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策略研究

2017-05-26 17:59迟京东
中国市场 2016年39期

迟京东

摘要:对我国钢铁行业产能问题及其他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产能问题是由于钢产量持续增长与需求峰值向平台期转变之间的矛盾导致的。钢铁行业的其他问题是:产业集中度低和企业的无限制扩张;同质化竞争、恶性竞争激烈;生产的产品不能满足用户不断提高的要求;铁矿石供需失衡;能源、环保、绿色发展问题对钢铁企业的挑战等。并介绍国内外钢铁行业应对相关问题的经验。提出了钢铁行业发展策略。

关键词:调整产业结构;削减产能;产业集中度

DOI:10.13939/i.cnki.zgsc.2016.39.102

目前为止,中国的钢铁产业是全世界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中国的钢铁产品在性价比上是全世界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中国钢铁产业的技术也是全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中国的钢铁产业就产业而言,是最应值得骄傲的一个产业,发展到今天确实不易。当然,钢铁产业面临很多问题,产生了很多困难,这些问题和困难交织在一起,使得中国钢铁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使中国钢铁产业更上一层楼,这是今天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将分析我国钢铁行业存在的问题、国际经验借鉴及今后的努力方向,重点讨论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与实现脱困升级的思路。

一、钢铁产能的过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如果仅仅是单纯的“过剩”,并不至于使钢铁产业遇到这么大的困难和问题。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困难和问题,是因为在“过剩”的前提下,与钢铁产业其他方面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矛盾。

(一)钢铁产业的产能问题

从钢铁产能角度来讲,中国钢铁产能和产量在逐渐地发展变化中积累而成,并非一蹴而成,变成目前这种状态的。1990年,我国钢产量6635万吨,当时的产能利用率是93.2%,处在供不应求的时代。2015年,我国钢产量8亿噸,产能利用率是71.3%。也就是说我国钢产量产能增长非常快,产能利用率实际上呈现了周期性的变化,但总的趋势是下降的。在发展的过程中,满足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钢铁基础上,产能的利用率在逐年下降,累计起来就成了今天的过剩矛盾。建设钢铁厂不是一天两天,在20世纪90年代需要3~5年的时间,即使今天也需要1-2年时间(大型企业需要2~3年,小钢厂需要1~2年时间建成)。关于钢铁产能的问题,“多”和“少”只是钢铁产业中的一个问题而已,即一种表现形式。

为什么产能利用率会逐年下降?这与钢铁产业发展快有直接关系,但更主要的是和国内的消费需求有直接的关系。现在表现出来产能过剩,是因为国内的粗钢消费开始进入下降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生产和消费环境变化,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而GDP、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都在回落,这对钢铁的直接影响是,单位GDP粗钢消费强度在回落,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粗钢消费强度在下降,直接导致对钢的消费不是上升,而是下降。

国内的粗钢消费趋势应该是向着峰值平台期转变。全世界钢铁产业发展规律显现:经济高速发展时对钢的消费需求是增长的,呈正增长状态。消费需求每年都在增长,美国和日本都是这样,具体来说,消费需求体现为周期的长和短。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钢铁呈持续的、正增长的拉动,这个周期已经很长了。现在也应该像发达国家一样,进入到一个消费的相对平稳期,实际上达到了一个峰值,进入到了一个平稳期,而不是急速下滑或者再像过去那样持续的正增长。

中国对钢的消费需求正在向峰值平台区转变,但是生产能力已经形成了,生产能力一旦形成,不会像其他方面那样自动减少,这样就出现了矛盾。一方面产能非常大,另一方面,消费需求没有正增长,或者说,不像过去那样连续增长。于是,钢铁行业进入了真正的供大于求阶段,这是从数量来表述钢铁行业遇到的问题。但光是数量上的矛盾,实际上不足以使今天的钢铁产业出现这么大的困难,还有以下其他的问题。

(二)钢铁产业的其他问题

钢铁产业的其他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

1.产业集中度低和企业的无限制扩张

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无限制扩张、企业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是我国钢铁产业的主要问题之一。2001年,全国300万吨钢以上钢铁企业有11个;2015年,300万吨以上钢铁企业有500家。这些300万吨以上钢铁企业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以东的人口密集区。人口密集和钢铁产业的发展是一对矛盾,二者相互影响。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资金、设备、运输等各个生产要素条件比较好,容易发展钢铁产业。但同时,人口密集区发展钢铁产业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问题。钢铁企业今后的发展是否还像原来一样?企业规模是否继续增大,企业数量是否持续增多,钢铁产业是否仍继续在环渤海、长三角这些地区集中发展等,都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2.同质化竞争、恶性竞争激烈

