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
【摘要】试探法是主要应用于疾病处在疑似之间,一时难以决断之时;病情复杂,病势危机的情况下的一种诊疗方法。现代医学中某些疾病如肠伤寒,疟疾等,在实验室检查、血液病诊断依据一时不足时也往往采用试探法进行诊治。早在1700多年前,我国医学大家张仲景就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中具体运用了试探法,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伤寒论;试探法;小承气汤;现代医学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30.0.02
药物探病法,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开中医“探病法”之先河,但仅点明“探病法”的原则,直到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才进一步提出“试探法”的具体运用。通过药物试探、饮食试探、嗜欲试探、闻声音试探等方法来指导临床实践[1]。
临床病证纷繁复杂,“至虚有盛侯,大实有羸状”,“阳证似阴,阴证似阳”,“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等疑似难辨的证候时,试探法不失为一种极具疗效和实用的方法。《伤寒论》中多处描写到试探法的具体应用。原文中虽未见“试探”二字,但可以从条文中一些固定格式如“先于……一与……”或“先宜服……后以……”等从中看到具体运用试探法的实例,对明确诊断、维护、判断预后等方面有重大意义,并且在运用过程中还直接起到治疗作用[2]。
1 药物试探法
《伤寒论》中针对某些虚实寒热俱不明晰,病情复杂的证候时常让患者服某种药物来对疑似证进行诊疗,往往有“投石问路”之意。柯伯韵曾对仲景的试探法评价到“此脉证之假有余,小試之而见真不足,凭脉辨证,可不慎哉!”药物试探在《伤寒论》中多处可见。如原文216条:“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脉反微涩者,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患阳明病,临床见谵语,发潮热,脉来滑疾等,初步诊断为阳明腑实轻证,治以小承气汤泻热通便,消滞除满。服小承气汤1 L后,若患者腹中燥屎得攻下药力的推荡,浊气下趋之征,提示诊断及治疗准确,即可续服原方,反之若初服小承气汤以后,患者“腹中不转气者”,则说明病非燥实阻结,或为病重药轻。因此,即不可再服用,小承气汤,当据证从新辨治。若服小承气汤后,第2日仍未大便,而且脉像由滑疾变为微涩者,此属邪实正虚之证,当立攻补兼施法治之[3]。
2 饮食试探法
饮食试探在《伤寒论》中也是一种常用诊治手法,在临床医学的发展中独具创新。《伤寒论》中张仲景善用水,食物等日常品来试探疾病。如原文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五苓散主之”。临床证似津伤胃中干燥烦渴证,又似太阳蓄水证,与水试之。“少少与饮之”,若属津伤胃燥则“胃气和则愈”,若出现“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则为太阳病之水蓄下焦,治当用五苓散以解表,化气利水。
3 嗜欲试探法
嗜欲试探法是《伤寒论》的诊法中另一创造性的运用,如原文11条“患者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热在骨髓也”。临床论见患者身大热,疑其非真热,加之以衣被,若喜覆盖,则可能为假热,是虚阳浮越所致的患者身大寒;手足厥逆,疑其乃假寒,可加之衣被以试探,若患者扬手掷足,掀去覆盖,则可能属假寒,乃热邪郁遏于里,阳气不得外达所致。临床根据试探患者喜食或不喜食,恶寒喜寒,恶热喜热来进行临床诊断,治疗并判断其转归预后。
4 闻声音试探法
闻声音试探是对《伤寒论》中多种“探病法”的补充和延续,对临床诊断有独特的实用价值。如原文75条“未持脉时,患者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临床见未持脉时,患者叉手交于心胸,望诊上考虑患者为心阳虚损之证,理由尚不充分,故令咳,若患者耳聋无所闻,则诊为汗后阳虚,此乃因少阳之络于耳。“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重发汗后,心阳虚损必耳聋。
中国历代医家大多都认识到“试探法”在疑难病证的辨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小承气汤在《伤寒论》中的“试探法”运用最具特色。周禹载对此大加赞勉“……然使潮热一证,果能依法探试,俟其燥结后攻,一服可愈,百治无失矣。”因此,即使在科技相对发达的今天,面对临床上确实存在的某些疑难病症如何剖析真伪,“试探”法依然是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诊疗中独具特色和疗效的实用辨证方法。
《伤寒论》中的“试探”法同反馈辨证法基本相同,从哲学角度来讲,都是通过实践以检验认识,修正认识的再认识过程。借助类比推理法,把问题局限在一个可能性最大的范围内,提出假设性诊断并给出相应的治疗,根据“试探”法反馈的信息进一步明确诊断,治疗及转归预后[5]。
综上,《伤寒论》中的“试探”法在中医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医治疗就会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原理来诊疗疾病的。而“试探”法正是通过信息反馈以获得新的信息,从而为辨证论治提供更为合理的诊疗依据。
参考文献
[1] 陈家旭.《张仲景诊断学》[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98-105.
[2] 杨殿兴,林 红.从控制论原理看《伤寒论》中试探性诊治法的的意义[J].《福建中医药》.1984,5:12-14.
[3] 张国骏.《伤寒论思维与辨析》[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3:111.
[4] 李家庚.“试探”法在《伤寒论》中的运用[J].《吉林中医药》.1985,6:5-6.
[5] 杨巨成.“试探”法在中医临证中的实践意义[J].《国医论坛》.2009.3(24):5.
本文编辑:吴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