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期心理教师压力的自我调节

2017-05-27 05:55李玉环
读与写·下旬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课堂管理社会支持

李玉环

摘要:分析见习期心理教师面临的三种压力源,并提出了积极学习课堂管理、恰当的使用社会比较方法、启用社会支持的自我调节方法,以帮助见习期心理教师渡过职业适应期。

关键词:社会比较;社会支持;课堂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93-01

由于近年来国内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许多大、中院校都配备了专门的心理老师,教育部也与近期修订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这一系列举措的引入,一方面提升了社会对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视,另一方面起到了防范心理问题产生的作用,有效提升学生、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根据目前国内经济、教育发展趋势,特别是二孩政策的放开,对教育的倚重只会更为突出。这就促使因社会经济、教育发展而生的对知识的期待,转化为巨大压力落在了一线教师身上。这样的体系中心理教师处在了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心理教师自然承担起为在校师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的重任,同时本身处于基层教育的一线,尤其对于初入职新手,,他们既要克服见习期教师因胜任力不足而产生的倦怠心理,又要及时调节教育教学中产生的工作压力,不得不说是一个挑战。

见习期阶段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最具可塑性的阶段,也是其专业成长的"内在关键期"。如果见习期心理教师能恰当把握好这一阶段,及时调整各种压力,疏导负面情绪,就能够树立起良好的专业信心、确立自己的教学风格,平稳渡过职业适应期,规划出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1.寻基础——见习期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培训的整体概况

为了避免新教师在见习期因教育教学能力不足、工作压力调节不当等出现不胜任的情况,高校在培养阶段既有相应的措施,用人单位也会组织相应的岗前培训。依据我国目前师范生的培养模式,大部分师范生在校阶段已完成了实习期培训任务,即从熟悉教师工作、行为规范,到学习掌握教育、教学理念(1-2),对于初入职阶段将遇到的各种问题、困扰也给出了初步的预测与应对建议。具体化到我市的新教师培训工作上,既有集中展开的职前培训,又有分散实施的学科培训,更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对见习期教师的职业胜任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3)。但这样多层次的培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对见习期心理教师这一群体。由于工作中许多问题都是发展性、积累性的,一些职前培训就很难起到长效的指导作用;心理教师同时承担心理咨询工作,将与心理咨询师面临的个人成长问题合并,使得见习期心理教师的压力颇为突出。

2.找来源——见习期心理健康专业教师的压力源

根据笔者调阅相关文献、走访多位见习期心理教师真实情况以及笔者的亲身经历,见习期心理教师压力主要有内外两类三个方面的来源。

第一,客观教学质量即课堂教学实施的要求。心理健康课与其他常规课程有着众多的不同,课堂教学不再以传授知识为终极目标、教学内容更加宽泛、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并多以活动、游戏为载体。为了保障教学质量,达到教学要求,这就需要见习期心理教师具有很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并能深入浅出的理解、演绎教学目标,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实施,促成学生任务完成与心理成长。无疑,对于新入职的教师是一大难题,许多见习期心理健康教师常常要奔走于课题纪律维护、教学任务布置中间,课堂管控过严,活动游戏无法深入展开,难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安全和心灵共鸣;课堂管控过松,教学设置就流于形式,不仅挫伤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还会影响学生对心理课的合理期待。这是见习期心理教师最直接的压力来源。如果不能及时克服,很容易形成对自己不能胜任的判断,自我挫败感、倦怠无力感接踵而生。

第二,专业能力提升的要求。大部分见习期心理教师一入职初始,即身兼学校心理咨询师及心理健康教师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及个别学生心理辅导、问题学生的系列干预等,无不需要见习期心理教师有着过硬的专业知识水平、较高的技术水平,但是初入职者大多缺乏实战经验,理论功底尚属薄弱,灵活应变能力也是非常的不足。"需求"与"供给"的不对应,初入职的心理教师会感叹,明明也很用心,甚至是全心扑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但期望与现实存在太大落差。这一来自外在的专业能力提升要求,可能诱发心理健康专业教师严重的心理失衡,表现为缺乏正确的自我认同,自我价值感也会降低。