钢铁产业困难的另一个原因是钢材价格很低。2015年,钢材价格跌到1600元/吨,比一瓶矿泉水和一斤大白菜的价格还低。钢铁需要经过如此长的产业链,价格比大白菜价格低,令人堪忧。钢材价格低的原因是同质化竞争、恶性竞争太激烈。消费需求回落,产能增长太大造成了供大于求的态势。再加上企业数量多,单个企业规模都很大,带来的最主要的竞争表象就是恶性竞争。轧机建多了,集中度却降低了,同时缺乏专业化分工是钢铁产业的重要问题。每个钢铁企业发展时做可行性研究都认为自己的企业发展是合理的,是有市场的。因为全国总的消费需求市场是在正增长、大增量,自己的企业增加300万吨产量是可行的。但是一家可行,两家可行,十家、五十家加在一起就不可行,最后造成了今天的过剩结果。市场上都是同样的产品,同样水平的产品在恶性竞争。中厚宽钢带、板,热轧宽带钢,这些都是行业里面比较好的装备,但是产业集中度不是在提高,而是在下降。造成这种后果的直接原因是供求关系的变化。对钢铁行业来讲,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进行结构调整。为什么是同质化竞争?比如宽厚板,这是近十年来建得比较先进的宽厚板,都是4米以上的,所有的主要技术基本都是相同的,而且提供技术的技术员素质也基本相同,这导致了所有宽厚板加机的产品大纲基本相似。资金投入相似、技术相同,生产相同的产品,导致市场上进行恶性的价格竞争。

3.生产的产品不能满足用户不断提高的要求

目前,钢铁产业存在产品不能满足用户要求的短板,主要原因就是钢铁产品在进步,下游用户的需求也在进步,其对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比如石油开采,原来开发的较深的井也就一两千米,现在需要开发5千米深的井。所需要的钢管与之前的是不同的规格。要在不断满足下游用户需求的过程中去提升钢铁产品的质量,产品一定要跟上下游用户的需求,不断满足他们的需求。这确实有短板。

4.铁矿石供需失衡

目前为止,铁矿石供需失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全世界的铁矿石实际是高度垄断的,优质资源全部掌控在世界三大矿山公司手中。FMG成长起来后,四大矿山公司出铁矿石的产量占世界贸易量的比重超过70%,高度垄断。2003-2004年期间,澳大利亚政府欢迎中国钢铁企业去投资,控股比例的大小不受限制,愿意将资源让渡开发。但是过了两三年以后,政策发生了变化,规定控股比例不得高于25%。2008年以后,则宣称优质资源没有了,要想购买原料,只能是边边角角,开发条件较差的资源。中国500家钢铁企业的铁矿石原料由四家铁矿山企业提供,需求与供应不对等。

5.能源、环保、绿色发展问题对钢铁企业的挑战

能源、环保和绿色发展问题是钢铁工业发展面临最紧迫、最严峻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关系到钢铁企业的生存。主要是两个问题比较迫切:一是钢铁行业消耗的能源总量比较大,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15%~16%;二是很多钢铁企业都集中在人口密集区,环境压力已经很难承受。虽然说中国的钢铁行业能源环保方面不是全世界最差的,但大量的中小企业,大量的无序排放,大量的执法不到位,造成了今天很严重的问题。比如,雾霾最严重的区域是钢铁相对集中的区域,这些地方布局的钢铁企业产钢能力占全国钢铁的总能力的70%以上。这种情况下,要治雾霾首先要治工业,这是钢铁行业今后面临的很重要的问题。

二、国内外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及其他问题重叠应对的经验

钢铁行业遇到了产能过剩及钢铁行业其他方面的问题重叠的这种状态,国内外的应对经验与教训,值得借鉴。

(一)国内推动钢铁行业发展的经验

第一个例子,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国家采取的最主要手段是“内需扩张”。拉动工业产品的消费和需求,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当时采取了一些对钢铁行业有拉动作用的做法。第二个例子,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后,中国采取的主要措施,实际上是在扩大内需,通过扩大内需拉动像钢铁这样的产业渡过难关。当然,也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至少从钢铁行业的角度来讲,当时的效果是非常好的。笔者曾经对2009年上半年消费拉动做了一个测算,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时,我们的表观消费增长已经趋向于“0”,但是,采取政策以后第二年,2009年上半年拉动钢的表观消费增量半年就增加了4700万吨钢材,折成粗钢是5000万吨。2009年当年增长了八九千万吨的钢,当时的政策力度对解决当时钢铁行业遇到的困难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日本调整产业结构的经验

