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统筹推进网络强国和信息强军建设

2017-05-26 05:39张子利
网信军民融合 2017年1期
关键词:网信强军军民

◎张子利

全面推进网络强国和信息强军建设,是我党站在兴国强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网络强国和信息强军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目标要求和总体任务。深入贯彻党中央战略部署,从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层面统筹推进网络强国和信息强军建设,将其作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中之重,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对于用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加快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网络强国和信息强军是强国梦强军梦的时代强音

当今时代,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面貌,重塑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军事新格局。我国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正加紧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推进信息强军步伐。《纲要》强调,通过“宽带中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快速发展支撑国家民族走向复兴并屹立世界之林,通过大幅提升军队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形成与我国大国地位相称的军事实力。贯彻落实《纲要》部署的网络强国和信息强军建设任务,必须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将“两强”统筹起来,融为一体,努力谱写信息时代兴国强军的新篇章。

(一)网络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举措

当前,信息化已经进入加速创新、全面渗透、深度融合、引领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受信息化发展大潮的影响日益深广。习主席敏锐把握时代大势,深刻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我们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建设网络强国”。信息时代,网络强则国家强。落实网络强国战略部署,就是要以网络为基础,连接汇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以信息流引领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知识流,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力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大幅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努力抢占国际竞争战略制高点。建设网络强国,是党着眼于两个“百年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举措,对推动国家由大向强发展并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具有砥柱支撑作用。

(二)信息强军是践行党在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关键一招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作为军事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深刻改变着战争方式和制胜机理,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产生了全方位根本性影响。信息化战争背景下,信息强则军力强。推进信息强军,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信息化发展方向,积极抢抓战争形态演变“拐点”机遇,把信息化贯穿到军队建设、改革和备战的全过程,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根本性转变,显著提高军队体系作战能力。确立信息强军指导,已成为我军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的时代主题和战略要求,成为我军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关键所在,对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而言意义尤为重要。

(三)网络强国和信息强军本质依存、内在统一

移动泛在的网络互联、灵活迅捷的信息共享,将国家发展和军队建设融合集成为一个紧密关联的整体,使得国家安全日益呈现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的总体安全。从实现国家发展与维护国家安全利益角度看,网络强国和信息强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是目标一致。强国梦包含强军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涵盖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任务必然包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信息强军必须服从服务于网络强国,信息强军的目标任务始终要与网络强国的目标追求相适应、相一致。二是技术融合。网信技术、网信资源和网信基础设施“天生”具有的军民通用性,决定了网信领域是军民融合发展实践性最强、最活跃的领域,代表着经济领域的先进生产力、国防领域的新质战斗力,是当今时代军民融合发展的主战场和战略制高点,对经济和国防建设具有全方位辐射、多领域带动、整体性倍增效应,已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优势和新动能。三是体系衔接。建设网络强国,目的是通过强固国家信息优势,最大限度实现国家发展利益。推进信息强军,目的在于通过构筑军事信息优势,最大限度维护国家发展利益。网络强国是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强国篇”,信息强军是富有信息时代色彩的“强军篇”,“强国篇”与“强军篇”任务衔接、浑然一体,需要进行整体布局、统筹谋划、协调推进。

二、网络强国必须为信息强军提供强大母体和体系支撑

国家是军队的根本依托,网络强国建设能为信息强军提供强大的人才、技术和物质支撑。信息强军作为网络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信息时代国家对军队能力建设的迫切要求。推进信息强军,就要借势国家建设网络强国和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东风”,把军队信息化建设根植于网络强国的时代背景和总体战略布局中,融合集成军队建设和作战各领域各系统,提升军队建设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促进各类作战要素集成融合,提升军队整体建设水平和体系作战能力。

