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梁雅妮
多少次从梦中惊醒,努力找寻自己存在的痕迹;多少次在欢笑中撒下热泪,害怕如蜉蝣般朝生暮死;对于逝去的时光,我们无力挽回,呈现更多的是缅怀并对时光的痕迹饱含着深情。庆幸的是时光流逝但岁月静好,无需过分忧虑如风了无痕迹,如墙上白漆的脱落自有能证明你存在过的存在。
“时过境迁”、“岁月荏苒”,一切关于时间的形容似乎天生自带忧郁色彩,恰巧忧郁也正是被称为天才艺术家所具有的天然气质之一,姑且擅自将岁月拟人化为描摹现有世间万物的一位画家。都说真正的美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亦或许真正的美必须在时间的打磨下才能得以形成。
粉墙、黛瓦、青砖、墨粱似乎是徽派建筑的专有代名词,其实这种建筑美在我生长的地方——龙岗村(江西抚州的一个小乡村)一直静默地作为朴实乡间农夫劳作的背景而存在,即使无人欣赏也毫无怨言。也许真的像他们说的童年生长的环境对孩子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我正是在此景中度过整个童年时光,或许这也是我对残旧的老式建筑情有独钟的关键原因。喜欢它的严谨对称美;喜欢它的一砖一瓦排列方式;喜欢它的本真不加粉饰;喜欢它的……。事实上不用繁冗的描绘、装饰,它已俨然是陈列于自然展厅的一幅完美画卷。
离别宣告童年的结束,因为学习方面的原因搬至城市与父母一起生活。性格原因始终不能适应城市的生活节奏,已经被水泥方盒闷得呼吸困难的自己企盼着透过窗户能稍喘口气,事实是窗外仍是一幢幢高楼,挡住了远眺的视线,向缺氧的心再次注入福尔马林,不能供氧只能减缓心跳降低耗氧量,渐渐的心跳濒临零界点。
一直也想不通现在居住的钢筋水泥房凭什么能取代那些足以堪称艺术品的建筑。仅仅是因为它实用?难道精神生活不高于物质生活?世界存在一个守恒定律,每个人的人生追求为一个定量,当对物质追求增加时精神追求就相对降低。由此也可以看出现在的人们认为金钱比美更重要,我们生活在一个功利的社会充满浮躁、喧嚣、诱惑。在此种环境下更需要历经时间沉淀的静谧对我们的心灵进行一次庄重的洗礼。每次回到童年生活的小村庄,在那些神秘古老的建筑群中漫无目的地穿行,心会格外的清靜,那些由城市带来的压力、竞争、痛苦、矛盾在此刻都被悄然安抚。这就是岁月的力量吧。虽然岁月无形,但她会通过有形的事物让你对他产生无限的敬畏,那些古老的建筑就是岁月有形的表现之一。“残”似乎被认为是贬义词,至少很难看出褒义的表示,本人却偏爱残破的事物,经由自然风化形成的天然机理与风吹日晒提炼的和谐色调是对无形时间的一种有形体现,这种体现来源于绝对自然,无形且随意到近乎完美。绘画原始意图也正是对大自然崇敬的表达,石器时代的彩陶绘画、岩画、壁画等就是最好的证明。
艺术本身就是对美的表达,对美的向往也是人类的天性之一,即使有些人的这一天性正慢慢被磨灭。此外每件艺术品都应该有其独特的诉求,被表达的诉求,这也是其生命力的来源,我们则扮演着介质的角色。也总巴望通过自己所学专业能对这些景物记录一二,也以此表达对时间源于内心深处的崇敬。 艺术品也是作者观察自然、体验生活将眼前所见之物调剂自己的私人情感在脑海中进行研磨加工而成,即使再抽象的艺术表达也是由事实存在演变而来,艺术形式的多样是因为艺术家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同造就的吧。“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不是可以被这样理解呢?因此我们才说世界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当你置身在鸡犬相闻、曲径通幽的乡间并以空气的中立视角感受融入当中,会发现每一片瓦,每一块砖,每一面墙都是美的载体,它们既是单独的个体又协力构成更加完美的整体。随即用速写本与相机各自定格。在对速写稿与照片进行整理之后选定三件具有代表性的物体进行一次创作。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出自西汉学者毛亨为《诗经》所作的《大序》,讲的是人的情感表达方式,程度不同导致表达方式各异。