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呈祥
摘 要:住区是人与人交流的平台,而这个交流的平台上有各种人群在活动,只有研究其活动方式,找其发展规律,才有可能为空间的设计提供帮助。通过对淮安市住区传统生活方式的探寻、住区户外活动方式的研究,发现其规律,并依此规律,提出相应的空间设计策略。
关键词:淮安;活动行为;行为规律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9-0054-02
当今中国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强大的生活压力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脆弱,甚至家庭关系也变得疏远。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关系着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安定,甚至对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住区是家庭交流的载体,只有研究其中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行为方式,找到其规律,才有可能建造出符合交流的空间。本文通过对淮安市住区户外活动行为进行研究,发现其规律,提出其设计策略,为淮安市住区建设提供一些意见。
一、淮安城市居民传统生活方式探寻
《淮海晚报》对淮安城市居民发起一项调查——“我们的童年”,对记忆中的零食、童年的玩耍、童年的梦想三个方面进行全民记忆。在童年的玩耍这一部分写道:“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童年记忆,但有一点是相似的:‘玩。在‘玩中,孩子们总能获取单纯、美好的乐趣。虽然回忆起来的时候,会感觉‘那时候的自己,真是傻得可以。”1971年出生的陈先生,在淮阴区刘老庄村有着难忘的童年记忆。他说,那时候的小孩,最流行的是掏鸟窝和抠“知了狗子”(学名为蝉蛹)。“一到放学或周末的时候,我跟几个小朋友就一起出去掏鸟窝。一边走,一边昂着头看树上哪有鸟窝。只要发现目标,不管多高,一定要想办法把鸟窝给捅下来。”陈先生说,他们那时候不像现在小孩那样娇贵,有一点磕了、碰了,家长都要心疼半天。陈先生的父母心疼的是,爬树时他不小心把裤子磨破、磕破了,需要费一些布把裤子补起来,“那时候条件不好,哪有那么多布给自己补裤子。万一弄破了,就会挨一顿揍。”不过陈先生说,即使挨点皮肉之苦,但看到摸下来的小鸟通过自己的喂养逐渐长大,不但图了乐呵、打发了无聊的时间,还很有成就感。
淮安城市是一座应水而生的城市,也是一座美食之城。这两种特性决定了淮安城市居民两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傍水而居的习性和家庭主妇对厨艺的在意。淮安女性作家苏宁《平民之城》一书中写道:“春天或冬天,小城里临河居住的人家,早上,门前有水的湿气,不临河居住的人家的房顶上有雾的湿气。前面说过,这淮安城里的大河有两条,一条是古黄河,一条是里运河。他们大大方方地、从容地、威武地穿过这小小的单纯的城,像一个威武的男孩子故意炫耀着从一个有些内向的害羞的小女孩家门口走过。”“她不喜欢逛街,也不喜欢去听淮剧,没事就喜欢到菜场走走,一个摊子一个摊子看看,她笑眯眯地看,不买的蔬菜也要问问价格。”这样一些场景的描述从侧面反映了淮安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
二、淮安城市住宅区居民的活动行为分类
丹麦建筑师扬·盖尔(Jan Gehl)在《建筑之间的生活》(Life Between Buildings)一书中,从或然论的角度来理解环境是如何影响行为的。他认为,在具体宗教、气候、社会条件下,通过设计,可以调控使用公共空间的人数、每个人活动持續的时间,以及活动的类型。他把在公共空间中发生的户外活动归纳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
1.必要性活动
必要性活动是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的活动,换句话说就是那些人们在不同程度上都要参与的活动(例如,上学、上班、购物、等公共汽车)。因为参与者别无选择,其行为发生几乎很少会受物质环境的影响。
2.自发性活动
自发性活动是另一种全然不同的活动,只有在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会产生(例如,散步、在街边咖啡店喝杯咖啡等)。
3.社会性活动
社会性活动指的是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这一类型活动也可以称之为“连锁性”活动,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是由另外两类活动发展而来的。这种连锁反应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处于同一空间,或相互照面、交臂而过,或者仅仅是过眼一瞥(例如,与人问候和交谈,集体活动,甚至被动地观望他人的行为)。
