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
摘 要:古筝是“点”状发音的乐器,在演奏长时值音符及歌唱性旋律上,摇指具有力度变化丰富、密度好等优势。本文以悬腕摇指为例,以《云裳诉》和《箜篌引》两首极具代表性的乐曲为具体分析对象,对这两首作品中出现的摇指,通过用力方式、触弦角度、弹弦位置及力度变化等方面的分析,详细讲解实际的弹奏方法及音色变化等要点。
关键词:古筝;摇指;音色变化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2-0082-02
一、古筝摇指技法的分类及其作用
古筝演奏技法中的摇指,是古筝演奏技法中最为重要的技法之一。随着古筝艺术的发展,古筝新作品的不断涌现,无论是技法的创新还是音乐表现的需要,摇指的弹奏技法在传统摇指的基础上都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和创新。
(一)古筝摇指的分类
古筝摇指技法根据流派风格,可分为河南筝派的摇指,也称大托劈。这种摇指力度强,声音铿锵有力,但不够灵活,速度和密度不够;山东筝派的摇指,也称小托劈。这种摇指灵活性好,密度和速度比较河南的大托劈摇有优势,但持久度不和力度上都不及河南的大关节摇指;浙江筝派的扎桩摇,扎桩摇密度和力度及持久度都很好,但在音色的变化上不够灵活。①
随着古筝新作品的不断涌现及对演奏技法的要求,在摇指技法不断发展中出现的悬腕摇法,又细分为单指摇和双摇(双指摇)、三指摇、四指摇等,单指摇又分为拇指摇、食指摇、中指摇以及派生而来的扫摇、摇弹及单指摇多弦及多指摇多弦等。在现代创作筝曲中,悬腕摇指占有重要地位,可以通过不同方式的弹奏产生各种不同音色,这些色彩各异的音色大大丰富了现代筝曲的音乐表现手法,摇指弹奏没有音色的变化会使作品黯然失色。(本文只针对大指悬腕摇的音色变化加以研究,传统摇指和过于复杂的摇指技法,如三指摇等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
(二)摇指在古筝中的作用
古筝是以点状发音的弹拨乐器,在长时值的音符及歌唱性强的线性旋律上的表达较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古筝的演奏技法中表现长音的技法主要有轮指、点指、摇指三种。轮指:音色圆润、细密,缺点是力度不够。点指:也叫轮抹,点指力度强,常常表达气氛热烈的场面,由于双手弹奏,对于旋律中需要左手作韵、按变音的时候无法做到。悬腕摇指:悬腕摇指在力度、音色变化及灵活度等各方面都十分有优势。既可以表达气势磅礴的场面也可以表现温柔如水的情感,表达上即可大气也可细腻。乐曲常常出现的右手摇指弹奏长时值的线性旋律,左手伴奏是弹拨乐的“点”状发音,悬腕摇将点、线的结合表现得非常的完美。
二、摇指技法的音色变化及其特点和运用效果
摇指弹奏时通过用力方式、触弦角度、与弹弦位置等不同的方式,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声音色彩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用于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或同一作品的不同部分中。
(一)虚实
用音色来表达虚实效果,主要通过用力方式、触弦深浅等方面来调整。这种音色变化可以给音乐带来多层次的效果,亦会使音乐产生朦胧形象。一般用于乐曲的引子、慢速旋律、连接乐曲的间奏部分与尾声
(二)明暗
音色的明暗主要通过触弦的位置和力度变化相结合等方面来调整。这种对比效果多用来描写细致的情感变化或乐曲层次的丰富,可以带来音乐的张力。这种音色变化比虚实变化略为简易,所以是音乐作品中最为常用的摇指变化音色,适用与音乐作品的任何一个位置。
(三)与力度结合
