全民族的敌人后仍实行专制的统治,最终散失民心。而共产党以民主主义与民族主義相统一的政治主张深得人心,也为随后的解放战争做了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动员和准备。
参考文献:
[1]参见姜义华《论二十世纪中国的民族主义》,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三期。
[2]刘大年:《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的统一》,载《抗日战争研究》 1992年第 2期。
[3]吕思勉:《历史研究法》第35、36 页,上海永祥印书馆1948 年再版。
[4][英]方德万著,胡允桓译:《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战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426页。
[5][日]池田诚编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研部译校:《抗日战争与中国民众》,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6]皮明勇:《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多重架构》,载《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3期。
[7]“John Dewey from Peking ,”June 1 , 1919 , in John Dewey and Alice Chipman Dewey , Letters from China and Japan , ed. by Evelyn Dewey , New York , 1920 , p1209 ; Immanuel C1Y1Hsu , 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 2dn ed1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75 , p1605 。
[8]参见耿云志:《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主义》,载《史学月刊》2006年第6期。
[9]18王联:《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价值指向》,《世界民族主义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10]梁启超:《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十二,中华书局1989年版, 第1页。
[11]梁启超:《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十二,中华书局1989年版, 第1页。
[12]费孝通等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版,第1 页。
[13]转引自〔英」安东尼·史密斯著、叶江译《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 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第24页。
[14]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十,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页。
[15][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李金梅译:《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16][日]池田诚编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研部译校:《抗日战争与中国民众》,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
[17]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国民党为加强对全国各地集中营的控制和统一对外名称,同时为进一步迫害各地共产党员和抗日爱国人土起见,由行政院会同中央党部、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中央调查统计局、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和三民主义青年团,组织战时青年训导团筹备委员会,并由三民主义青年团主办,以“对于触犯非常时期维持治安紧急办法而具有一定情形之人犯实施训导使成为健全国民”。 战时青年训导团及各分团于1946年结束。
[18]《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279页。
[19]《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