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媛
摘 要: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垃圾围城的现象愈发严重,垃圾治理形势严峻。为了寻找更为有效的垃圾治理方法,分析了城市垃圾围城的成因,一是现有垃圾处理方式难以应对垃圾总量剧增;二是土地填埋由于具有处理量大、操作工艺简单、运作费用低廉等优点,而成为我国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但填埋法本身加剧了垃圾围城。基于对城市垃圾围城成因的分析,建议对现有的垃圾填埋场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大力发展垃圾焚烧发电并积极破解“邻避效应”,与此同时,鼓励社会多方参与到垃圾治理中。
关键词:城市垃圾;垃圾围城;填埋法;垃圾焚烧法
中图分类号:F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9-0045-02
经济快速发展,往往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如今日益增多的城市生产生活垃圾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最为值得关注的焦点之一。城市垃圾是指城市区域内固体废物的混合体,包括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经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6.1%。这一较高的城镇化水平意味着大批人口源源不断地从农村涌向城市,在给经济带来发展动力的同时也使城市垃圾的规模和总量不断扩大,加剧了垃圾围城现象。近年来,虽然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这对于不断增长的垃圾产量来说,力度还是不够,还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国城市垃圾所带来的垃圾总量不断增长、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能力低等问题,使得城市垃圾问题愈发严峻,亟待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城市垃圾围城现状和危害
我国的垃圾总量连年增加,垃圾量于2004年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产国。城市生活垃圾量从2004年的1.55亿吨上升到2014年的1.79亿吨,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无害处理厂818座,无害化处理能力为53.35万吨/日,实际处理量为1.72亿吨。城市垃圾面临着严峻的治理任务。全国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垃圾围城情况,这严重威胁了生态环境和居民身体健康。由填埋产生的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前者很可能带来火灾和爆炸事故,后者则是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加剧气候变化,威胁人类共同生活的地球环境。大量的土地资源被占用,并且垃圾填埋场可能导致地面下降、填埋气体或垃圾渗透液的遗漏,降低了土地肥力,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此外,由填埋法产生的垃圾渗滤液若无处理,会对地表水及地下水造成污染,这也直接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焚烧也会存在环境污染隐患,其产生的二(口恶)英具有不可逆的“三致”毒性,对人体健康具有极大危害。
二、城市垃圾围城的成因
(一)现有垃圾处理方式难以应对垃圾总量剧增
目前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填埋、焚烧、堆肥三种处理方法。这三种方法各自都存在缺陷,不仅难以应对垃圾总量的剧增,还对自然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危害。填埋是我国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其缺点主要是:(1)大量土地资源被占用;(2)其产生的垃圾渗滤液若未经过恰当处理,会对地表水及地下水造成污染,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居民身体健康;(3)填埋垃圾过程中由发酵产生的甲烷,成为火灾及爆炸等危险事件隐患,产生的二氧化碳则会加剧温室效应。垃圾焚烧处理方法历史悠久,与填埋法相比,由于焚烧处理具有占地少、处理周期短、减量化显著等优点,近些年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焚烧法也存在环境污染隐患,它是二(口恶)英排放的主要源头之一。由于“邻避效应”的存在(“邻避效应”意为“不要建在我家后院”。它是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其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而采取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许多新垃圾焚烧厂在筹建之初,会受到周边民众的强烈抵制和反对,成为社会敏感话题。堆肥法适用于处理易腐烂、可降解有机物质含量较高的垃圾,使其中的有机成分转化为可供施用的具有肥效的物质,符合无害化和循环经济的要求。但是,由于堆肥处理成本过高,加上产品销售不好,使得我国大部分垃圾堆肥场处于停运状态,发展前景并不理想。
(二)露天堆放和填埋法成为垃圾处理首要选择