(一)利用和转化先进民用技术产品,发展安全可靠的信息化武器装备及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是信息化建设的源头,具有研发难度大、成本高、推广费用低、见效快的特点。先进器件、通用芯片的研发费用经常高达几十亿,操作系统开发新版本经常需要几年时间,一旦进入生产环节,尤其是软件部分可以简单地复制拓展,费用很低,如果仅仅针对军队这个单一用户进行技术产品开发,市场小、成本高、效益差。信息技术和产品军民兼容性强,军民技术通用率高达80%以上,无论是核高基科技成果,还是先进技术标准,无论高精尖技术装备,还是日常业务信息系统,只要国家具有较好发展基础、发展规划计划作出明确安排的,军队就不必另起锅灶、独立建设、自我发展。要充分借鉴吸收、积极转化应用,依靠国家创新体系推进网信核心技术研发;依托国家科研、生产、服务体系提供性能先进、安全可靠的信息技术产品,奠定信息强军的坚实物质基础。

(二)依托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构建安全可控的网络空间国防

当前,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争夺信息优势的主战场,谁掌控住网络空间,谁就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网络空间全频域扩展和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的互联,使得军事网络与民用严格意义上的网络物理隔绝已难以实现。随着量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网络安全管理将取得新的突破。需要在创新完善安全保密措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拓展军队可用网络链路和节点数量,增强军事网络的安全防护能力。要充分利用国家日益增强的网络话语权和国际网络空间影响力,保护己方互联网经济,压缩敌方网络活动空间,引导网络舆论风向、争取国际舆论支持,营造有利的网络空间态势,为军队实施网络防御行动、打击敌方网络攻击行为提供有效支援。

(三)挖掘国家海量信息资源,建立全粒度全时空信息优势

网络的本质在于互联,信息的价值在于互通。多年来,我军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数据,军队信息资源采集源头不明确、数据总量少,存储管理分散、标准格式不一,缺少汇总挖掘、共享利用率低,与国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有较大差距。必须根据《纲要》要求,统筹国家大数据建设和军队信息资源建设,在军地相关机构之间构建形成高效互联渠道,充分引接、利用国家多年积累形成的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等领域海量数据,为军队战略设计和规划计划提供服务;大力引接地方实时的气象水文、电磁频谱、时空信息等,满足部队战备和作战行动的迫切需求。

(四)依托国家网信教育资源,打造结构合理的信息强军人才队伍。

人才是网络强国之本,也是信息强军之本。当前部队技术构成日益复杂、知识密集程度不断提高,高技术人才特别是网信高端人才需求不断攀升、培训周期明显延长,人才缺口非常大。要充分利用网络强国建设的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把基础素质教育、职业培训教育和人才选拔引进结合起来,提升全体兵员和预备役人员的信息素养整体水平,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过硬技术的专业网信人才,造就善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引领科技前沿的高端人才,平时为信息强军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战时直接参与制信息权争夺。

三、信息强军必须为网络强国提供前端引领和铜墙铁壁

信息强军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鼎新之路。近年来,我军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信息化水平大幅跃升,目前正处于跨越发展、加速前行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军信息化建设在网信核心技术、网络空间安全、信息资源利用等方面面临的重大挑战,同样也是网络强国建设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统筹推进网络强国和信息强军建设,应贯彻《纲要》关于加强军地间合作的精神,借助军队的特殊优势,充分发挥军事需求的强大牵引作用,以信息强军带动网络强国建设进程,保障国家网络空间安全。

(一)在捍卫网络空间安全上发挥主体作用。

应对网络空间挑战、维护网络主权是军民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网络国防是信息时代国防内涵的新拓展,承认网络主权就要明确网络边疆,有网络边疆就要建立网络国防,网络空间安全应由网络国防来保障。“网络无形却有界”,军队是网络国防的主体和“拳头”,必须担当起捍卫我国“网络边疆”的历史责任。要持续加强军队网络安全力量建设,防御和抗击来自敌对国家和政治势力的网络攻击,支持地方网络防护行动,与国家网络管控力量、民众网络安全防护力量一起,共同构建三位一体的网络防御和威慑体系,形成共同维护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的整体合力。

(二)在推动自主可控渐进发展上发挥先行作用

自主可控是建设网络强国的基本前提和基础条件,也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保底工程”。面对国际、国内在信息安全领域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宁可性能差一些、价格贵一些、周期长一些,也一定要坚定走自主化道路,率先推进自主可控技术应用。要建立“民参军”科技成果联合论证机制,对民企研发可用于军队系统的高新技术成果,特别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可控的网络和信息化产品,经军地专家联合评审,可优先用于军队建设项目。要建立自主可控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机制,发挥国防需求在国家自主可控产业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标准制定、试点示范、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军队优先采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关键软硬件,优先采用先进成熟民用技术、产品和服务,当好国家自主可控产品应用的先行者、促进者,带动国家自主可控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在选培建设重大项目上发挥引领作用

