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 回归本真

2017-05-27 12:02曾彩华黄耘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自由尊重小学生

曾彩华 黄耘

摘 要:《窗边的小豆豆》记录了黑柳彻子来到巴学园后的一段真实时光,从中表现出小林宗作先生独特的教育培养理念与方式。阅读这本书使笔者体会到了小学生的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天性出发,尊重小学生活动需要,尊重小学生认知需要,让学生保持可贵的好奇心,在活动中实施教学,与学生交朋友,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需要。

关键词:小学生 尊重 自由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49-02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的是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童年真实的故事。黑柳彻子曾经是一名因淘气被退学的小学生,来到巴学园后,她却喜欢上了上学,在巴学园的生活成为她辉煌一生的基石。这本自传式的作品在表现作者那段难忘的生活经历时,给我们推出了改变黑柳彻子的人生的推手——巴学园的校长小林宗作先生,从《窗边的小豆豆》让我们透过作者快乐的求学生活,看到了小林宗作先生独特的教育培养理念和方式。

1 童心为本,学生至上

随着人们对儿童的关注,以及杜威、蒙台梭利等西方教育家对儿童的深刻分析,让我们意识到儿童和成人的区别,应以适合儿童的方式去教育儿童,保护儿童好奇、纯洁、善良的童心。要发展教育必须尊重儿童,重视对儿童的培养,学生至上。在巴学园里,小林校长充分尊重儿童,让儿童有更多的自主权。不仅学生的座位不是固定的,学生上课的顺序也是可以自主选择的,老师在第一节课会把当天需要学习的知识要点列在黑板,学生可以选择从自己喜欢的课程开始学习。尊重孩子的选择,相信孩子的选择,并不是老师的决定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可能有人会说巴学园当然能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因为巴学园全校只有五十个学生,方便管理。其实,在我们现在的教育条件下,我们也可以充分尊重学生,更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天性。

2 尊重需要,保护好奇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小学生是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的,包括对运动活动的需要和游戏活动的需要。小林校长深刻地认识到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他在不违背孩子天性,让小学生在活动的情况下学习知识。巴学园有个散步活动,在早晨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会把一天所要学习的知识写在黑板上,如果学生能在上午完成学习任务的话,下午就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去散步。这对孩子来说是具有极大吸引力的,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在散步的过程中老师会讲解一些自然知识,比如花朵为什么要开花,学生在观察花朵的时候,老师会讲解有关雌蕊和雄蕊的知识。

结合大部分学校的现实情况,满足学生活动需要,在活动中教学,可以从小处着手。如作文课,写校园的一角,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给学生讲解方位知识;在特别的地方还可以讲述学校的历史知识;在花圃里还可以讲解花草树木的知识。校园是小学生熟悉的环境,但小学生不一定是了解校园的。带学生参观校园,不仅给小学生带来走出教室学习的新鲜感,还能带给学生一种新的学习体验。

3 活动为主,教学灵活

每个人都有认知需要,认知需要指的是人对各种事物的求知欲,希望了解事物并解决问题。小学生对这个世界充满更多的未知,因此,小学生会有更强的认知需要。尊重学生,满足小学生的认知需要可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事物保持好奇心。当小豆豆掏粪池捞钱包的的时候,小林校长并没有阻止她,而只是提醒她找完之后要把垃圾全都放回原处。小豆豆用长把舀子掏了很长时间,虽然最后还是没有找到钱包,但把垃圾放回原处后,还是心满意足地走了。小豆豆并没有灰心丧气是因为校长没有阻止她的行为,把她当大人看待,相信她会把垃圾放回原处。

很多老师看到学生小豆豆这种行为,可能就不会像这样心平气和。他们会命令小豆豆立刻停止,有可能还会罚她写检讨保证下次不能有这种行为。小豆豆如果被阻止做这类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可能都不敢独自去完成,凡事都问过大人,导致缺乏独立自主能力和创造力。我们不应该阻止小学生去了解自己好奇的事情,只要在旁提醒指导一下学生就可以了。

4 与生交友,肯定及时

人是属于社会的人,交往需要是人最基本的社会需要,小学生更甚之。人与人交往需要倾听与理解,倾听学生说话,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关注与关爱。在学校生活中,提起小学生的交往需要,大家很多时候只会想起小学生之间的交往。教师的领导者定位,以及为了保持教师的威严,让人很难想起老师与学生之间也需要心平气和的交往。在巴学园里,第一个耐心倾听小豆豆讲话的是小林校长,刚上一年级的小豆豆一个人说了四个小时,小林校长也饶有兴趣地听了四个小时。在四个小时里,小林校长并没有给出很多评价,只是让小豆豆随心所欲的说话。有人安安静静地听她说话,小豆豆就已经很满足了,因为很少有人能够听小豆豆说那么久,所以小豆豆很快就喜欢上了小林校长,发出了“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的感慨。当学生喜欢上一个老师后,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倾听学生的表达是与学生交朋友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尊重学生归属与爱的需要表现。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对学生的尊重。但很多时候,老师都会觉得孩子说的话无关紧要而敷衍听之,或者直接打断孩子的讲话,又或者在听的过程中老师滔滔不绝地说教,给出很多评价,转化了说话者和倾听者的角色,这样的倾听都不能很好使学生感到说话的轻松愉悦。一方面倾听学生表达,让学生体会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找到归属感;另一方面从倾听中,老师能够更好地了解了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生活等更多的信息,这使他能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效地因材施教。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體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成年人都希望听到表扬的话语,孩子也如此。当学生表现优秀时,及时予以肯定可以增加孩子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巴学园有一个“说话”节目,有一天,轮到一个男孩,他无论如何也“不想说”,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想说的。相信许多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学生,很多时候老师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会再勉强孩子说下去。其实这样孩子也失去了成长的机会,无法学会上台说话的方式方法。当面对这个在台上无话可说时,小林校长是这样做的:

校长让那个男孩站到大家围坐的圆圈当中,自己坐到那个男孩的位置上。校长说:“想想看,今天早晨起床以后,一直到上学为止,这段时间你都干什么了?首先干的是什么?”那个男孩咔哧咔哧地挠着头发,首先说了声:“嗯——”校长忙接着说:“瞧,你已经说了‘嗯了!还是有话可讲的嘛。接下来,‘嗯完了,又怎么样了?”于是,那男孩又抓着头发说:“嗯——,早晨先起了床。”校长当即说道:“这就很好嘛!你早晨起床这件事就让大家知道了嘛!不一定非讲有趣的故事或者讲笑话才算了不起。方才你说‘没有故事!可现在你找到了话题,这就很不简单呀!”

校长的及时鼓励使一个无话可说的小男孩清晰地表达了自己早上经历的事情,这就是教育带给学生的进步。小林校长使学生明白了并不是说了有趣的事,或者令人发笑的事情才了不起,只要自己有进步了就是了不起。

5 结语

儿童是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教师应该像尊重成人一样尊重儿童,儿童又是未成年人,应该深入学习儿童心理学及教育学理论,了解儿童的真实需要去满足儿童,给儿童想要的,让儿童保持真实的样子,保持好奇心和创造力。《窗边的小豆豆》不是教育指导手册,盲目地模仿巴学园的教育经验也是行不通的,读这本书,更多是让我们学会用尊重儿童的眼光去对待儿童,回归本真,保持儿童纯洁、充满活力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M].赵玉皎,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3.

作者简介:曾彩华(1992-),女,职称: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黄耘,广西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猜你喜欢
自由尊重小学生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