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霄
摘 要:本文通过剖析美术馆创新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美术馆在运营过程中应顺应时代潮流。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美术馆自身也在不断的自我完善,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对深化美术馆各项职能有着积极的作用,从而实现了美术馆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美术馆;虚拟现实;应用
中图分类号:J2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2-0033-01
美术馆作为博物馆的一个分支,诞生于18世纪,其主要职能为收藏、展览、研究、推广艺术作品及服务公众。现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美术馆自身也在不斷的自我完善,通过科技的外衣来实现自身的创新与发展,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当今的美术馆,各项职能在进一步深化,同时作为提高公众文化艺术修养、协助艺术家进行创作交流活动的公共文化场所,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当今中国,美术馆资源发展极不平衡,存在着社会关注低、基础设施不完备、各项职能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但随着改革开放,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许多国外先进经验已经被国内一些美术馆所借鉴,并应用到自身美术馆的建设上来,涌现了一批如今日美术馆、木木美术馆、尤伦斯艺术中心等优秀的民办当代艺术馆。然而,在国内美术馆发展进程中,中国大陆的诸多美术馆仅仅只实现了展陈功能,并未在真正意义上完全履行艺术博物馆的全部职责。因此,如何充分发挥美术馆的职能问题,是当今美术馆发展的当务之急。
随着数字语言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的渗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因此艺术的欣赏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当代艺术的未来,应该是虚拟与现实的结合,美术馆的目标群体不光是现实中的人,更是未来意义上的人,让更多的公众在更有效的时间和空间中感受艺术,参与艺术,体验艺术,创作艺术,这才是真正未来的艺术,也是美术馆借助科学技术而不断创新的最终目的。作为传承历史文化发展的美术馆,如何借助现今的科学技术资源来推动美术馆的创新机制的构建,使美术馆更加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是当今美术馆发展的重中之重。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同样深化着美术馆的各项职能,同样,美术馆的社会需求反过来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的发展是基于技术的进步,美术馆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也应对科学技术保持强烈的敏感性,借助科技优势,推动自身进步。
当今的数字技术发展,特别是网络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美术馆而言,表明了一种新的艺术展示方式的诞生。同时建立起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美学叙事体系,开辟了另一种空间形式——多维的空间叙事形式;对于艺术家而言,提供了一个综合展示的多元化平台,对于观众而言,它把展示方式从线下转移到线上,让观者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想看的艺术作品,并能全视觉接触参与其中。特别是对于美术馆馆藏作品而言,借助新技术提高展出率的同时还可以降低藏品的损耗。
虚拟现实技术则为美术馆的展陈创新提供了另一条思路,是美术馆从传统的展览方式向现代化展览方式转变的最好方法,也是建立数字化美术馆的最好方式,它主要包括沉浸、交互和想象三方面的内容。
(1)沉浸:观众进入数字美术馆去感受艺术作品时,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感受到一切都是真实的存在,而这种存在却是一种超现实的艺术体验。
(2)交互:参与者可以自由的穿越无限扩展的美术馆空间,可以与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交互。将三维视频技术与艺术作品的生产过程有机结合,落实于交替互动,空间互动,实时同步及技术手段,人们可以实施参与与互动。
(3)想象:为艺术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将艺术家的创意与计算机图像学,人工智能学有机结合,实现了从作品创意到展览整体构架的全面构思,扩展着艺术生产空间。
对于展览形式而言,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美术馆的资源共享,摆脱了区域限制,省时省力,通过互联网足不出户就可以观看到美术馆的展览,参与虚拟研讨会及展览开幕式;对展览而言,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了多元化的展览形式,使观众置身于其中,提供充分想象空间之外,还可以参与互动;同时对于馆藏作品而言,可以将馆藏作品信息放置于网络,在虚拟空间做长期展陈,除了提高藏品的展出率之外,还更好的保护了藏品,减少损耗。同时对于艺术家而言,虚拟空间的展示无非又对艺术家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在考虑艺术作品的同时还要考虑实体与虚拟两个空间,对艺术家和观众来说都是一种不同的体验。
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给美术馆事业增添了新的色彩,同时美术馆的现实需求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美术馆作为链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已逐渐被数字化美术馆所深化,虚拟美术馆作为一种未来趋势也一定会被人们所追捧。美术馆作为美术生态工程中的重要分支,它需要相关部门及美术馆的管理者及时转变观念,同时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建设。我们应当把握好这一契机,利用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实现自我提升,拓展美术馆的收藏、研究、展陈、教育等职能,从而缩小与世界先进艺术博物馆的差距,真正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怀骥.赛博空间中的美术馆——今日美术馆的数字计划[J].今日美术馆,2009.
[2]高鹏.美术馆在数字化时代的创新与实践[J].美术研究,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