盖尔关于人的行为的解释,同时也告诉我们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程度。在低质量的公共空间中,主要发生必要性活动;而在高质量的公共空间中,除了必要性活动外,可选择活动甚至社会性活动发生的频率会显著高于低质量的公共空间。
三、淮安城市住宅区居民户外活动行为特征总结
通过对淮安城市住宅区调查发现,住宅区中主要活动的人群是老年人、婴幼儿和中小学生,中青年人活动比较少。
1.老年人的户外活动规律
老年人的活动以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为主,具体到活动行为的内容上,外出行为中以购物、乘车出门就医、访友为主,交往行为以聊天、打牌、下棋为主,健身康体行为以晨练、集体跳舞、跑步、打球、使用器材健身等为主,休息性行为以散步、逗留、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为主,游戏性行为主要以与儿童做游戏为主。
老年人被称为“丧失的时代”,包括四个丧失:身心健康的丧失;经济独立的丧失;与家庭、社会联系的丧失和生存目的的丧失。这些丧失相应产生了多种需求:健康的需求、安静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交往的需求。淮安城市住宅区中活动的老年人同样有这样的心理和需求,也就产生了他们自己特有的户外活动规律。
从以上活动规律来看,淮安城市住宅区的老年人受到外界政治、经济等人本需求之外的影响很少,他们的行为、心理需求更接近人的本真。
2.中青年人的户外活动规律
淮安城市住宅区内的中青年人群多为上班族,户外活动的频率较低,大多数时候是进行社会性社交活动或体育锻炼,不局限在住宅区内,对参与住宅区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住宅区活动主要是球类、游泳等体育活动。周末是中青年在住宅区中活动最常见的时间,大多是夫妻同行或带着孩子进行户外活动。
3.儿童的户外活动规律
3周岁以前属婴儿哺乳期,不能独立活动,他们需要由家长陪护着玩耍,并且他们强烈依恋双亲,学龄前儿童由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以模仿、学习为兴趣点,对游戏感兴趣,希望参与活动性、创造性游戏。淮安城市住宅区内的儿童同样具有上述的特征,并且表现在户外活动行为上,也就产生了他们特有的活动规律。
4.淮安城市住宅区户外环境中人的行为的普遍规律
(1)从时间规律上来看,7:00—9:00和11:00—18:00是居民活动的高峰期。早上的主要活动是锻炼身体;下午放学的小学生及幼儿园儿童数量增多;晚上,散步及夏日乘凉活动较多。
(2)冬季,居民多会选择向阳、背风的场所;而在夏秋季,则乐于选择遮阳、通风的场所活动。
(3)在易于被别人看到的户外场所中,无条件的停留会使人感到无所事事而不自在。户外的其他居民、座椅、路灯、树木、水体、道路、建筑转角等都是人可以停留的因素。
(4)如果没有能引起兴趣的可看之物,户外环境中的台阶、坡道等地形变化也会增加住户的户外活动频率。抬高或下沉的场所都不太受住户欢迎,因为在抬高的场所中会感觉太明显,易被他人注视;下沉空间又太内聚,周围没有遮挡物,也会成为“众矢之的”。
(5)居民参与打牌、下棋这类活动多选择在有顶的、人流不多的场所中进行,如亭、榭、架空层等场所内;住宅区架空层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又可向外观望,是良好的休憩场所。
(6)一般有车的住户希望楼下有停车位,而且距停车位的最远步行距离大约5分钟。人车混行有益于居民的户外活动,提高户外环境的利用率。在住宅区中活动时,居民喜欢走环路,而不是回头路。
(7)建筑、廣场和绿地边缘等场所符合“瞭望-庇护”理论,居民愿意停留和使用,而广场、绿地的中间部分因众人视线的汇聚而使居民较少停留和使用;楼间绿地空地常因处于隐蔽处或住户的视线监视范围内而很难成为理想的户外活动场所。
(8)普通人行路两侧平行摆放的座椅不受人的欢迎,路上行走的人也因被关注而不自在;相反,退后或与道路形成夹角的座椅会受欢迎一些,同时,背后有“依靠”(如绿篱、栏杆)的座椅更符合人的坐憩心理。
结语
本文通过对住区主要人群的行为活动进行研究,发现其规律,并根据其行为特征,对空间设计提出相关的策略,以期为淮安市的住区建设提供意见。
参考文献:
[1] 张杰.基于资源共享视角下的住区开放性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2] 浦敏.实例剖析西安近50年城市住区肌理及其演变 [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3] 苏宁.平民之城[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2-17.
[4]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7-12.
[5] 胡丽萍.老年人使用社区室外公共空间的研究——以苏家屯路为例[D].上海:同济大学,2009.
[6] 王彦辉.走向新社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