与力度结合可以大大增加音色變化的效果,增强音乐张力。当摇指力度增加,音量变大时,触弦方式和手指力度都要随之调整。在音乐作品中,摇指最强的力度可以达到三个f(forte),最弱可以达到三p(piano),力度层次可以达到非常丰富。
三、摇指在音乐作品中的使用
《云裳诉》与《箜篌引》是两首优秀的现代筝曲,不论是教学或是演出使用率都很高,《云裳诉》是使用了传统陕西筝曲的音乐元素创作而成,乐曲有明确的音乐形象,如歌的旋律,简洁的结构,是传统写作技法创作的典型代表作品。《箜篌引》是使用传统筝曲不常用的西域音阶,结合现代作曲技法,沿用唐大曲结构特点创作而成,乐曲旋律化与动机化材料并存,是使用现代技法创作乐曲的典范。这两首乐曲极具代表性,乐曲中都大量使用了摇指技法,各个部分对摇指音色又有着不同要求。
(一)《云裳诉》中摇指音色变化
古筝协奏曲《云裳诉》,作者以白居易的名诗《长恨歌》为素材创作而成,主要描述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安史之乱”时的悲情故事。乐曲中运用了大量的摇指技法,时而清幽哀怨,如泣如诉;时而急速有力,似呐喊挣扎。对应这些形象,每个部分的摇指音色变化丰富。②
1.引子
引子是激动、悲恸的情绪,摇指分为时值较长的摇指和短小的摇指。时值较长的摇指出现在引子的开头和结束部分,并伴有大量伴奏,如和弦、刮奏,此时摇指是烘托气氛的重要手段,因此需要实在、明亮和力度强的音色,主要变化是通过力度结合音乐表现,第三小节fp至渐强,音色的明暗可以通过触弦位置的变化与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基调相匹配。
引子的10-12小节是时值较短的的摇指,因时值短小及旋律构成等原因,摇指的音色变化幅度不是很大,乐句所表达的音乐哀伤、无奈中又带有不甘,音色紧随旋律调整明暗、强弱的色彩。
2.慢板
引子后紧接着是慢板主题的呈现,摇指多用于长时值空白音响的填补,因此,处理方式与引子中短小时值类似,主题第一次呈现需要完整、清晰的印象,主要是明暗的音色调整,配合旋律起伏。慢板主题在中音区呈现,长时值的音符由摇指演奏,表现深情、缠绵的情感诉说,摇指要求音色柔和、绵密均匀。在之后的反复变奏和快板主题中,随着情绪起伏,摇指技法起到突出个别旋律音高的作用,因此在力度上会有加强的趋势。
3.快板
快板部分有32个小节的连续摇指,整段如歌的旋律都是通过摇指完成,没有其他技法加入,这就给演奏者提供了足够的精力去处理摇指的音色变化。这一段处于点状动机化旋律之后,在形象上有很大对比,作者提示力度为mf,并无太大起伏变化,所以音乐的婉转如歌只有通过明暗虚实对比来体现。总的来说,根据音高起伏和乐句断句来进行变化。
在音乐渐入高潮的时候,乐曲加入扫摇技法,帮助音乐烘托气氛,此处扫摇力度由弱至强,力度弱时旋律音要清楚,力度强时音色要求浑厚、有力,摇指触弦位置由靠近筝码处随着力度的渐强慢慢靠近岳山,中指扫弦的位置、大指和食指间抵住指甲的力度、触弦深浅和音域都要随着重音慢慢变化。
4.华彩段
华彩部分中的摇指是全曲音色变化最多的部分,大量的单音重复表现无奈彷徨的情绪,同时音乐的发展和凝聚力就由音色和音量变化来完成。对于同音反复,音色必须有着调整变化,虚实交替、明暗对比、强弱与速度成正比。
5.再现段
最后的再现部分,摇指音色变化更为丰富,力度则变化较小,与乐曲“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情感呼应,在慢慢平静后,又是如歌如诉的主题再现,从虚无缥缈的音色中慢慢流出的旋律又慢慢消失在时空中一般。
摇指在《云裳诉》中模仿人声,如诉如泣地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钢琴与古筝单音是无法做到模拟声腔的,所以如果摇指音色过于单一,就不能充分的展示出乐曲的悲凉之意。
(二)《箜篌引》中摇指的音色变化