绘画何尝不是宣泄情感的途径,每一幅作品都饱含作者内心最深处隐秘却强烈的个人情感。此次创作中景物皆取自故乡历经岁月沧桑、风雨洗礼的祖宅,它们是时间的证明,也正是在岁月的婆娑下形成了足以令人惊叹的美,石砖、石墙上的颜色由自身的灰青后经日晒雨淋渐渐蒙上薄薄的灰蓝、灰紫、土黄。一切都那样和谐,似乎它本该就是这个样子。因此决定用国画颜料来表现在熟宣纸上。国画中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叫做没骨——用彩色直接绘出形象而不用墨色线条勾描,其精要在于将运笔和设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一般常见题材为花鸟,然而建筑类的却比较少见,这也给创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在确定以没骨技法表现作品期间也尝试过运用墨膏,墨膏的效果其实会更加成熟也容易上手,只因实在割舍不下最初打动人心的岁月的颜色。表现形式确定之后开始进行没骨技法的训练,临摹恽南田的没骨花鸟,学习其中的笔法和颜色的搭配运用,虽然与所画主题物不同,但艺术形式都是相通的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或许这正是真理不需要验证的原因,时间长河过滤下仍得以保存大多都有其存在的必然,这也是古人的智慧。“师法自然”四个字足以道明艺术作品的生命之源,用今天的话可理解为写生(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一般不作为成品绘画,只是为作品搜集素材)。在写生之初,先用简略的速写线条对主体物进行结构熟悉,整理速写稿加以细致化转为较为明确的素描稿。在这个过程中有参考一些国画、版画、油画等有关古老建筑的作品,学习其中的造型美。在正稿之前先进行小色稿的练习之后在熟宣纸上用铅笔淡淡地勾出主体物的外轮廓,用国画颜料花青、赭石、朱红、头青、藤黄等为主,色调参照物体的固有色(我最想表达之处),并无主观改变太多,当然色彩搭配参考历代没骨名画,吸收借鉴与画面结合。用国画毛笔中的白云笔在熟宣纸上依照轮廓进行上色,采用撞水撞粉的手法,墙壁中因时间久远有些部分被侵蚀颜色较暗,于是在颜料中加入墨或食用盐或白色使其呈现一种自然的机理效果,在设色过程中发现这与西方水彩画似乎有着相似之处,于是翻开一些水彩画进行比较、借鉴、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将没骨与水彩结合。进行第一轮基本设色后,转而采用中国传统工笔设色方法进行局部罩然调整,即对远景或暗处罩以冷色(灰蓝、灰紫),近景,亮部罩染暖色。第二步局部罩染完成后,以淡墨浅勾使过于模糊的部分加以明确,丰富画面。最后一步整体罩染灰青,一为统一画面,二为使三幅画面相互呼应,三为表现岁月模糊物象的痕迹。 至此作品的整体效果已大致呈现,但画面缺少细节,显得很单薄苍白,于是加入细节,通过分染、罩染、浅墨勾线丰富画面。因为一直做的都是加法,画面沉闷的效果依然存在,于是进行局部提亮,部分加白加石青提亮,作为画面的出气口,也进行了局部分染、部分罩染、整体打磨等。这样一来打破沉闷的气氛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画面。整整三个月,从一张白纸到最后的成品,当中隐藏的有痛苦、挣扎、失落、迷茫、无助的消极情绪,当然也一定有进步、收获的喜悦,整个过程像极了怀胎十月,最后的作品就是那个婴儿。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天,三个月,四年也都在一眨眼间消逝,像前文中说的,时间是无形的,但总会留下些痕迹证明我们的存在。人总是这样,选择性失忆,在收获之后的喜悦会覆盖掉之前所有的痛苦,最后被淡忘,快乐则相反将会被永久保存,温暖整个未来。就像考研的那段时光,现在记忆中留下的只剩当初的美好。所以为了我们所渴望的当下痛苦点吧,没关系的,反正我们都会忘记。这也正是岁月的魅力,让幸福滋长,将伤痛抚平,温暖回忆。