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明
如何设计和推进语文课堂活动,使语文课堂活动聚焦、有效、生动,这是语文教师需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研究的课题。实践中,一些老师在活动的设计和推进过程中比较随意,不太顾及学科、学生、教材等的实际,比较盲目,比较杂糅,效果自然就不太理想。为此,我们需要遵循课堂活动开展的基本原则,增强课堂活动的魅力。
1.基于文本,充分用好教材。课堂活动的设计和展开,必须基于教材,充分用教材来说话,让学生凭借教材获得语文的滋养。而不能因为猎新猎奇,刻意设计,把教材丢在一边,不让教材这个例子充分发挥作用。黄厚江老师有个经典教例。他教《孔乙己》,让学生感悟孔乙己这个形象,紧扣文本,开展了“读手、品手、写手、析手”等活动。何以如此?小说《孔乙己》短短2000多字,写“手”的就有近10处,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善良、迂腐,还有他的自命清高、好吃懒做的性格,无不在“这双手”上得到表现。也就是说,孔乙己的“这双手”是孔乙己性格的标志,也是他命运的象征。所以,黄老师的课堂活动就以“手”为核心,引导学生由“手”读出人物的性格,由“手”读出人物的命运,由“手”读出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这样的语文活动设计和推进,就源于文本,紧扣文本,把文本本身的资源充分的利用好。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就凭借教材得以提升。所以,开展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活动,老师不能想当然,或只是为了求热闹,把文本丢在一边,而应从文本的实际出发,根据文本的实际精心设计,巧妙推进,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内部,把文本的思想和艺术理解透。这是语文教学的前置性条件。有位老师在《明天不封阳台》教学中,分别采用“新闻会客厅”(人类与自然的对话)与“辩论赛”(围绕“明天封阳台与不封阳台”展开辩论)的形式,学生唇枪舌战,煞是热闹,却将文本冷落一旁,课堂上充斥着肤浅的对话和应景的问答。这样的课已经异化为思品课了。
2.基于学生,激发学习热情。活动是为学生而展开,为学生的学习而展开,所以必须基于学生学习的实际,努力让学生投入,让学生有所得。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在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时,安排的教学活动就注重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努力用极有创意的设计,激发学生对“消息”这种文体的学习热情。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学生一思考,一交流,明白了:這是个金字塔结构,活动一就是标题训练,活动二就是导语训练,活动三就是新闻的主体训练。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文体的特征,在训练中发展言语思维,提升了思维品质。
不同学段学生水平有异,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实际,让不同学段的学生都能有所收益。吉林省高中语文孙立全名师工作室,小学和初、高中老师同台执教柳宗元的绝句《江雪》,小学抓诵读,理解情境:初中析意境析情感,体会“仕”与“隐”的选择,结合柳宗元《愚溪诗序》;高中析禅意、析诗中有画、诗中有人、诗中有我。这是典型的基于学生的设计,因材施教是最有效的教。
3.基于学科,凸显语文味道。语文学科有鲜明的学科特点,也就是专家们津津乐道的“语文味”。语文课堂活动的开展必须注意彰显学科元素,让语文味更浓一点。有位老师执教《再别康桥》,向学生展示了好多剑桥大学的画面,配了美妙的西方音乐,很是优美。但忽视了一个基本原则:语文课不是艺术欣赏课,语文学科有自己的专责。林忠港老师说:“培养学生的言语思维,提升学生在语用方面的思维品质,才是语文学科的专责。”黄厚江老师教《黔之驴》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学了驴虎的故事,下面我们就来讲故事。注意要忠实于原文进行合理想象,要有故事性。小时候我们讲故事怎样开头?(生讲故事)
师:这位同学注意了故事性,但有个细节,驴到底踢到老虎没有?(生:没有,老虎很机智的)
