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夫强
■
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阅读的要点有:分析所状之物的特点,特别是这些特点与人有什么样的联系;文章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对物的特点的态度与看法;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阅读描写动物的记叙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了解文章具体写了什么动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比如:由上而下,由局部到整体,从概括到具体等),写出了此种动物的哪些特点。
2.作者对所写动物的态度与看法。写动物的文章一般表达人对动物的喜爱、想念或者害怕、恐惧等感情,人对过去生活的留念或者对环境变化的忧虑等。阅读时,要注意把握作者的情感。
3.明确作者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使文章更生动、形象。一般说来,写动物的记叙文经常采用正面描写为主、侧面描写为辅的手法。
■
篱豆花开蟋蟀鸣
□秦延安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随着天气的转凉,那从田野间、墙根里迸发出的唧唧吱吱的蟋蟀声,总是让人心里平白增添了新堵,思乡念故之情油然而生。
最早认识蟋蟀,是在母亲的菜园里。八月,一场雨后,母亲种的白菜、青菜都吐了芽,一片绿莹莹地铺满田垄,让人怜爱。可是一天过后,许多菜苗便没了叶儿,有的甚至连茎都没有了,母亲说道,准是让蟋蟀吃了。为了防止蟋蟀再次贪嘴,母亲给剩余的菜苗儿全部撒上了草木灰,而我则是满园子搜寻,玩起了人蟀大战。
经过一夜露水滋润的一棵棵青菜、一行行白菜,精神抖擞地站立在泥土之上。当日头升起之后,睡醒的蟋蟀便在菜园里活跃了起来。灰褐色的外衣,使得它很容易隐藏于泥土之间。前边短后边长的四条腿,使得它的身子总是保持着一种随时跳跃的状态。特别是后两条弹跳有力的大腿,使得它一跃就能跳出一尺多远。不注意观察是根本看不到蟋蟀偷食菜叶儿的过程。撒了草木灰的青菜,蟋蟀们已没了兴趣,而那些还没来得及撒草木灰的白菜就遭殃了。凭借着强劲的弹跳功夫,蟋蟀们肆无忌惮地撒着野。遇见鲜嫩的白菜,上去就是一大口。看着蟋蟀们的恶行,我轻手蹑脚地用小手去扑蟋蟀。受了惊扰的蟋蟀立即四散逃逸,我不断地起伏腰身,所获都交给了母亲喂鸡。
当然最好玩的还是斗蟋蟀。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一旦碰到一起,就会咬斗起来。我把两只雄蟋蟀放在一个空盒子里,然后用一根细枝刺激它们的口须,鼓舞它们冲向敌手。很快地,两只蟋蟀便竖翅鸣叫,蹬腿鼓翼,然后各自张开钳子似的大口互相对咬,并用足踢,扭打在一起,其激烈程度,决不亚于古代两国交战时最惨烈的肉搏场面。最后,败者无声地逃逸,胜者则高竖双翅,傲然地大声长鸣,十分得意。
到了夜晚,蟋蟀们便开起了“演唱会”。那长短不一、抑扬顿挫的鸣声也是颇有名堂的,不同的音调、频率表达着不同的意思。响亮的长节奏,是警告同性:“这是我的领地,你别侵入!”当遇到雌虫时,其鸣叫就变为“唧唧吱、唧唧吱”,似乎在说:“我在这儿,快来吧!”而这优美动听的歌声并不是出自蟋蟀的嗓子,而是来自于它的翅膀。在蟋蟀右边的翅膀上,有一个像锉一样的短刺,左边的翅膀上,长有像刀一样的硬棘。左右两翅一张一合,相互摩擦,振动翅膀就可以发出悦耳的声响了。“流年疲蟋蟀,体物幸鹪鹩。”长鸣不衰的叫声,使得夜更深,天更凉。
元代翁森诗曰:“昨夜前庭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城里人为养宠物费尽了脑汁,而乡村的孩子玩蟋蟀,不圈不养,总是让它们生活在田野里,随兴而抓。那玩的不仅是兴致,更是一种乡野的散漫与自由。
(选自《新民晚报》2014年8月16日)
1.本文描写的对象是什么?作者围绕这一写作对象主要记叙了哪些事?
2.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3.本文之所以写得如此精彩动人,离不开精彩的細节描写。请你选择文中的一处细节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