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研究

2017-05-27 12:44何琼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审美能力兴趣策略

何琼

摘 要:各个小学校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呈现出不理想的状态。本文从教师的语言、歌唱教学的策略、丰富课堂音乐活动的表现形式等方面深刻有力的解决了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怎样去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及表现音乐等问题。

关键词:审美能力;兴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2-0198-02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人类文化和历史内涵,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的发展,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

音乐教育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其它教育形式无法取代的,音乐能带给我们愉悦和健康,营造和谐的氛围,提高生活的文明程度,促进人际交往----它有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然而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往往也会出现不太理想的状态,如何更好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怎样去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表现力呢?我们该怎样去思考和解决这一问题呢?下文试做分析。

一、教师的语言

艺术是一门综合学科,要求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综合素质,教师在课堂上就会带给学生如优美的曲子般的艺术的享受和美的启迪。作为音乐教师,不仅仅是歌唱得好,琴弹得好,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很重要的。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活动的效率。”

(一)良好的修养、准确生动的语言是上好音乐课的保证

教师在讲解和范唱时如果不能做到语音标准,字正腔圆就不能准确诠释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也无法真正融入到作品中。

如果你能用准确生动,栩栩如生的语言表述,再在语速、力度、音量上做一些恰到好处的处理和调节,使教学语言有起、承、转、合,如波澜起伏的感觉,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就能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的语言要注重文学性

如欣赏《渔舟唱晚》时,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创作意图和背景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感受到音乐作品中所描绘的迷人景象和感受渔夫满载而归的喜悦,这时老师就需要用形象、精辟、优美而富有诗意的文字语言把音乐作品中的江南晚景使学生真正融入到其中,让学生听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接受艺术的感染和熏陶。

(三)教师语言的灵活性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以审美教育为核心,音乐作品中的审美就需要教师用灵活、生动、亲切、自然的语言去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不千篇一律的应用某一种语言,应针对不同年龄和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丰富、委婉、动听、具体的语言远远胜过“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行”!

二、歌唱教学的策略

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学会演唱一首歌曲,或通过歌曲学习积累识谱的经验 ,更重要的是在歌曲的学习中提高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改掉传统的“发声练习——导入新课——教师范唱——节奏练习——视唱歌谱——学习歌词——学唱歌曲——情感处理——通唱全曲——小结全课”,这样既不利于学生整体感受和把握表现歌曲,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有以下几种策略。

(一)“欣赏领先”

“欣赏领先”即在学生学唱歌曲前先欣赏歌曲。学生接受音乐最乐意的方式也是“听赏”,在听赏中感受歌曲的美,体验歌曲的情绪,理解歌曲的意境,熟悉歌曲的旋律,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为歌曲的学习和表现作好铺垫。

教师也可以现场演唱,这样具有直观性,学生会感觉特别亲切,因而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既符合学生的审美认知规律,也强调了音乐课程标准理念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二)“唱会”和“唱好”同时进行

“唱会”只是学会了歌曲,“唱好”包括“自然的声音演唱”和“歌曲的情感处理”,“自然的声音演唱”和“歌曲的情感处理”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在我们传统的教学当中,一般是学会歌曲以后再对歌曲进行艺术的处理,这样较难纠正学生去准确的表达乐曲的情感。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聆听歌曲,找出歌曲的高潮部分(情感最饱满的部分)切入学习,让学生反复体会、模唱,再尝试着用自己的声音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表现歌曲,学生通过反复的体验、感受与表现,就能声音明亮、情绪激昂地演唱好高潮的部分。

(三)在情境中训练、提高演唱技巧

歌曲演唱技巧是学生参与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也是唱好歌的前提条件。而我们在小学教学中如果一味的以专业的学生的声音训练方式,进行发声训练,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对演唱也失去了兴趣。

我们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或者在具体的歌曲演唱中,采用趣味化,游戏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发生训练,让学生提高学习技巧。如让学生控制气息和声音的统一,老师可以创设蚕宝宝吐丝的教学情境,要求学生按要求随老师的动作快慢唱“SI”,既要细又要均匀。形象的比喻代替了专业术语(气息要保持、面带微笑、嘴打哈欠状、像吹气球一样慢慢呼气),既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新鲜感和兴趣,又在学生积极兴奋的状态下达到了教学目标。

(四)“循序渐进”的合唱教学

《全日制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合唱既能使学生感受,体验多声部音乐丰富的表现力,获得集体演唱的经验,从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音乐是独具魅力的艺术,合唱是培养音乐人才的重要形式。合唱对音高、音准、音色、力度变化和声部间的旋律配合都有严格的要求,演唱者在合唱中既要学会倾听、配合,又要去体验平衡与和谐。

由于合唱对音乐表现的技能要求较高,再加之部分教师对音乐合唱的教学方法不深入,他们采取回避或只学一个声部的,放弃多个声部的学习。这不利于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提高,合唱教学时我们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积极推进课堂合唱教学的发展。

三、丰富课堂音乐活动的表现形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乐器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的基础教育课改中器乐教学也得到了 进一步加强,在音乐的各版本中也加入了器乐学习的内容,而且在农村小学也都配备了部分简易乐器,我们合理的应用这些乐器激发学生的学习演奏兴趣和热爱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小学的课堂乐器多为简易的乐器,我们可以面向全体学生采取班级授课的形式,针对乐器的特殊性,以合奏为主要形式进行教学。比如,小学一、二年级主要主要选择打击乐器 (如碰铃、三脚铁、木魚、双响筒、串铃、沙锤等),在教学器具不够或者没有时,可以发动学生自制乐器,如小瓶小罐装上沙子或谷粒代替沙锤,旧钥匙穿起来当串铃,用绳子栓住勺子当三脚铁,大牛皮纸蒙在杯上做成手鼓等等 。

只要好好利用,他们的课堂音乐表现形式不亚于真正的打击乐器,这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及动手能力,是一种很好的推进课堂的质量的方式。

从三年级开始,可以选择简单易学的,便于携带的小型键盘乐器和吹奏乐器(如竖笛`口琴`口风琴等),这些都是值得提倡的,不仅提高学生音乐的表现能力与演奏技能得到提升,而且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如果学生有空间和平台能使自己的演唱技能和音乐表现能力得到展示,并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赏,就会有“成功”的喜悦感,从而他的学习主动积极性会加强,学习的热情也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小学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审美能力兴趣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