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群众文化建设研究

2017-05-27 13:01王建文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4期

王建文

摘 要:道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群众文化建设的研究,介绍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群众文化的基本情况;非物质文化和群众文化保护建设需要政府,社会,当地群众以及传承人的一同努力

关键词:湖南道县非物质遗产文化;群众文化传承人;保护建设;群众精神文化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2-0223-02

一、前言

党的十八大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这段表述明确强调,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和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要求。而事实上,两者是息息相关、互为促进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体现的尤为重要。在农村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着丰富的具有当地特色的非遗产文化,都由于其落后的经济制约了其非遗产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同时也造成了当地群众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相对不丰富。这些为开发保护的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性,更是欠发达地区开展群众文化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宝贵资源和财富。本文仅以湖南省道县为例,对道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群众文化建设的关系影响作一粗浅研究。

二、湖南省道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群众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一)湖南省道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

道县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丰富。例如有反映道县人民劳动、游戏、生活的道县山歌;有反映道州文化,体现道州独特的风俗习惯的洗风药习俗;也有反映具体道州当地特色的复杂祭祀文化的狮公神祭祀活动;把生活中的一些礼俗和道州特有的口音相融合,逐渐形成的富于地方特色道州调子戏;有反映道县人民为了纪念屈原,许多村落根据自己特色制作出具有村落特色的龙头,然后在端午节举行的龙船赛;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精彩有趣的民间故事;还有瑶族的六月六尝鲜节,也是瑤族人民的重大节庆。

还有许多非物质遗产文化就没有一一列举。这些道州的非物质文化保留至今,已经成为道州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其中一些更被收入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道县境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2 项,市级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项。

对于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一直是我们道县文化馆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仅在资金与政策两方面加大投入,也积极采取多种形式推动传承保护工作的进程。

长期持续性的利用各种媒体在县内对非物质遗产文化进行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进行深入调查和积极走访对道县范围内的非物质遗产文化进行挖掘摸底并登记造册;积极开展各种赛事和活动,动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出去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道州文化;同时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活动。

(二)道县地区群众文化建设基础较扎实。

道县地区群众文化建设基础比较扎实,是缘于道县农村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目前道县自然村基本上都通有线电视,11个乡镇建成了文化站,每个村子基本上都设立了农家书屋,初步建立起了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极大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推动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建设密不可分

道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民族地区的群众文化建设是两个独立的工程体系,但也是两个需要相互融合、彼此依赖的的“大文化”工程。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最新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展现、表达、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各社区、各群体为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为应对他们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也为他们自己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由此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是以全方面、多层次,要从遵从整体性原则来保护人类多样性的文化遗存。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浪潮中,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冲击和困境是强烈而复杂的,外来文化、现代文化对于传统的民间文化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其影响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的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有生存的空间,有生命力?我们现有非遗保护工作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误区,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圈护”,认为只有将非遗与外界尽可能的隔离开,才能保证不被同化,不被毁灭。但文化如果脱离了滋养的土壤,又何谈生命力,何谈延续传承?将文化从它的生存环境中割裂出来“保护”,实际上是囿于空间和时间的狭隘观念,忽视了文化存在的方式和过程,忽视了文化与民众生活的关联,破坏了文化自我更新、自我创造的能力,是真正的毁灭文化,有悖于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和目的。

非物质文遗产本是源于民间,回归民间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最好的传承保护。群众文化建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民间提供了契机和解决方案。群众文化是指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其含义明确了群众文化的主体为群众,并且,内容广泛,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其目的是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对于群众文化建设的需求更加突出。

就道县的情况来说,目前,道县许多乡,大部分村,多是欠发达的农村,这些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较弱,因此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致力于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其群众精神文化精神则相对开展较慢,尤其是相较于省内其他发达县区,当地的群众文化生活比较匮乏。在我们的历次调研过程中,我们明显能感受到这种状况,很多地区业余文化生活只有电视、打牌,一些地方也组织了舞蹈队、广场舞队等,但其受众范围依然是有限的。文化生活的匮乏,直接影响公民素养的提高和我们也听到了很多当地群众渴望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的心声,但又都不知道该怎么做,做什么。如果能将道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群众,则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使道县文化遗产最大限度的传承发展。这对于传承保护满族文化遗产是非常重要的条件。

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就要“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结合传统民间节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开展以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民间文化活动。”道县具备建设特色文化的优势,尽管在资金人员等方面可能有所限制,但是,只要有创新意识,还是大有可为的。像道州调子戏通俗易懂,同时富有趣味性,容易普及开展的。

县文化馆每年在县城里都举办关于小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以及一些宣传活动和赛事,但这样的展览在乡镇却很少见,非遗项目从这些乡镇被挖掘出来,但那里的群众年青人却对自己身边有这样的文化遗产不是很熟悉,这是目前非遗工作的局限,以后这样的展览也可以办到乡镇乃至村里,让基层群众了解非遗,激发他们的文化自豪感,从而产生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行动。充分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利用文化站等公共设施,在有条件的乡、村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群众文化建设基地,这样有利于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文化保护传承机制。

四、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承人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追求的是遗产的整体性、原真性和可持续的沿袭存在。但是,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却使这种良好愿望面临种种困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完成这一使命的重要文化因子。然而,他们自身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保护并非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变为典籍和古董,而是要使其依然是活态的文化,是有生命力的传承。

著名作家、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倡导者与活动家冯骥才说得好:“传承人所传承的不仅是智慧、技艺和审美,更重要的是一代代先人们的生命情感,它叫我们直接、真切和活生生地感知到古老而未泯的灵魂。这是一种因生命相传的文化,一种生命文化;它的意义是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替代的。”“有史以来,中华大地的民间文化就是凭仗着千千万万,无以数计的传承人的传衍。它们像无数雨丝般的线索,闪闪烁烁,延绵不断。如果其中一条线索断了,一种文化随即消失;如果它们大批地中断,就会大片地消亡。精神也是相通的。

五、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群众文化建设都是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都是既需要政府的大力重视、全力支持,又需要社会各界总动员、齐努力,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群众的投入和参与。同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把握保护的灵魂,即传承人,让传承人一同加入到群众中去,扎根群众。

非物质遗产文化在群众中传承才是最好的文化传承。只有将非遗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建设需要相互融合,互为依赖,才能达到两者的科学、可持续的发展让来源于民间的优秀文化回归民间、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孙志国,刘成武,韩冰华,等.湖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10,(3):121-124.

[2]徐卫.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策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

[3]王巧玲.湖南:“非遗”保护迫在眉睫[J].时事观察,2007(1).

[4] 普丽春.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综述[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6(5):65 - 69.

[5] 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河南社會科学,2007,15(1):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