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文阅读指津

2017-05-27 09:47赵功海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7年4期
关键词:哈姆雷特本义广义

赵功海

阅读要静心,静下心来,你便可以从文章桥梁的这头桥堍走到那头桥堍,与作者会面;于宏观视野下,你也就整体地把握了全篇,理清了其思路。而这些即是理解文章中的词义、句意、段意,甚或篇意的基础。

《国学的焦灼》节选自《现代交际·说事》。聪明的你,一定敏锐地发现了文章的“说事”指的是什么了。“说的事”自然是关于国学的;再进一步,自然就是关于国学的令人“焦灼”的事。回到文本,这个国学方面的令人焦灼的事,即可从第一段 “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这两句中寻出其具体所指,即在一些国学家看来,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担心民族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冲击)下,失去自身特色,沦为没有文化主体的西方的精神殖民地,從而影响中华民族的复兴。

而其实,细读文本“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第1段)、“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灼心态”(第6段)这两处,我们也不难发现其相同的指示代词“这样”即明示了“焦灼”的所指。

写到这里,必须要提及“语境”了,因为对“国学的焦灼”的理解,皆关“语境”。“语境”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语境,一般指上下文;广义语境一般涉及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使用者的职业、性格、修养、习惯等。从广义语境看,“国学的焦灼”关涉中西文化交流这一时代特质,而前文提到的《现代交际·说事》就是将“焦灼”置于广义语境之下来理解了;至于其所指又由指示代词“这样”来“明示”,则是关涉具体上下文即小语境了。

可见,要正确理解含义,必须明确指向,且以语境为要。

为什么要强调语境?那是因为阅读中,理解一个词,或一个句,或者一段话,甚或整篇文,其实,我们都是在理解它的语境义。只有切实地将语境归入你理解的思考范畴,你的含义理解才能精准。比如上文提到了“国学的焦灼”,结合其选自的文本,再结合选段,其精准的含义便明确了。

语境是含义的语言环境,理解含义需要考虑它;而词句自身本义、比喻义,甚至是言外意等也必需考虑。“焦灼”有两个义项:一是,焦躁忧虑,指心情急切,焦虑不安,着急;二是,用火烧而烧焦。显然,文中意指第一个义项。但,细细想来,这里更含着作者的主观倾向,就是“无需焦灼”。作者是借着“焦灼之事”这本不该的现象,含着对这事的言外之意的。文以二三十年代中国和日本吸收外来文化而并不会失去文化的民族特征为例(第4、5段)作了证明;而文本“这种‘焦灼忽视了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第3段)、“这种‘焦灼其实是对本民族缺乏自信的表现”(第6段指出其本质)这两处又加以了佐证。

再如对黑格尔“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第4段)这句话含义的理解。就像,“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那样,理解含义,还是要考虑“还是哈姆雷特”的那个“哈姆雷特”,即其本义。这句话的含义可以从其本义、比喻义入手。句子本义是说,无论一个人走多远,都不可能改变他的肤色。而作为名人名言,其出现是作为手段而非目标的。也就是说,这句话言在此而意在彼,有其比喻的意思。这里的“皮肤”比喻“中国元素”、“中国特色”。单纯的比喻目的是形象地描述;而参与了论证的比喻,除了描述形象外,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论证,为了形象地论证,是为比喻论证。结合该段观点,这句话的比喻义还原如下:“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需要去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那些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

理解词句的含义,其实是一个综合的工程。这个工程里,有语境,有自身义,还有论证方法,等等。只有将这些“有的”,通盘考虑,有序融通,才能使含义理解这一工程胜利竣工。

猜你喜欢
哈姆雷特本义广义
Rn中的广义逆Bonnesen型不等式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从广义心肾不交论治慢性心力衰竭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有限群的广义交换度
“自”的本义是鼻子
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
广义的Kantorovich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