土地填埋由于具有处理量大、操作工艺简单、运作费用低廉等优点,成为目前我国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也是世界上利用得最广泛的一种垃圾处理方式。焚烧法需要建厂投资,且后期还需不断地投入运行成本。再基于目前国民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垃圾含水率高,使得焚烧垃圾时要加入大量的助燃物质,这也进一步增加了使用焚烧法进行垃圾处理的成本。由于建厂费用和運行费用相对较低,露天堆放和填埋法是我国在追求经济可行性情况下符合经济发展水平的首要选择。然而,垃圾填埋场本身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造成了城市垃圾围城现象的加剧。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三、对策建议
(一)治理现有的垃圾填埋场环境问题
鉴于垃圾填埋场加重了垃圾围城,并对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为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现有的垃圾填埋场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理。建议从生态恢复与生态技术利用的角度入手,加强对垃圾治理的针对性。由填埋法产生的垃圾渗滤液,应采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或三者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妥善处理,充分利用生态技术。此外,还可以利用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微生物潜能来对废物进行去毒、降解或钝化,充分发挥土地处理法经济有效的特点。在对现有的垃圾填埋场进行治理和绿色运营的同时,还需重视对已关闭填埋场进行修复,减轻这些填埋场潜在的污染威胁。修复后的土地再利用则要因地制宜,考虑周围群众和城市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利用方式。比如,杭州天子岭生态公园就是对垃圾填埋场的改造和再利用,实为城市垃圾占地治理和垃圾处理的成功案例,值得借鉴。
(二)大力发展垃圾焚烧发电
与填埋和堆肥法相比,采用垃圾焚烧方式处理垃圾会更加节约土地,同时也尽可能地减少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现阶段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对于中东部人口密集地区、有着严重垃圾围城情况的城市,发展垃圾焚烧成为明智之举。除此以外,国家对垃圾焚烧发电进行一定的经济补贴,给与政策支持和鼓励。综上,垃圾焚烧发电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具有极大的潜力。在大力推进焚烧处理的同时,要尽可能地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的优秀经验,降低垃圾焚烧厂初建时的建造成本以及后续的运营成本。采用目前国际上先进的垃圾焚烧技术,比如气化熔融焚烧技术,在实现焚烧发电充分利用垃圾中资源的同时,还能够符合国家相关大气污染气体排放标准,尽可能地减少二(口恶)英、呋喃类、重金属等剧毒二次污染物的排放。
(三)积极破解“邻避效应”
“邻避效应”是垃圾焚烧发电应用的主要社会阻力。由于该效应的存在,垃圾焚烧发电厂在一开始进行选厂时就会受到阻挠,使得能够高效环保地处理垃圾的垃圾焚烧发电方法难以发挥作用。所以,政府从开始选址、建厂到运营都应该积极破解“邻避效应”。汕头市潮南区以生态补偿方式破解“邻避效应”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该区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指导下,提出受益者补偿受损者的运行机制。生态补偿总计约1.5亿元,其中最主要的补偿是承诺垃圾处理工程建成后帮助全体村民缴纳医疗保险、城乡居民一体化养老保险等,共30年,约合1.2亿元。
为了更有效地破解“邻避效应”,政府要重视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给与研究垃圾处理技术政策支持,提高污染物处理标准,建立起对垃圾焚烧发电厂运行的监督机制,实现信息公开,公正透明,并要求第三方机构进行监督。在整个垃圾焚烧发电厂建造、运行过程中,政府要确保公民拥有知情权并能参与相关决策当中,要做好民意调查。除此以外,政府还需要建立起积极有效的法律追责机制、事故应急机制和相关补偿机制等,降低公众对焚烧风险的担忧,化解公众信任危机。
(四)鼓励多方参与垃圾治理
从垃圾产生到最后的垃圾治理是一个连续、包含多个阶段的过程,因此对于垃圾的治理并不只是政府的事情,不可能只依靠政府单方面的力量就能够有效应对。因此,完成城市垃圾治理的严峻任务要求我们鼓励社会各方不同主体和利益方都参与进来,盡可能汇集各方的力量以实现综合治理。居民或者单位是垃圾产生的源头,也是垃圾分类的主体,需要承担从源头减少垃圾制造和排放、做好垃圾分类、树立环保意识等责任和义务。企业则更要树立从源头进行治理的意识,抛弃以往在垃圾产生和污染及危害造成后再进行末端治理的思维,要在全生产过程实现清洁生产。环卫部门作为城市垃圾的管理部门,承担垃圾清运处理和分类等基本知识的教育和培训的责任。归结起来,就是让城市政府、居民(公众)和企业各方明确其对垃圾处理和利用在法律上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 荣婷婷,任苒.关于我国特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思考——以北京市为例[J].宏观经济研究,2015,(9):144-150.
[2] 王亦楠.我国大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现状及发展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11):12-23.
[3] 张向和,彭绪亚,刘峰,等.重庆市垃圾处理场的邻避效应分析[J].环境工程学报,2011,(6):1363-1369.
[4] 蒋满元,唐玉斌.垃圾填埋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途径[J].城市问题,2006,(7):76-80.
[5] 张英民,尚晓博,李开明,等.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现状与管理对策[J].生态环境学报,2011,(2):38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