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历程很值得研究。因为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政体设置与我国相似。从国家政府机构设置来讲,设置了“通三省”,职能相当于我国的发改委,综揽全国经济恢复和经济建设,至今仍保留了“通三省”的设置。1973年,日本钢铁产量达到了高点,随着第一次石油危机的产生,产能过剩的问题非常突出,盈利能力大幅下滑,日本钢铁企业开始经历非常漫长的重组、合理化和结构调整时期。它的特点是,并非单纯围绕数量做文章,而是结构调整优化,这是其中心。日本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减量,比如高炉由原来的75座减少到现在只有25座,全日本1亿多吨钢,原来75座高炉在生产,现在只有25座高炉在生产。一是大型化、现代化,用先进的代替过去落后的。二是把原来小规模的钢铁企业全部取消。炼铁厂由过去的20多个减少到十几个,20多个高炉就在十来个厂里面。日本的结构调整过程中,采取了很多结构优化、结构调整、装备升级的措施。日本在结构调整过程中非常重视职工安置,和我国现在采取的措施是相似的。我国本轮钢铁行业化解产能过剩,重中之重也是职工安置。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从业人员由16.7万人减少到3.5万人,总体上实现了平稳。在严峻的环境下,大量裁减钢铁部门的员工人数,整个实行过程中避免采用解雇等直接裁员的方法,而是通过调职、转级,确保员工再就业。更重要的是,日本在这个过程中非常强调政策和法律的支持,每一个阶段都制定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配套的政策和法律。比如特安法,即稳定特定萧条产业临时措施法。做法是,由政府主导,执法机构先编制一个法律,实行时间可能只有三年、五年或十年。但是,在法律的框架下执行这些东西,是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的。

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政策都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最关键的是企业要把自己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如果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所有的政策最后都是失败的。出台政策的目的是发展企业,而不是做数字游戏。首先,日本在调整的过程中,通过政策和法律的约束使企业自身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了。其次,促进企业产品升级十分重要。如进行产品线的优化,过去十条线生产同一个产品,现在通过优化后,只有五条线生产这种产品,另外五条线可淘汰或生产别的产品。最重要的一个做法就是,把优化掉的产能比如热连轧卖给了中国。当年太钢第一套热连轧生产不锈钢的,宝钢梅山第一套热炼轧生产不锈钢的全都是进口日本的二手设备。最后,日本的钢铁产业大力推行并购重组,到现在也没有停止并购的步伐。并购重组的目的是进一步优化,提升整个行业乃至国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并购重组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三)欧美发达国家削减产能的经验

美国、欧洲这些钢铁企业同样给我们启发。在整个结构调整过程中,整个的产能削减量大概都占20%,我国这次削减产能量基本上借鉴了这些经验。美国1973年石油危机一直持续至20世紀90年代,这段时期,日本较早采取措施,整个行业的销售利润率相对比较平稳,而欧洲和美国采取措施较日本而言较为滞后,产能利用率随着经济需求的提升,也恢复到了比较正常的水平。但着手调整越晚,返回到持续增长的轨道上就越困难,或者花的时间代价越大,所以越早动手进行调整越好,越快动手越好。

三、发展策略

本部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化解产能策略

对钢铁行业来说,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实现脱困升级,是钢铁行业的最终目标,如果只是化解了过剩产能,而没有实现脱困升级,化解产能过剩也是不成功的。目前,国家的政策设置上,有很详细的描述。主要的任务也规定得很清楚:五年之内化解1.4亿吨。化解的路径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依法依规退出;二是引导主动退出。“依法依规退出”可以严格执法,执法到位,严格追责都可以;但是“引导主动退出”,政府就不能强拧了,但是怎么想办法引导企业主动,这是要思考的问题。

这次的政策相對来讲比较配套,财税政策、金融政策、职工政策、土地政策、环保、质检、安全以及组织这项工作的督察,比较紧凑,联合作战,使政策的执行比较好。2016年化解产能过剩,从数量上来看,比较不错。按照和各个省签订的目标责任书汇总,2015年底全国粗钢产能实际超过12亿吨,这个数字里边包括了很多落后的、不在统计范围的、规模以下的,国家统计局统计范围的、规模以上的钢铁企业的产能是11.28亿吨。

在去产能的过程中,钢铁行业怎么样才能抓住去产能这个契机,实现转型升级,才是最关键的。笔者认为要解决以下四方面的问题。从目前来看,一是推进兼并重组;二是转型,钢铁企业实现自身转型发展;三是实现钢铁企业的绿色发展;四是实现钢铁企业的创新发展。无论是高端、提质、创品牌、智能制造,都需要我们创新,没有现成的模式值得我们去照搬。要从这四个方面做,才能真正实现钢铁企业的转型升级,才能解决现在钢铁行业面临的问题和矛盾。

