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欣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免费开放的趋势,使展览内容和展览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展览装备质量的标准和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国际化。本文以“稽古维新”为例,阐述了展览的内容与形式设计,为提高我国的展览业整体水平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博物馆;展览内容;形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2-0140-01
利用馆外文物资源,举办各种不同主题的临时专题展览,越来越成为目前各地博物馆的主要展览模式,也是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弥补自身展览不足、进行馆际文物交流的常见举措。与常设展览不同,这些展览的文物或实物展品大多借自其他博物馆,展览时间一般为2至6个月,筹展时间多不超过半年。面对这些不甚熟悉的文物,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内容设计、形式设计、现场布展等工作,展览还要获得观众的认可,筹展人员需要付出相当多的心血与努力。
一、分析文物内涵,确立展览主题
文物自身的审美价值足以吸引观众,但这并非当代观众参观展览的唯一目的。每一件文物都有其产生的背景与存在的脉络,正是这些信息给予文物特殊的价值。因此,从1980年代开始,“从物到事”的“信息定位”型展览成为目前博物馆文物展览的主流,即以某种逻辑将展厅中大量孤立的文物,凝聚在一个展览主题与故事线中,传递展览信息与知识①。
深博本次《稽古维新——湖南省宋元明铜器与金器展》的文物包括铜器、金银器两类,时代横跨宋、元、明三代,以铜器居多。宋朝“以儒立国”,重用文臣、崇儒礼士,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当时国家治理的政治构架②。士大夫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精英,其中大部分是由文人经科举而晋升,学识素养较高,又是当时的文化精英。宋代文人士大夫对日常生活与文艺活动中高雅品位的追求,在其文章、诗词、绘画等文学艺术作品中多有体现。忌俗尚雅,成为文人士大夫保持其社会精英地位的一个特殊属性③。这种对于尚雅的追求,遗传至元明二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基因中。由此可知,此次展览的文物内涵,主要体现了宋元明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同时叙述文物的造型、纹饰、功用等知识。在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中,应该要体现出“雅”的风格,以契合当时士人尚雅的精神风貌。
二、展览名称与展标设计
“古”与“新”,是对这批文物特色的高度概括,用于展览名称是合适的。展标(如图1)设计横向编排,主图选用元代铜象尊,位于画面右部。此为典型的仿古铜礼器,与展览名称也相吻合;其动物造型似有一种动感,裁剪后的图案给人大象由画外进入画内的错觉,延伸了展标的画面感。展标墙的背景选自元代“文靖书院”铜簠器盖的兽目纹。这种图案仿自商周青铜器纹饰,可以排列组成不同尺寸的连续单元。背景图以渐变黑色为底色,强烈的色彩对比能烘托出展标上的主要内容,而且黑色还能带来庄重典雅的感觉。
展标墙主标题字体与文物内涵、标题含义相契合。选择宋徽宗的瘦金体原因有三:(1)瘦金体为宋徽宗所创,笔致劲键、潇洒自若、清新素雅,既是时人所写、又有艺术美感;(2)宋徽宗有着较高的文学素养与艺术成就,可谓当时文人雅士的最佳代表④;(3)宋徽宗主持编纂的《宣和博古图》,为宋代金石学的集大成者。为求“稽古维新”为宋徽宗所写,此四字均辑自宋徽宗的《千字文》横轴。字体颜色为绿色,与铜器颜色相协调。
三、陈展方案叙述逻辑
展览通过文物陈列组合来表达历史内容,进行直观教育⑤。因为文物展览的信息容量一般较大,合理的单元层级将提升观众对知识的吸收能力⑥。因此,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需要依据一定的叙述逻辑,将展览划分为不同层级的陈列单元,而时代、器型、功能均是常见的叙述逻辑。本次展览时代跨度大、器型多样,显然前两类并不合适。若以功能为叙述逻辑,不仅可直观地反映古人的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还能涵盖不同时代、种类的器型⑦。这完全能体现出本次展览的主题,即宋元明士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生活。
四、说明牌与展板的设计
说明牌与展板,是传递文物信息的一个载体,是观众求知的一个工具,说明牌与展板承担了文物与观众之间的主要交流。其中,说明牌用于单件文物基本信息的介绍,展板则侧重于对文物内涵的展现。展板的内容,文字适于精准地阐述抽象的概念性信息;图片有解说、加强、比较与装饰的功能,能快速吸引观众视线。二者相结合比单独使用一种方式更能有效加深观众对专业知识的理解⑧。展板内容是对文物内涵的解读,多方位、多层次地展现当时士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生活,这从展板可窥见一斑。
具有统领性质的前言单元展板,应有能体现该单元特征与文物内涵的图片。直观反映器物使用的图片经裁剪,分别用于三个单元展板,与文字的衔接更加和谐,对角线对称与上下对称的版式使得版面重心更加平衡(如图2)。展板背景的图案、底色与展标相同,使设计风格趋于一致。同一单元所有展板的背景图案与底色均相同,便于观众区分不同单元的文物与展板。背景底纹经淡化,利于观众的阅读。如第一单元的铜器多为书房之用,该单元展板的背景图为《玩古图》,底色青蓝,隐隐显现出文人书斋生活的恬淡素雅;第二单元为《书孝经马和之绘图》的祭祀场景,青灰底色可凸显出祭祀时的庄重感;第三单元的金银器多见于文人的雅聚集会,展板以《文会图》为背景图,浅黄底色既与金器色泽略近,暖色调让人感受到文人间推杯换盏的热络气氛。鉴于文字、图片比较丰富,此次展板设计借鉴了杂志页面排版模式⑨。较浅的纯色背景,加之展板上的各类图片,使得整个版面的色彩更加活跃丰富(如图3)。
多个图片的组合,通过不同编排,呈现变化与层次,在视觉上起到了聚拢的效果。文字与图片的组合尽量符合“贴近与远离”的原则,即内容有关联的图文相贴近,无关联的则有一定距离,这使展板更具条理性,也更容易理解⑩。
五、結语
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此次展览的内容与形式只能局囿于图文展板这种平面设计之中了。《稽古维新——湖南省宋元明铜器与金器展》的展陈手段与设计艺术,尚能较准确定位文物历史时代的艺术风格,形式设计从文物与历史知识中提炼出文物某个历史时段的审美风尚,从文物与历史中获得设计灵感。与十年磨一剑的常设展览相比,面对准备时间短的临时专题展览,更需要筹展人员多用心思、巧用心思、善用心思。虽然筹展人员的知识体系、专业水平与工作能力有所差别,但任何一个展览都是他们尽了最大努力、费尽心思完成的。
注释:
①林思思.博物馆图文展板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05.
②郭学信.“以儒立国”与北宋士大夫的精神风貌[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6).
③张学玲.北宋士大夫及士大夫政治[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④连新达.宋代士大夫文人的反“俗”心态[J].文史哲,2009(06).
⑤李永强.文人“面孔”院体身份——论宋徽宗赵佶诗、书、画、印结合的艺术形式及其渊源[J].荣宝斋,2014(10).
⑥林思思.博物馆图文展板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06.
⑦蔡明.深圳博物馆“馆藏青铜器展”创作思路与结构体系[J].博物馆研究,2011(02).
⑧林思思.博物馆图文展板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06,19.
⑨罗娇.论杂志版式编排的变化调整[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04).
⑩林思思.博物馆图文展板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