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标准化趋势、问题与完善思路

2017-05-26 18:39章剑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29期

章剑

摘 要:加强和推进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标准化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我国2011年修订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现了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思想品德、知识储备、业务能力和教学手段方面的具体素质要求,但总体而言,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标准化仍面临缺乏专门文件规定、缺乏系统性考量和标准的统一性和差异性矛盾等问题,需要从国家层面做出统一的规定,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具体规定;考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养、入职、教学和考评等关联环节,分地区、分阶段逐步推进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标准化。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标准化;区域差异性;系统性考量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9-0068-02

引言

2016年5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指出“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体育教师短缺”、“学校体育评价机制亟待建立”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文件提出的重要意见之一就是要“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不是简单地对现有体育教师在人数上的扩充,更重要的是要明确体育教师的素质标准,培养和补充合格的符合一定专业素质标准的体育教师。

一、体育教师素质标准化及其发展趋势

所谓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标准,是指在体育教师取得专业资格身份所应达到的基本条件和要求。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标准,是检验体育教师是否具备一定专业资格的准则。体育教师作为专业的教学人员,必须符合真正的专业工作者的身份,而用来评判体育教师是否真正达到标准的尺度就是体育教师专业标 准。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教师素质标准化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其中,美国是教师专业标准较为完善的国家,教师标准不但制定机构、认定机构多元,标准的层次也比较复杂,既有教师教育标准(Teacher Education Standards,如美国的国家体育教育协会“NASPE” 制定的初、高级体育教师教育标准),又有专业发展标准(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tandards),还有教学标准(Teaching Standards)、课程标准(Curriculum Standards)等;英国“学校培训与发展机构”(Th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Agency for Schools)将各级教师专业标准合并成为一个“一体化”的标准体系。①

二、我国体育教师素质标准化的理论与实践状况

在我国,虽然对于体育教师素质能力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学校体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据学者统计分析,已有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如体育教师的“智能”、“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个人威信”、“素养及业务能力”、“人格品质”、“专业素质”等不胜枚举,而且现有多个版本的高校教材如《学校体育学》以及《体育教学论》中也有对体育教师素质条件的相关阐述。但这些研究成果仅限于基础理论的探讨,对于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构建的研究则鲜有涉及。②从国家颁布的文件来看,2001年教育部出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并于2011年进行了修改。通过对2001年实验稿和2011年修订稿的比较,可以发现对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更加明确具体,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标准化趋势。

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标准的具体要求

2011年教育部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版)进行了修订。与2001年实验稿相比,2011年修订稿在课程名称、定义、价值、理念和领域等方面作了进一步完善。一是添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突出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是课程学习的核心价值,以消除一线教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过程中对运动技能教学的误解。二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动摇,强调对学生锻炼习惯的培养,突出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加强体育与健康学习,并充分关注地区和学生的个体差异。修订稿在强调激发运动兴趣的同时,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这就为终身体育打下了基础。相比而言,2011年修订稿更重视其实用性。第四条中增加了关注地区差异,这就为各地在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时,留下足够的作者自主空间。三是修订后的方案突出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三基”目标的教与学。课程目标更加明确具体;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修订稿强调了发展体育与健康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四是2001年标准对运动技能和方法的要求比较空泛,没有实质内容,造成了想教什么就教什么的乱象,给一线教师带来很多的不便。2011年修订稿对运动技能的教学具体化、规范化了,老师们就理解到了在水平四阶段要学习教学的那些内容,具有相对的统一性和引导性。①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受诸多因素影响,而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对课程标准的最终实施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课程和课程标准在课堂层面的主要实施者,体育教师必须充分理解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目标和倡导的理念,对新引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好充分的准备。从2011年课程标准修订稿的内容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如下具体要求。(1)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定了以健康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但这里的健康不再是单一的生理上的健康,而是包含了心理上的健康和对现代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2)广博的知识储备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涉及多学科的有关知识,仅仅掌握体育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的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必须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形成知识的多层复合结构,才有利于课程标准的实施。比如,《课程标准》要求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基础、身体慝正、体能发展敏感期和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场地与设施条件、季节、气候和安全”等。(3)扎实的教学业务能力要求。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是学校体育质量保证的关键。②(4)从《课程新标准》的规定来看,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的教学业务能力具体包括:合理设定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有效设计和规划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运动和示范;合理安排教学组织和管理、突出教学特色;采用多元化的手段评价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情况并加以合理运用;有效开展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掌握多样化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四、我国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标准化存在问题与完善思路

中小学体育是整个学校体育乃至国家的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对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标准化要求乃是大势所趋。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体育教师素质标准化程度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这受制于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和区域体育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一)存在的问题

从已有的标准化思路和发展现状来看,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标准化面临以下问题:一是缺乏专门的标准化文件规定。在国家层面,虽然颁布了一些针对普通教师的通用型教师教育标准,但由于并非针对体育教师,所以只能起到宏观指导作用,适用性有限。③二是缺乏标准的系统性考量。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标准化不限于教学环节,而是一个系统工程,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养、入职、教学、考评等不同发展阶段都涉及素质标准化问题,而当前的素质要求考虑的面仍然比较狭窄。三是标准化中的区域差异问题。标准意味着一致和统一,但不考虑实际情况一刀切的做法也不尽合理。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的标准化面临着地域差异问题:发达省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健全,整体素质较高,教学手段先进,教学资源丰富,而落后省份中小学体育教师短缺,整体水平不高,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资源缺乏;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之间的对比也存在上述情况。

(二)完善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尤其是考虑到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标准化的统一性和差异性问题,提出如下具体完善意见。

第一,出台专门文件规定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标准。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出台专门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标准。发展中小學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我国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的根本举措,标准化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要求能够确保中小学体育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第二,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标准化的系统性考量。应当突破现有的局限性,将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的标准化问题从体育教学环节前置到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养和入职环节。此外,在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的考评上也需要标准化,标准的内容应包含体育教师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素质、教学态度、教学组织与指导、课堂教学秩序、学生对教师教育者的评教、教学效果等方面。④

第三,分地区、分阶段推进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标准化。鉴于目前的实际情况,很难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统一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标准,比较切合实际的做法是区分发达省份和落后省份,区分城市和农村,对发达省份和城市地区制定较高的素质标准化评价体系,对落后省份和农村地区制定相对宽松的素质标准化评价体系,但同时规定必要的实施期限,分阶段地逐步提高落后省份和农村地区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标准。这种做法既能兼顾各地的区域性差异,同时也能逐步推进标准的统一性。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

[2] 200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1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3] 赵进,王健,周兵.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构建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

[4] 肖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前世今生与实施建议[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