(二)其他策略

第一,建设国际化水准的专业集团。从区域来讲,我国钢铁行业的恶性竞争不可避免,生产的同质产品、中小规模企业实力相当,致使价格在恶性竞争中大起大落。同时,生产企业的分散导致了价格的平稳与市场的有序受到了影响。比如,无缝钢管的总产量是2858万吨,而钢铁协会比较好的钢铁企业只有984万吨,而这2858万吨分布在九个省,会员单位984万吨里面有11家企业在生产无缝钢管。所以,能够建立国际市场竞争力强的专业化集团,非常重要。像世界有名的瓦卢瑞克集团,也是生产钢管的,企业生产能力300万吨,炼钢地点也没有集中在一个地方,而是在不同国家的不同钢厂生产。钢管生产厂分布在全世界。合理化分工,参与全世界的竞争。包括瓦卢瑞克在中国,我国的火电、核电中,1/3大口径厚壁钢管需要依靠其企业的产品。瓦卢瑞克在常州建了三个厂,规模没有“天津钢管”大,“天津钢管”产量为400万吨,瓦卢瑞克产量为300万吨。“天津钢管”就在天津市,而瓦卢瑞克300万吨分布十几个国家的生产线,哪儿有市场就在哪儿生产。在市场竞争配套方面做到了全世界配套,参与国际竞争。

第二,提升质量,创建品牌。我国钢铁行业产品质量并不差。质量问题来自于:一方面,下游用户的要求、使用要求不断在变化和提升,而企业还固守在原来的产品档次上,相对来讲,就落后了;另一方面,下游用户也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但是这个提升和两个行业都有关系,不单纯取决于一个行业。比如造船,我国的造船从解放以后开始发展,根据钢铁资源的提供条件来决定。比如,在日本造一艘船,用的板子平均宽度是3.5米,我国的轧机只能生产2.5米,我国的造船行业只能改设计,把3米以上的船板改成2米的板子来设计,焊缝就比人家多。现在,我们4米以上的宽厚板轧机多了,造船行业还沿用原来的老模式,还是按原来平均宽度只有不到3米的船板,4米、5米的宽厚板轧机要生产宽板就不能发挥优势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钢铁行业跟造船行业双方必须合作,造船行业把船体设计改了,焊缝减少、板宽加宽,钢铁行业专门为造船行业生产宽的造船板,就解决了问题。但呼吁了十多年,两个行业由于体制机制的问题仍无法进行战略合作。

当然,钢铁材料也面临着很多的替代材料的竞争,比如铝在汽车上的应用,塑料在一些工程装备上的应用增加,钢铁要继续创新、技术进步,才能跟得上,才能不被替代。

第三,协同创新,向材料服务商转变。目前为止,宝钢在和用户的战略合作方面,国内所有的钢铁企业没有一家超过它的。比如汽车用钢,宝钢的汽车用冷轧板、汽车用镀锌板,在任何一个钢材市场可能都买不到,全部实现了和用户之间的加工、配送、零部件制造的供应链,确保了宝钢的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想实现真正的升级,不跟下游用户搞协同创新是实现不了的。而我国的协同创新,依靠国家行政的办法,航空航天、军工协同创新是最好的。但这些办法能否移植到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到民用产品企业中,是需要下一步仔细思考的问题。

第四,实现智能制造,加快两化融合。钢铁行业自动化水平很高,ERP配置水平也很高,但是怎么实现智能制造,像钢铁这种大宗原材料怎么能够实现智能制造,这需要探索。

第五,实现绿色制造。我国对钢铁企业能源环保要求非常高,每年都出台很多文件,但目前为止,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应该探索新的办法,让企业主动应对,而不是被动的。一些中频感应炉冶炼生产劣质钢材,晚上生产,白天不生产,晚上电也便宜。光靠提要求的办法是行不通的。

第六,继续解决铁矿石供需失衡。铁矿石供需失衡是长远战略。十年以后,废钢蓄积量增高,回收量变多,大量的钢铁可以用废钢来生产,对国外铁矿石的依赖也会减轻。

第七,国际产能合作。中国的钢铁产能国际合作一定要回归到企业实体,发挥企业主动参与作用。国际产能合作是要讲究经济效益,没有效益只能称之为“政府援助”,而不是“走出去”。钢铁企业今后无论搞什么形式的产能合作,什么形式的“走出去”,一定要以效益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