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肝硬化血管改变及侧支循环中的应用

2017-05-27 21:28谢强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31期

谢强

【摘要】 目的 探究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肝硬化血管改变及侧支循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2例确诊为肝硬化并做上腹三期增强患者作为研究组, 72例因其他原因做上腹多期增强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上腹部三期增强扫描, 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对门、肝静脉及分支重建血管成像, 并对比分析获取图像。结果 两组患者CT双期增强肝脏血管显影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清晰显示肝脏血管显影情况, 准确了解门体分流侧支循环情况;研究组患者中14例由于脾功能亢进实施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 15例肝癌患者实施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准确了解门体分流侧支循环程度、范围及部位, 进一步为治疗前血管评估提供准确影像学信息, 可作为临床常规影像学检查。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肝硬化血管改变;侧支循环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1.045

肝硬化为我国临床常见疾病, 由病毒性肝炎引发。近年来, 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逐年增长, 肝硬化发病率也随之升高。肝硬化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 易被忽视。相关调查[1]显示, 肝硬化中晚期患者门静脉高压并发率可达到75%以上, 肝癌并发率高达30%~50%。目前, 临床诊断中采用肝穿刺诊断肝硬化, 但其具有创伤性、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相关研究[2]显示, 影像学检查应用于肝硬化血管变化、形态学中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有效信息。本研究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肝硬化血管改变及侧支循环中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0年5月~2014年4月确诊为肝硬化并做上腹三期增强72例患者作为研究组, 男37例, 女35例, 平均年龄(55.4±9.2)岁;将本院同期因其他原因做上腹多期增强的7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男38例, 女34例, 平均年龄(55.1±9.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应用飞利浦64排螺旋CT, 250~300 mA, 扫描120 kV。增强扫描使用双筒注射器, 以75~100 ml碘海醇为对比剂, 肘前静脉注入, 流率为3.5 ml/s, 注射30 ml生理盐水, 流率与对比剂一致, 实施动脉、门脉、平衡期扫描。注药后27 s为动脉期, 肝动脉后28 s为门动脉扫描时间, 平衡期扫描时间为240 s, 将扫描获取的增强原创数据传至工作站, 使用MIP、MPR、VR等处理技术重建血管, 与原始横断面图像结合行综合分析。由经验丰富的2位医师分别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依据病情需要观察、重建肝、脾动脉走向、分支、形态。门脉期测量门、脾静脉主干直径;统计所有患者门静脉分支显影情况及肝动脉仍显影情况。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CT双期增强肝脏血管显影情况 研究组肝动脉期肝动脉显影72例, 门静脉期, 肝动脉显影27例, 门动脉显影72例;对照组肝动脉期肝动脉显影72例, 门静脉期, 肝动脉显影17例, 门动脉显影69例。两组患者CT双期增强肝脏血管显影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2 门体分流侧支循环情况 研究组患者并发门脉高压 57例, 门静脉主干直径为(16.5±2.6)mm, 脾静脉主干直径为(13.2±2.2)mm。57例门脉高压侧支循环表现为门静脉海绵样变9例, 椎旁静脉分流3例, 肾、脾、胃静脉分流6例, 腹壁、附脐静脉曲张7例, 食管旁静脉曲张10例, 食下管静脉曲张44例, 胃短/后静脉曲张5例, 胃左静脉曲张32例。

2. 3 治疗情况 研究组患者中14例由于脾功能亢进实施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 28例肝癌患者中实施肝动脉化疗栓塞术15例。

3 讨论

肝硬化由肝内增殖性纤维、再生结节增生及纤维化导致, 使得肝内血管床变形, 进而出现血管主干粗化, 肝内分支呈现为螺旋状, 且迂回、稀少、纤细及闭塞, 增生肝内血管行走规律不明显, 从而导致门静脉分支无法显示, 部分所属分支受到挤压而难以显示[3]。

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引发门静脉高压改变是肝内外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中合并門脉高压患者57例, 检测得知脾静脉主干直径为(13.2±2.2)mm, 门静脉主干直径为(16.5±2.6)mm。肝内血管形态改变, 脾静脉及门静脉主干、分支显著粗化, 其内部血管走行扭曲、僵硬, 肝内分支稀少、细小, 并逐渐向枯枝状发展。此外, 部分高压肝动脉血流直接反注门静脉分支内, 进而形成侧支循环, 导致肝、门静脉血流受阻, 循环时间过长, 进而延迟排泄, 延长肝、门静脉显影时间。

肝硬化可进展为脾功能亢进、脾脏肿大。本研究14例脾功能亢进患者实施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 术前通过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准确判断血管扭曲情况、成角角度并选择合适导管型号, 进而使介入插管时间缩短, X线对患者的损伤及造影剂用量减少, 并有效降低反复插管造成血管狭窄、闭塞发生率、手术风险及医疗费用。肝硬化后期可并发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是目前不能手术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本研究28例肝癌患者中实施肝动脉化疗栓塞术15例。术前通过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血管成像准确判断肿瘤供血血管是否存在解剖变异、肿瘤对邻近组织结构侵犯情况、门静脉栓塞及侧支循环情况, 避免手术操作频繁导致肝动脉闭塞、狭窄以及多次寻找血管。

综上所述,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准确了解门体分流侧支循环程度、范围及部位, 进一步为治疗前血管评估提供准确影像学信息, 可作为临床常规影像学检查。

参考文献

[1] 刘欣, 孟志华, 黄丛云, 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侧支循环多层螺旋CT固定时间点扫描的影像表现.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5, 46(2):111-115.

[2] 陆丹羽, 全显跃.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CT门静脉造影一站式扫描技术在肝硬化中的应用.中国全科医学, 2015, 18(24): 2991-2996.

[3] 李瑞雄, 杨维珍, 蒋仕伍.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肝硬化血管改变及侧支循环中的应用价值.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5, 8(10):922-925.

[收稿日期:2016-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