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的个性阅读

2017-05-27 09:36姚春兰
读与写·下旬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交流文本

姚春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80-01

1.通过读去感知

"文者,情之經",语文教学要重视美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体味涵咏,读出文章的美味,品出文章的美感。

美读。是将无声抽象文字符号转变为有声生动言语,耳之所闻,心之所思,多感官共同参与,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最终实现"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

朗读。教师应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方法之一可以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是为了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是为理解文本打好基础。教师提供思考问题,是为了让学生的感知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在这一阅读层面,问题的设计应有很强的认知针对性,避免出现提问随意性。教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讲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最终完成教学目标。然后再就阅读教学中的"大问题"--也就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作迁移性质疑,让学生展开讨论,以强化阅读教学的重点知识,揭示文本的内含意蕴,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

精读。精读阶段是学习课文的关键性环节,探究心理、探究性学习方式自始至终伴随着学生,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阅读、感受、理解、品评课文,最终领悟、吸收、内化课文内容。精读是一种精心细致地、逐字逐句逐段地钻研和体味,并在充分理解的层面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它是在初读基础上的提高,要求学生从头到尾地细读,对重点的、难以理解的部分反复读,边读边思考。精读便于理解文本中的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章节,通过精读学生可以学习作者使用语言的技能和方法,获得语言的积累。关于精读,叶圣陶先生曾就它的地位、作用和目标作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精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能够自由阅读"。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文末说到"欧美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马克思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要问这三个词的顺序能不能调换,就与本文的中心意思有密切的关系,而且答案可以从上下文找到。由于马克思在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革命人民尊敬他、爱戴他,而政敌却嫉恨他、诬蔑他、诽谤他、诅咒他。现在他逝世了,全世界革命战友自然对他表示悼念,恩格斯写这篇悼念文章。正是表达了这种悼念之情,这三个词的顺序合理,逻辑性强,感情逐层递进,符合本文的整体思路,不能调换。

2.注重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感情的血液在畅流。"说明了情感体验对阅读的重要性。吕淑湘指出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很美,特别是诗歌、散文,不仅词语美,篇章也美,好像一座很好的建筑物,造型很美。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是能够领会的。这就是说语文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成长过程,是他们与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进行心灵交流、精神对话的过程。透过富有思想和韵味的语言,可以窥见美丽的心灵,感受人生的博大,触摸人世的悲欢,克服个人生命的局限,由此领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真谛。体验感悟是达成三维目标的有效方法。

3.加强与文本的对话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鼓励学生与文学作品进行直接的交流",与文本作品中的人物对话。每篇优秀作品都是作者情感的凝聚和升华。正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所说:"真正的艺术产生的原因,是那想表达日积月累的感情的内心要求"。我们所学的课本上的许多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含着他们丰盈的思想与情致。因此,每一篇文学作品就像一面镜子,既照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文采,也折射着人性的内涵,社会的现实。传统的阅读教学,学生不是主动获取意义,而是被动接受老师或者教材编撰者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学生进行的不是自己的阅读,是重复、模仿他人的阅读,学生失去了阅读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种阅读现状不利于学生学会阅读方法,不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基于问题解决的阅读教学中要求教师要有意识的改造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深入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学生在阅读中主体地位。

4.阅读主体的互动--组织交流讨论

问题解决学习具有社会性特征,为此提出了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的教学策略.交流讨论是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全班讨论、协商,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以补充、修正和深化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在社会性相互作用的共同体中教师也是其中重要的一员,是讨论、交流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为此教师应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活动的自由开展。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小组合作互动可以促进信息交流,改善人际关系,学会与同伴合作,挖掘集体潜能,也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的学习空间。课堂引进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解决问题的机会,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场所。

参考文献:

[1] 骆怡龄.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文学教育(上),2007,(08).

[2] 刘坎龙,程咏艳.中学语文教师文学素质体系构建[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01).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交流文本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如此交流,太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