军队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项目,一般是军事需求突出、投入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对信息化建设全局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具有强烈的示范带动效应。我军主导建设的“两弹一星”、“北斗”等重大工程项目,就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典型。应充分发挥军队在重大项目选培建设上的组织和经验优势,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信息强军和网络强国建设。结合国家“十三五”规划实施,可由军民合力推进一批基础性、支撑性的关键项目;打造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通过试点先行、重点突破,在全国范围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针对性强的军民融合发展整体布局。

(四)在突破核心技术上发挥先导作用

核心技术是具有变革性意义、可以“改变游戏规则”的重大关键技术。世界各主要大国纷纷抢先布局,将培育核心技术创新作为未来军事博弈的制高点。军队在推进核心技术发展上具有更加强烈的紧迫性,必须敏锐把握核心技术发展机遇,在推进核心技术特别是颠覆性信息技术研究上成为先发之地,推动信息强军加速发展,带动信息技术跃变。应针对前瞻性技术创新发展的特点,打破传统规划方式和管理模式,通过鼓励创新、包容失败,促进核心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应着眼形成不对称制衡能力和体系优势,通过战争设计、作战实验、兵棋推演、实兵演习等,加强对未来战争的前瞻研究,以作战需求牵引核心技术的发展。

四、健全制度机制为统筹网络强国和信息强军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贯彻落实《纲要》关于统筹党政军各方力量的要求,将网络强国和信息强军建设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在国家战略层面进行战略性、全局性、创新性的顶层设计,最大限度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释放“民参军”、“军转民”的军民融合活力,为建设世界一流网络强国、打赢未来信息化局部战争,提供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保障。

(一)建立“两强统筹”的领导管理机制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应结合网信领域实际,在中央网信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尽快健全网信军民融合领导管理体制。同时,应依托科研院所、军地院校和其他社会研究机构,联合推进网信军民融合高端智库体系建设,高度重视网信军民融合协会、网信产业联盟等人民团体和民间组织建设,为推进网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和信息支撑。

(二)建立“两强融合”的工作运行机制

在横向上,应抓紧建立中央网信办和全军网信办的联合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军地双方各自的优势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任务界面切分,建立军地定期会商、重要情况通报、重大行动协同等工作制度。特别要在国家网信领域重大科研创新基地,尽快搭建军地交流平台,经常性开展交流洽谈活动,建立常态化信息发布、需求对接和交流合作机制。在纵向上,要自上而下打通各级各部门的业务链路,明确相关职责,理顺工作关系,完善决策程序,加强归口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把网络强国和信息强军分别细化为军地各级各部门的具体工作流程。

(三)建立“两强互动”的配套政策法规

加快制定和完善军民通用信息化建设政策法规,建立衔接军地、规范科学、完整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要研究制定专项政策,切实解决财经金融、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平台建设、“民参军”、“军转民”、军工企业改革、人才双向流动等全局性、基础性重大问题;研究制定专门法规,对国家网信建设项目贯彻国防要求联审联验和网络安全力量统合运用作出明确规范,完善军队网信技术产品竞争性采购和军民技术转化配套法规;加强军民信息化通用标准建设,将军队标准化需求融入国家标准化体系,积极推动在国防和军队网信建设中合理采用民用标准,并将先进适用的军用标准转化为民用标准,逐步形成军民通用标准体系,从源头上打破军民技术壁垒;制定信息资源军地共享规范,明确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责任、义务以及组织实施的程序方法,对军事信息资源和社会信息资源双向利用作出规范。

猜你喜欢
网信强军军民
北京国泰网信科技有限公司
我刊编辑参加网信工作培训会
浅谈推进网信军民一体化发展
强军路上
强军 强军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走在强军路上
《魂牵深蓝》:强军路上的奉献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