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艳+耿慧
摘要:民间俗语语言精练形象,内涵丰富多彩。其中,表达对经济伦理思想的认识和阐述的语句很多,内容涉及到生产、交换、消费方面,生动地体现了传统的经济伦理思想在民间的广泛影响。
关键词:民间俗语;经济伦理;生产;交换:消费
中国各地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且在人民群众中长期流传的民间俗语。其中有大量内容上涉及到经济思想的语句,从中可以领略到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交换、消费方面的朴素而富有哲理的经济伦理认识。
一、生产伦理
各行各业的生产都关系到人们的生存、生活,有利国计民生。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阐述和强调了各类生产的功能和重要性:“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简言之就是说农工商虞这四种行业是人民衣食的源泉。人们依赖农民的耕种来获得食物,虞人开出木材来供人使用,工匠做成器皿来供给人需求,商人运输流通这些物品供人们选购。俗语“农民不种田,城里断炊烟”、“不栽树,不种草;人无粮,畜无料”,“副业兴旺,致富有望”、“有桥道路通畅,有商城乡兴旺”,所表述的意思与司马迁是一致的。“水浅鱼难养,农贫商难兴”、“以副养农,日子不穷”、“无农不稳,无商不活,无工不富”,强调了各行业同等重要,没有孰重孰轻的差别,不应该有所偏废。而且还要有“工农商,互相帮”,各行业互相支撑,共同发展的大局意识。
不管从事何种生产活动,天时、地利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还在于人的努力与付出。俗语“生意不怕折,只怕歇”、“行路不怕山高坡陡,种田不怕苦苦累累”、“三分栽树,七分管护”、“摇钱树家家有,就靠自己的一双手”勉励人们要勤勉地参与生产劳动。
生产除了能给人们提供生活资料还能实现增收致富获得经济效益的目的。例如林业俗语有云“多栽经济林,富国又利民”、“八角是棵摇钱树,哪里栽了哪里富”、“油桐树真是好,全身上下都是宝”。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在很多地方出现了毁掉生态林改种经济林的现象。这反映了部分人在生产活动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心态。俗语“山上没有树,水土保不住”、“绿了荒山头,干沟水长流”、“堤边多栽树,旱涝保得住”、“住宅周围树成林,家中四季少灰尘”,分别阐明了林木具有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防旱涝和灰尘的生态功能,其生态效益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时必须以生态效益为基础,因为人类的经济活动倚赖于生态环境物质要素的支持。如果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考虑生态环境,甚至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必然会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人类自身也必然要在物质需要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承受因环境问题带来的痛苦与威胁。另一方面,如果生态效益受到损害,经济发展也将受到阻碍,更谈不上实现整体的、长远的、持久的经济效益。因此,本着造福人类的初衷,一切生产经营的活动既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性的满足又要保证经济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要坚决杜绝只看当前、不顾长远;只知掠夺不知保护的生产行为。
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早已有了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意识和经验。“蛤蟆难看益处多,专吃害虫保苗棵”、“小蝌蚪在田中搅点混水,也对庄稼有利”、“爱鸟护鸟,虫害减少”,这几句俗语强调了保护动物存在于自然界的生态地位,能维护生态平衡使人类受益。“一季水稻一季瓜,改善土壤顶呱呱”、“水旱轮作好办法,病害虫害都减少”则提醒和教导人在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提高自身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要爱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资源,采用科学的手段真正促进生产的发展。
二、交换伦理
交换是一个自由的过程,买卖双方本着自由出售,自由挑选、购买。不强买强卖的原则才能顺利成交。“买卖不同心”、“买者想白拿,卖者要高价”,交易双方都有利己心,卖者想贵卖,买者想贱买,都想争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自然免不了一番讨价还价。但最终交易形成后,双方在各自交付出的同时也有了收获,所以是自由平等的。从卖方角度来说,要尊重买方观看、挑选、询问和最终做决定的权利。如俗语所言“好货不怕看,怕看没好货”、“顾客任挑选,好货销得远”、“物定主财,货随客便”。从买方角度来看,首先,花了钱当然要买到好的东西,买前要认真挑选,“买铃先摇一摇再买,买驴先骑一骑再议”、“买针也要看看针眼坏不坏”,避免因疏忽而造成经济损失或者事后与卖方产生纠纷。其次,要理智,不轻信不贪便宜。“一分钱钞一分货”,价格与质量是相联系的,出什么价买什么等级的货自己心里要有数。“千卖万卖,折本不卖”,赔钱的买卖是不会有人做的,不要轻信。“买了便宜柴,烧了夹生饭”,贪便宜只会给自己带来烦恼。交易是互利互惠、各有所得的活动。能顺利的完成交易当然皆大欢喜,如果交易没有达成也应该有“买不来有钱在,卖不出有货在”、“买卖不成仁义在”的豁达。
