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52-01
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有一个问题一直困绕着我:现在的语文学习时间在减少,却没改变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量,甚至要掌握的知识更多了,也更难了。面对这样的现状,于是,"有效教学"的理念破冰而出,成为大家共同的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那么,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我有几点体会:
1.潜心钻研文本
什么是"文本"呢?如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在现代化技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抛在了一边,上课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书看一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
2.巧设悬念,创设表达情境
如《窗外》一文,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乡村独特的景观: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日的高远。教学时,教师以"我的乡村有什么独特之处呢?"为悬念,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词句,感受乡村的特点,乡村人的生活以及与景色的关系。然后,播放多媒体画面,让学生欣赏乡村的某一季节的风光。多媒体播放的画面,配上那充满激情的解说,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的内涵,从而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乡村人的尊重、佩服。
2.1 巧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教学中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引导学生提出"山水有什么特点?"这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通过释疑来理清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險,通过播放桂林秀丽风光,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2.2 唤醒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找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2.2.1 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有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2.2 运用多样式教学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2)个人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4)学习成果展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2.3 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2.3 激发学生思考欲。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所以,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2.3.1 设计的问题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
2.3.2 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2.3.3 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
2.3.4 设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3.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3.1 正确认识和评价学习环境。许多孩子都能感受到学习内容的增多,但对于中年级的学习内容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全、系统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显得被动应对,由此带来较大心理负担,影响着学业成就。
3.2 加强心理技能训练,培养意志。如小学三年级是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关键期。因此,意志品质培养成为这个阶段心理发展辅导的重要内容之一,孩子一旦具有较好的意志品质,就有利于帮助他们克服中年级阶段面临的各种困难,而且可以能使学生提高自己的意志控制水平,减少多动症的发生。
总之,要提高教学课堂效率,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培养高素质的小学生,就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及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成为开放的、双向的、多渠道的、立体的信息传递和交换的过程,教师有效引领,学生有效学习,从而构建高效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