师:我们把讲故事的要求提高一点,分别用虎和驴的口气来讲。挑战一下好吗?(一男生用驴的口气讲,老师说讲得很生动,故事性强,有味道;一女生用虎的口气讲,老师说把老虎的心理表现得很细腻,层次分明。)
师:老虎的故事比驴的故事更生动更具体,那课题为什么是“黔之驴”而不是“黔之虎”呢?(生:用驴反衬虎的聪明机智;从老虎的角度写驴;联系时代是讽刺朝廷官员。)
在这里,《黔之驴》的课堂活动,用黄老师自己的话说就像山民种地,在语文的地里种着语文的庄稼。他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用语文的方式教学生学语文,在阅读中学阅读,在写作历程中丰富写作素养,这是语文教学的正途。
4.基于目标,强化活动指向。课堂活动必须有明确的指向,不能像技术不好的司机开汽车“游盘”。我们看余映潮老师以朗读带动品析的两个课例。一是教《安塞腰鼓》的美段朗读: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余老师组织了这样的“四读”活动:一读,把握语速;二读,读出激情;三读,读出本段“叙议结合”的结构特点;四读,读好描叙部分的一个总说句“狂舞在你的面前”;二是教《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一读,用“略略停顿”的方法,读清文中的两个故事;二读,读好“客人”的不同语气;三读,读出“元方”的个性特点;四读,在语速的起伏变化中,表现故事的波澜。看看余老师的设计,想想我们日常课堂的朗读活动,很多老师是会汗颜的,因为我们平时教学让学生读书,只是停留在“读”上,没有明确的指向,读的效果自然不好。所以,课堂活动必须有明确、强烈的目标,每一次课堂活动目标不能杂乱,要相对单一、聚焦,努力解决一个问题,以期收到好的效果。
5.基于兴味,增益活动意趣。“活动”这个词,本身传递的就是开心快乐。所以课堂活动,必须充满趣味,让学生开心乐意的参加。但课堂又绝不能只图热闹,還要有思维量,要意味深长,意和趣需两者兼顾。邱荣珍老师教萧乾的《吆喝》,就基于学生阅读的兴趣点开展活动。老师发现,孩子们对文中的“吆喝声”很感兴趣,便以“吆喝声”为切入点开展课堂活动,让学生品读文中的声声“吆喝声”,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吆喝声”自由大声的“吆喝”。为避免课堂的杂乱,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大街小巷天天响起这么多的吆喝声,作者是怎么处理的?”于是学生细细品读“吆喝声”语句,读出了语言的幽默风趣,读出了充满浓郁地方色彩的北京味儿,读出了“吆喝声”的语气语调和包含的思想感情。这样,品读“吆喝声”不仅洋溢兴味,也成了有条有理、有滋有味的对作品组材之美、结构之美的领悟。
有趣需要有味,有趣的学习活动要耐人寻味。有位名师执教鲁迅的《药》,巧用三个标点符号设计流程:先在板书“药”的后边画上一个句号,说“这是一个关于药的故事”,让同学们理清故事,复述情节;然后在“药”的后面画上一个问号,激发学生对“药”的疑问。大家提出“革命者的鲜血怎么会成了愚昧者给儿子治病的药”,“华老栓怎么这样相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好他儿子的痨病”,“标题‘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等,一个个问题正是打开作品内文的钥匙;最后老师又在“药”后面画上一个感叹号,让学生读了故事发抒感慨。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很有趣,又有了内在的丰富与深刻。
6.基于引领,确保活动品质。课堂是师生共有的课堂,无论是教学活动还是课堂管理,都需要老师的主导和引领。崔峦老师说,我们的教学“既要尊重学生主体,也要发挥教师的指导、点拨、调控的作用。对学生理解不到位,体会不深刻,甚至理解有错误的地方,要订正甚至做必要的讲解,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中还会出现许多偏离学习目标的行为,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