交易过程还是一个相互服务的过程,卖方提供商品就是为他人服务,买方购买商品就是享受他人服务。没有人不期望周到、热情、贴心的服务。买卖双方都文明有礼、有商有量自然就能在愉快中促成交易、享受服务。俗语“人无笑脸休开店”、“热情经营堆金积玉,和气买卖进宝生财”、“客无亲疏,来者当敬”、“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提倡的就是礼貌热情、以和为贵的文明行为。
“自古买卖有规矩,交情为重价合理”,公平是交易活动中的美德和原則。任何一方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买卖讲公道,顾客做广告”、“公平交易有口皆碑,亏心买卖信口瞎吹”,这两句俗语都是从卖方角度来要求的,买卖公平,价格合理的商家能吸引和留住顾客,顾客的赞誉和传颂相当于免费的广告。好口碑更是金字招牌能带来更大更长远的利润。因此,在商品交易活动中不能做擅自抬价、暴利欺诈,自毁招牌的事。
诚信是做人之本也是经商致富之本。交易活动中的诚信首先表现在保障商品质量。“经营要诚,货物要真”、“山货不掺假,心眼不掺杂”,不掺假造假,以次充好。其次是不做虚假宣传。“说话无根据没人信,卖马无肥膘没价钱”,宣传免不了要捡好的说,但不能过分夸大、无中生有,故意误导他人。再者,诚信还表现为“市不二价”,对谁都一样的“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一直以来“顾客就是上帝”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和社会对商家的要求、监督较多也较严格。其实成功、和谐的交易离不开买方的配合与支持。以上所举绝大多数的俗语虽然也都是从卖方角度来要求的,但自愿、公平、文明、诚信的交换原则是买卖双方都应该遵循的。
三、消费伦理
民间俗语的表达是简洁又直接的,但其中蕴含的消费伦理思想朴素又全面。
首先是肯定和鼓励消费。消费是人的正常需求和欲望,如荀子所言“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荀子·荣辱篇》。俗语说“农家忙碌为粮食,商人奔波为金银”,人们辛苦劳作无非是为了生活舒适,因此在辛劳之后自然就会产生“辛苦挣来快活用”的底气和理所当然。
其次是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消费。“但有千年产,没千年主”、“我见几家贫了富,几家富了又还贫”、“富无三代享”,这都说的是人生在世贫富无常,没有永恒的财富,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银钱到手非容易,用时当想来时难”、“有钱常记无钱日”。而且生活要有计划和打算,不能只顾眼前,贪图一时享乐。如俗语所言“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就受穷”,“创业百年,败业一天”。即便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和财富也要明白“没有用不完的水,没有吃不完的粮”、“纵有万石粮,浪费不会长”,所以“家有黄金,莫点双灯”、“有吃有穿,节约当先”。鼓励人们厉行节俭可以增加财富,“财从细来,有从俭来”、“一天省一把,一年买匹马”、“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
在民间俗语的节约消费观里最难能可贵的是还包含了生态节约思想,提倡可持续消费。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的万物结成生命共同体。主张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在消费过程中自觉地珍惜、节约资源,爱护环境,保护生态。不能为了满足无限的消费欲望,挥霍、浪费,透支有限的资源。自然健康、美好,人类才有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住在江边不觉水贵,住在林中不觉柴贵”,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拥有丰富资源的自豪,另一方面也暗含劝诫之意,没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資源,想要长久拥有就得珍惜。因此,要有“住在山里不乱伐树木,住在水头不污染水源”的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人们常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来形容人做事没有毅力,不能持之以恒。这句话如果放在现实中是非常有智慧的。俗语云“天天打鱼不晒网,不过一年无鱼吃”、“心不贪,鱼满缸,心不足,鱼灭族”、“鱼塘拿鱼留鱼种,留得小鱼长大鱼”。高强度地捕捞获利虽多但一网打尽之后也终将面临惨淡的局面。而不加选择地捕捞,把小鱼甚至鱼卵都捕捞上来更是瞻前不顾后的短视行为。为了保护渔业资源,也为了长久的经济效益,要懂节制,给资源休养生息的时间;要留余地,不能只图眼前利益。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不仅是自我生存和生活的需要,更是关系子孙后代利益,造福千秋的行为。俗语“前人毁林,后人遭灾”、“现在人养树。日后林养人;无灾人养树。有灾树养人”、“但存方寸地,留于子孙耕”,就是在语重心长的劝诫人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让子孙承受前人行为留下的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