其次,内在自我成长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依据人类心理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规律,设计教学内容或从事相关的专业活动,那么对從业者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心理教师必然能站在科学的角度诠释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咨询工作中能分析当事人的问题、情况,提供熟练、有效的专业帮助;且能以前瞻的视角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以确保在具体的咨询、辅导工作中不会因为个人的情结、困扰而影响到当事人、教育对象的状况。但是,实际上,许多见习期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内在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未完成的事件,如童年期被忽视的情结、强大的超我形成的完美主义人格、内在小孩未曾疗愈的问题,如果不能获得持续的自我成长,可以说,帮助他人基本是无效的。

3.重行动——见习期心理教师压力的自我调节

学者任勇曾提到:现代生活中人们普遍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想尽各种办法改善生活。对于教师而言,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提高教学质量也就是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见习期心理教师要有这样基本的认识,以一种全局性的、系统性的视角看待初入职期间各种压力,不能因现实的压力就过早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往研究中更侧重从教育学观点来探讨见习期教师压力调节的方法,如李碧珍(2016)提出教师应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加强教学反思、校本研修和教学实践等方面来走出困境;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16)则是从专业技能训练、搭建长期、针对性的培训和实践平台帮助见习期教师渡过适应期,这些方法要彰显成效需要时间的打磨和经验的积累,鉴于此笔者试从更简单、直观的要求出发,提出一些对应性的小策略,以期能提供给在现实困局中"单打独斗"的小个体一些实效性的帮助。

首先,善用教育理论,打通教学难关,在学理论中促行动,在行动中强理论。

见习期心理教师,需要在课堂管理及专业技术能力两个方面多下功夫。例如学习班主任管理、课堂组织,这不仅可以通过"传帮带教"来实现,见习期心理教师也可以發挥自主性,通过观察学习、模仿学习来加强。课堂管理不是教学成功的充分条件,但却是保证课堂效果的必要条件,见习教师更不能忽视这一点。此外多参加教研活动,积极备课、听课、评课,切忌流于过场,做一个听评课的"有心人",并能抓住机会与同行、前辈就课堂组织、教学设计等进行探讨与演练,既可以找到互相倾诉的同质团体,又能够获得清晰的自我认识、提升专业技术水平、习得教学设计思路。课堂管理与专业能力训练双管齐下,才能更大限度的提升教学效果,从而真正的提升见习期心理教师的自我价值感!

其次合理看待考核,恰当使用社会比较。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团队近年来发展快速,各类评比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比较的初衷是引发反思,促进发展。但是有时因为个人能力、视野的局限会与之背道而驰。对于见习期教师各种考核也不期而至,班主任考核课、专业考查课、教育基本功比赛,每一项都意味着漫长的准备时间、扎实的专业能力、过硬的心理素质。

最后就是启动内在资源,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教师职业本就是高耗能职业的一种,而心理教师则负担了一线教师、心理咨询师两重职业压力。此背景下易表征出职业倦怠的情感枯竭、动力缺乏的征兆。若此时能够拥有强有力的社会支持,就能够度过职业不适阶段。恰当、充分的社会支持使个体对自己有积极、全面的评价,且在经历失败、应激事件时也有更多的心理资源来应对。见习期心理健康专业教师要及时走出自我优思的藩篱,积极主动的与同事交流工作中的感受与经历,主动寻求向信任的亲朋好友倾诉初入职场的压力,采纳同辈、同质群体高质量的支招或建议,还可以将满腔情绪化成字符在社交平台中达成合理的宣泄。总之,让构建起的外部支持系统促成内在心理资源的流动,无论是正向还是负向的情绪压力都能得到指引或疏导。

参考文献:

[1] 孟洁.新教师入职培训新途径的探索和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2(2):73-78.

[2] 杨邓红.师范生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2(6):69-73.

[3] 章立早.提高新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就会赢得未来-厦门市新教师见习期培训工作纪实[J].观察,2009,18-19.

猜你喜欢
课堂管理社会支持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管理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脑卒中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照护负担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互联网+”思维在应用型高校课堂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一课》中教师娜迪亚悲剧形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