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的语言能量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2017-05-27 20:06熊茜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庞德翻译

摘 要:近十几年来译者主体性问题成了中国译学界研究的新趋势和热点问题之一,这也促使二十一世纪的翻译研究由以语言和文化为本体的研究转向以人为主体的研究,即“译者转向”,多年来各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译者主体性,本论文将从一个新的角度——庞德的语言能量观,通过实例分析庞德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阐释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对研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庞德 语言能量 译者主体性 诗歌 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07-03

1 引言

传统译论在二元对立认识论哲学的影响下,文本中心论和作者中心论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译者的主体地位不被承认和接受,因此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也往往被忽视。但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地位也渐渐得到关注,研究译者的主体性也成为翻译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学者们开始从各个角度分析研究译者主体性。庞德作为美国意象派诗人的代表,对意象翻译有着很深入的研究,并对翻译界做出了杰出贡献,其中他提出的“语言的能量”(又称语势)是贡献之一,笔者通过对庞德语言能量观和译者主题性的研究,发现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较少,本文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探讨庞德对我国古典诗的意象翻译,选取他英译的中国古典诗歌为语料,从而探讨译者主体性在诗歌翻译中的发挥。

2 庞德翻译中的语言能量观及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研究

庞德的语言能量观是从语言哲学的角度通过文学翻译探求语言之间的关系问题,探讨文学尤其是诗歌翻译的本质。

庞德“语言能量”的首次出现于1910年在对罗丁·卡瓦尔坎迪的诗歌的批判。他说:“罗丁的‘能量即美的观点是成立的。我们所有有关诗歌美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都与下列思想有关:迅速、有动力、具有力量,而我们对丑的概念却与缓慢、无生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祝朝伟,2005:62]。“按照庞德的语言能量理论,语言有其自身的生命力,能适应各种环境而变异生

存……这种生命力就是语言的能量[廖七一,2002:30]。庞德在《严肃的艺术家》中,进一步对“能量”进行了界定: “我们可以相信,艺术中至关重要的是某种能量,一种像电或辐射波的东西,一种可以链接,可以整合的力量,那是一种类似流水的东西,他从金色的沙滩上喷涌而出,迅速游走,你可以将它想象成任何意象”[庞德,2003] 。

按照庞德的语言能量理论,语言有它自身的生命力,能适应各种环境而变异生存,这种生命力就是语言的能量[李文革,2004:326]。在庞德的翻译能量观中,他并不重视译文的意思,甚至译文中确切的词语翻译。他重视对节奏、韵律、措辞和词语的变换。在不同的文化中,这些节奏、措辞给读者的感觉是相同的。庞德希望通过对不同文化之间的通用的理解来传递不同文化的相同意境。诗歌的语言就是通过这些音韵、形象的描述和中心思想来获取能量的。而翻译工作就是将这些分散的能量收集起来,由译者进行创造性的整合,然后在另一文化和语境中使语言发散出更大的能量。

我国近几年来对庞德语言能量观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廖七一[廖七一,2002:30]:根据语言能量的基本观点,总结出语言的自身生命力就是语言的能量。郭建中[郭建中,2002:47]:庞德在翻译过程中不强调文本的意义或是个别词的意思,而是强调节奏、选词和词语在上下语境中的意义,因为词语处于运动之中。很多学者认为庞德的语言能量观是诗歌翻译的主要观点之一,也同样传达了一种“意象”概念。总之,庞德的语言能量观是建立在对诗歌的翻译和文化的传递的基础上的。

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而我国学者近十年来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在学习和借鉴外国学者的基础上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吕俊&侯向群(2001)、刘宓庆(2001)、许钧(2003)和胡庚申(2004)在其专著中从理论上对译者主体作了专门论述。早在1996年,袁莉就受1984年法国翻译研讨会中心议题——文学翻译者的地位和作用启发,撰文呼吁文学翻译应该强调译者的主体意识。2002年之后,开始对译者主体性开始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研究对译者主体性的界定,存在大致四种观点:第一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文本中心论),第二,译者的操纵性,第三,从译者与文本,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关系中规定译者的主体性,第四种观点认为译者主体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译者主体性的本质是译者的存在、活动以及对世界和自身把握的方式,二是译者主体性是译者与文本、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特性[侯林平,姜泗评,2006:101.]。对译者主题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一下几个视角,分别为:阐释论视角,女性主义视角和适应选择论视角等。但是从语言能量观的视角研究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少之又少,下面笔者会进行详细分析:

3 语言能量观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庞德在获得费诺罗萨的中国诗歌笔记后,从其中的150首诗歌中挑选出18首进行翻译并出版,取名为《神州集》,发表后获得了极大反响,下面笔者将从他所翻译的诗歌中选取段落进行分析:

3.1 語言能量观中译者身份

从庞德的语言能量观中可以看出,翻译中译者的身份决定着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一位诗人与一位诗歌翻译家是没有本质区别的。译者不仅是连接对源语文本的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的桥梁,而且还需增加对媒介文本的理解。庞德在对媒介文本理解的过程中提炼出媒介文本中最为重要的语言能量,这是一种抽象的轮廓,他打破了媒介文本对原文逐字的逻辑对照和词句的符合。根据原诗给自己留下的意境和感觉进行重新的创作。这样创作出的译作不但有原诗的语言能量,还融会了庞德的诗歌成就,二者合一可以产生更大的能量。例如:庞德在翻译《华夏集》《大学》时,先是由媒介文本作者对原文进行理解,后才是庞德对媒介文本的理解。庞德在对媒介文本理解的过程中提炼出媒介文本中最为重要的语言能量,而这是一种抽象的轮廓。

3.2 理想的译文能再现原文本身的能量及本身的活力

庞德反对使用抽象语言,主张使用有具体意义的语言来表达具体的意象。庞德认为词语就如同一个个发光的“节点”(knot),只要合理的放置就能产生最大的能量。语言是最表层的表现形式,而内部蕴藏的是无限的情感,由经过一定顺序放置的词语能够组成感情的堆叠,最终呈现出来的能量的爆发是情感的爆发。往往这爆发的瞬间涌现的无限能量,又由静态的语言保存了下来[骆静,2011:80],即词语是充斥着能量的,词语的不同组合、“链接”而建立的新的联系会释放词语潜在的能量。因此,他并不重视文本的意义,而是注重对“具体细节、个别词语、单个甚至破碎意象”的翻译 ,重视的是语言的能量。所以译者的主体性会在从选择原语文本到生成目的语文本整个翻译过程中得以体现[许敏,2013:83]。

庞德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过程中,常常出乎人的意料,他想要保留中国诗歌中所表达的意境,但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语系,前者重形,后者重意,在翻译的过程中,使译文与原文文本共生,并且做到让原诗大放异彩。他的另类忠实,保留原文的形式,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在忠实原文的情况下,打破英语的固有形式,用几个简单的词表现出原文的意象,这不正是语言的能量吗?

例如,庞德在翻译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之六》中的两句:“惊沙乱海日,飞雪迷胡天”译文如下:

Surprised,Desert turmoil,Sea sun.[Ezra Pound,1913:31]

Flying snow bewilders the barbarian heaven.[张文英,王艳,2009:118.]

庞德认为诗歌翻译中个别的词意义传译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运动中的词语群赋予语言以能量。从译文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译文完全背离了当时诗歌翻译流行的句式、诗体和语言规范,采取了直接移动汉诗句法的异化策略,模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简洁特质。他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来代替原文中的意象,读完译文就能够感受到诗人给予读者的一种意境,读者通过对这几个简单的词语就能感受原文的意境,即“以并置发潜能,以无言引诠释”[张曦,2012:281]。

再如,李白一首诗歌中的诗句“荒城空大漠”,庞德翻译为:Desolate castle, the sky, the wide desert.

再如,《华夏集》译本中,李白的《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处理为:

Mind like a floating white cloud, Sunset like the parting of old acquaintances.

Who bow over their clasped hands at a distance. Our horses neigh to each other as we are departing.[Ezra Pound,1913]

原诗是一首五律诗,而庞德的译诗虽然也是按照这一结构翻译的,但更似一首自由体的诗歌,或者可以说是散文。他将原诗相对具体的并置意象很巧妙地进行了转变。通过将自己置身于原诗的时代,身临其境般的体会原作者的思想意境,庞德准确的再现了原诗伤怀的感人画面。

翻译在庞德看来,是一种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也是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原文的工具。从他对汉诗诗句的翻译,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汉诗句法使英语语言系统吸收新的元素,得到了补足,同时扩张了译文语言的表达力,从而产生了新的表达法,语言产生能量,译者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3.3 语言能量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翻译

