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烨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只是寥寥几笔,便概括出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人生志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他早年家境贫困,二十岁时开始了自己的游宦生涯。二十九岁刚出仕,由于不堪吏使,便辞官归家。后来入都为官,期间也多次写诗表达对归家的渴望和对园林旧居的怀念。辗转在仕与耕之间十余年,陶渊明看透、厌倦了官宦生活。义熙元年,他最后一次出任,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直至生命结束。
这便是一种尊重生命本性的生活,陶渊明听从了他热爱田园的本性,去享受田园之美、耕种之乐。他看透了浮华、功利者之本性,便率性而為地隐居山林,寻找自然之美。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这是一种文人志士的气概,不因他人给予好处而阿谀奉承。这种去留凭己意的豪爽,成就了他归隐园林的佳话。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他拥有这种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心态;他以自然之纯净洗去官场的腐败,以简陋安然的生活除掉人性之贪婪。
世间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地定下心来,做一个安贫乐道的隐士呢?寥寥无几。
那些迁客骚人,在得意时满面春风,在失意时落寞悲伤,一生追名求利,渴盼施展才华,渴盼得到朝廷重用。这种汲汲于富贵的人生态度,正是陶渊明所排斥的。
可怜那谢灵运,想辞官却辞不成、想归隐却归隐不成,无奈地闹闹脾气,终落得个造反的罪名,性命不保。或许是他还留恋着人世繁华,不能像陶渊明那般释然吧。
陶渊明,便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士,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隐者,是安贫乐道、率性而为的五柳先生。
【作者系浙江省乐清中学高一学生,指导教师:黄忠、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