何其芳的《秋天》到底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学生不太好理解。我们可以让学生去放飞想象,去天马行空,所谓多元解读。但学生很可能理解偏了,语文教学不能给学生留多少不确定。卢望军老师执教时,就及时介绍何其芳质朴的为人、诗意的情怀,提醒学生他不像别的诗人那样爱用象征,把诗写得太富哲理,也不像有的诗人拘泥于个人狭小的情感空间儿女情长,而是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场景,表达一种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他的名字也由何永芳改成何其芳,多么芬芳啊!这么一点拨,孩子就靠近了作品的题旨。接着,卢老师又让学生根据何其芳的作品,自己仿写秋天。卢老师正是这样及时引导点拨,确保了活动的顺畅,也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正确而不至过度解读。
7.基于效率,优化活动效果。课堂教学的有效与高效问题虽然学界有争议,但一堂课45分钟,应该追求效率,这应该无可争议。所以课堂开展学习活动,要注意从效率的角度思考,努力扩大容量,增强活动效果。王安濮老师曾开过一节课,和学生一起欣赏了7首古诗词。她的课堂活动主要是让学生读、看、议、品,成功之处一是分类欣赏:亡国之痛的《春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泊秦淮》;离别之情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己亥杂诗》;登高之志的《望岳》;二是时间分配上详略有致,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春望》《望岳》多花点时间,其他则一笔带过。这样的活动设计就使课堂显得非常丰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则消息,全文就600字左右,内容浅显。如何让课文教学效益最大化?王珺老师的活动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在让学生作了简单的热身运动以后,将课堂教学设计定位在“让学生接受挑战”上,为学生设计了“三个挑战”,教学流程就是学生面对挑战、应对挑战、完成挑战的过程:提出“为什么把东路军放在最后说”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新闻的结构很讲究”;拎出一组词语让学生细细体悟,提醒学生“新闻的语言很耐嚼”;将课文导语部分与注释比照着读,让学生反复读课文中带“我”的句子,比较有“我”没“我”的不同效果,促使学生明白“新闻的滋味很绵长”。学生完成这三个挑战,也就真正理解了课文所内蕴的结构魅力、表达魅力和情感魅力。整堂课,教学内容丰裕饱满,教学节奏波澜起伏、有序有致,学生又学得那样得趣得理,有滋有味,有感有悟,有情有法,有独特的发现,避免了教学新闻这类体裁可能出现的枯燥、无聊、浅薄。
8.基于建构,丰满学科素养。语文学科有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体系,课堂教学的活动设计需要心中有“学科大厦”,通过一次次活动,让这座“大厦”在学生的心中耸立起来。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词语古今异义的现象比较突出,徐杰老师教学时,就集中开展了弄清词语古今异义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认真理解一下八句古今异义的词——亲旧知其如此,曾不吝情去留,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因以为号焉,亦不详其姓字,短褐穿结,好读书不求甚解——中的“旧、去、或、造、以为、详、结、不求甚解”,在此基础上,与孩子们一起总结出语言演变的三种基本形式:词义扩大(长河落日圆)、词义缩小(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词义转移(涕泗横流),完成这一方面的知识建构。所以,开展课堂活动不能太随意,而要有意识地从语文知识与能力建构的角度去组织,通过活动努力让学生完成知能某个方面的建构。长期坚持,建构增益,建构连缀,语文的大厦就慢慢建成了。
就学生的阅读水平而言,建构越扎实,水平就越高。比如古诗文阅读,有好多路径,建构多了,阅读就能循径而入。南京的蒋国银老师教《小石潭记》,以“一字立骨”为纲,从作品的题目入手,让学生从文中去寻找“小、石、潭、记”四字所表现的四个意象,通过比较不同的内容,从中发现作者的情感变化。学生通过寻找,发现了文中可与之对应的句子,立意就很清晰了,学生也就掌握了一种古诗文写作的方法。这样的积累多了,学生读古诗文就能入境入里了,那些欲扬先抑、移步换景、映衬反衬、点面结合、言近旨远、平中见奇、尺幅千里、联想想象、诗中有画、侧面措笔、渲染蓄势、虚实交映、动静相佐、托物寓意、欲露还藏、笔用讽刺、张弛相间、活法用典等技法,孩子们就很熟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