《箜篌引》是一首充满幻想与戏剧性的古筝独奏作品,乐曲前半部分速度起伏多变,旋律虚实相映、时隐时现的幻想境界,后半部分是神幻性的舞蹈,即轻盈又粗犷的奇色瑰丽意境,给演奏者极为宽松的想象处理空间。③
《箜篌引》中摇指的音色变化多是描写一种意境气氛,特别是在散板部分,对音乐整体结构还有着重要的凝聚力。
1.引子段
音乐的引子是由散板为主构成,其中穿插着部分稳定节奏,有固定音高的乐音也有变换的音腔的变化音,还有刮奏和击弦的效果音。引子段主要交代了音乐的基本形象和主题动机,摇指在此段中的装饰性作用更为突出,主要有两种处理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固定一种音色,在演奏过程不做明显的变化,如乐曲开始第二小节的摇指,作为音乐材料的分割线,音色明亮结实,但整个音在演奏过程中音色的变化不大,第二种方式是作为一种装饰性音色,如16小节,结合左手的滑音,音色必须和音量一起做明暗虚实的变化,把人渐渐引入虚实相映、时隐时现的奇幻瑰丽的情境之中。
2.慢板段
慢板的摇指也多以色彩性装饰和音乐断点的作用,如18小节中出现的滑音摇指,之前散板中出现过提示,在此出现加入自由延长音记号,音色变化可以更为丰富,从触弦方式、发力方式、触弦位置、以及力度都要有变化,这个变化是随着音乐情绪的起伏的,每次出现便是一次音乐呼吸。从再现的作用来看,乐曲中反复出现的摇指音都在乐句尾部,每一次出现便是一次乐句变奏,推动着音乐发展。从总体来说,把握安排每次出现的相同音符的音色和力度变化对比,变化太大会破坏音乐结构力,没有變化音乐会失去活力。
3.快板段
快板部分与慢板部分有着巨大的对比,处理节奏速度、演奏织体等方面,演奏方面也使用完全不同的技法,快板第一部分完全没有使用摇指,而是使用点奏、快速抹拖等技法来演奏长音效果,这种技法音色变化不如摇指,但音响与摇指形成强烈反差。快板最后一个段落完全用摇指演奏,作品加以刮奏和扫弦,将乐曲气氛完全烘托起来。这时的摇指要与前部分快板音响形成对比,摇指密度加大,音色干净实在,由强开始,随着材料向下模进,力量逐渐转弱,触弦渐渐变浅,摇指位置逐渐向内靠近,音色慢慢变得暗沉,需要根据音乐材料配合减弱,同时音色调整变化,当声音降到最弱最虚,又通过四拍重新回到ff,音色也由虚转实,衔接再现材料的尾声。
4.尾声段
尾声中只有最后一个音使用了摇指,伴随着音量变化的刮奏,摇指音是乐曲音域的最高音,同时也是乐曲的调性音高,作为强收的结束音,音色的变化基本没有,主要是力度的变化。
四、结语
与《云裳诉》拟人化处理的不同,《箜篌引》的音色变化很大一部分依靠力度变化来判断。作为现代创作筝曲,作者将摇指技法作为一个符号,镶嵌在音乐中,起到装饰、界限以及对比色彩的作用,因此在这个作品中摇指的音色变化要根据作品材料结构等音乐属性来仔细分析,对比前后音响,判断作用,再细致处理。
注释:
①赵毅.古筝摇指和音色构成技术分析[J].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01):119.
②李萌.中国现代筝曲集萃(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273.
③谢力荣.构思与表达——谈古筝曲<箜篌引>的创作意向与表现方式[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3(02):156.
参考文献:
[1]赵毅.古筝摇指和音色构成技术分析[J].黄钟,2006(01).
[2]宋婷婷.中国古筝摇指技法传承之研究[J].中国音乐,2013(03).
[3]张蓓.古筝曲《云裳诉》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力[J].黄河之声,2015(08).
[4]谢力荣.构思与表达——谈古筝曲《箜篌引》的创作意向与表现方式[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