在庞德的诗歌翻译中,他常常以语言能量为指导原则,进行创造性翻译,他把翻译作为诗歌创作的补充,来推动意象主义的发展。他认为译者与原诗作者在某种程度上要达到神合,并要求译诗既达意,又传情,又能感动读者。同时,他认为“翻译为诗歌艺术提供模式,正如给鬼魂注入血液一样”[蒋洪新,2001]。他的诗歌翻译在意义上和风格上都忠实于原作,在意象创造出的意境上也忠实于原作。但是,庞德意象翻译也有其“叛逆性”的一面。通过对诗歌中意象的翻译,他所选择的词语作为语言的载体,精确的再现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就是语言的能量,它又是通过译者发挥其主体性表现出来,让不懂原语言的读者通过译文能够准确感知原作者的情感,这是他的另类忠实。

例如,刘彻的《落叶哀蝉曲》:“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生。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

庞德翻译为:The rustling of the silk is discontinued, Dust drifts over the courtyard,There is no sound of foot-fall, and the leaves, Scurry into heaps and lies still,And she the rejoycer of the heart is beneath them (leaves):

A wet leaf that clings to the threshold.(E.Pound)[刘岩,1999:246]

除去翻譯中流失的表达因素,庞德通过一连串的意象叠加,比如尘埃、庭院、落叶、湿叶和门槛等意象,它们的同时出现,尤其是“足音”(footfall) 以动衬静,似乎显得她刚刚离去,作者的失落感和寂寞感不言而喻。他在此处创作的“心的欢乐者”(rejoicer) ,实际上是以明写暗,用往日的欢乐,衬托此时的萧条,把人类共通的情感美一一表现出来,这与林语堂先生提出的“字神”不谋而合,所谓“字神”就是一字之暗示力,是字里行间的微妙涵义,是情感意义上,审美意义上,文学意义上的东西[张璐璐,2011:78]。这与庞德自己的翻译思想(语言能量观)也是相呼应的。再看最后一句的翻译原文中没有“一片湿叶子”这一意象,庞德却重构了一个如此美的意象,他的“叛逆性”创造使得译诗比原诗有了更美的意境,这就是语言的能量,庞德通过发挥其译者的主体性,创造性的再现了原文的美妙意境。

4 结语

庞德富有变革精神的翻译理论及应用的种种翻译策略挑战了传统的翻译理论,丰富了现代翻译方式,复兴了现代英语诗歌的翻译,对之后的翻译产生了深远影响。庞德的翻译思想把人们从传统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思维中解放出来,使人们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审视翻译中诸元素之间的关系,也为后来的学者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庞德的语言能量观中了解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译者的身份和对原文和译文的关系的理解,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处理原文和译文的交融,使译文达到更高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祝朝伟.构建与反思-庞德翻译理论研究[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 Pound, Ezra. Ezra Pound: Poems and Translations. New York: Literary Classics of the United States, Inc, 2003.

[3] 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26.

[4] 廖七一.庞德与胡适:诗歌翻译的文化思考[J].外国语,2003(06):60.

[5] 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6] 侯林平,姜泗平.我國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2006(03):101.

[7] 骆铮.从《在地铁车站》谈庞德的“语言能量观”[J].作家杂志2011.

[8] 许敏.论庞德翻译思想中的解构力[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3(02):85.

[9] Pound Ezra. Cathy[M] . London: Elkin Mathews,1915.

[10] 张文英,王艳.庞德意象翻译观下的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翻译[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0):118.

[11] 张曦.发光细节:庞德诗歌和中国古诗翻译的联系[J].美国文学研究论丛,2012(01):281.

[12] 蒋洪新.庞德的翻译理论研究[J].外国语,2001(04):79.

[13] 刘岩.中国文化对美国文学的影响.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8,p.246.

[14] 张璐璐,论庞德汉英诗歌翻译中的意象再现[J].鸡西大学学报,2011(05):78.

作者简介:熊茜(1989-),女,汉族,江西省南昌人,南昌大学在读研究生,专业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为英汉对比与翻译。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性庞德翻译
Erasable/Inerasable L1 Transfer in Interlanguage Phonology: An Optimality Theory Analysis of /aʊn/and Sentence Stress in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走过同一块地毯”:庞德与詹姆斯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我”与“你”的相遇——庞德、斯奈德所译汉诗的主体间性管窥
庞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